APP下载

杨宪益:雕虫岁月与漏船载酒

2010-10-27蒋洪新

读者 2010年13期
关键词:戴乃迭杨宪益牛津

蒋洪新

2009年是文学翻译的大悲之年。7月,英国大翻译家大卫·霍克斯病逝,11月23日,我国文学翻译界巨擘杨宪益先生仙逝。中国翻译协会在2009年9月17日,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授予杨宪益,认为“他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译文准确、生动、典雅,从先秦文学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跨度之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深,中国翻译界无人能企及”。这个评语是中肯的。

杨宪益于1915年1月10日出生在天津的一个望族家中。他父亲是当时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也是天津最富有的资本家。杨先生在他的英文自传White Tiger(《白虎星照命》,大陆译本《漏船载酒忆当年》)中说道,他母亲生他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白虎跃入怀中,算命先生说这既是吉兆又是凶兆:这孩子长大后将会成就辉煌的事业,但他不会有同胞兄弟,他的出生还会危及他父亲的健康。果然,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且他5岁时父亲就病逝了。经历坎坷人生之后,他以白虎星自嘲,颇有几分命运之缘。

他的一生富有戏剧性。尽管他父亲在他年幼时去世,但给家里留下了巨额财产。由于他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家人怕他遭绑架,所以在12岁前他不许出门上学。家里为他专门请了私塾先生,塾师教他学习儒家经典和重要的中国古代作品,并写旧体诗。当时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许多新式学校对儒学典籍与古文不那么重视,杨家为了儿子的安全,却让他得以饱读旧学经典,打下了坚实的国文基础。他十二三岁时,在生母的坚持下,终于进了英国教会办的天津新学书院。这所学校师资力量强大,校长哈特博士是剑桥大学毕业的。杨宪益先上了一年预科,然后在此读了6年。该校的大部分课程都采用英国课本、由英国人讲授。由于基础好、天赋高,他似乎没费多大力气就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家里还为他请了一位家教,教他英文与数学。不料那位女教师冯太太恋上了这位比她小十二三岁的少爷学生。家里为了阻止这段不正常的恋情,决定提早送他出国。这个阶段,他还杂览了大量中西名作,从英文版的司各特、华兹华斯、雪莱、拜伦、格林兄弟、大仲马、安徒生、王尔德、儒勒·凡尔纳、斯蒂文生、朱赛贝·马志尼等人的作品,到中国的老子、庄子、墨子、列子以及当时流行的黄遵宪的诗、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文。每个星期天,这位杨家少爷都要带着妹妹与仆人,浩浩荡荡上街买书。他功底扎实的中西学问,是练了童子功的。

到英国后,他便发奋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因为他决心考进英国最好的大学牛津大学。经过5个月的刻苦补习,他居然通过了牛津大学的希腊文和拉丁文笔试。可主考官在面试时发现,他5个月竟然通过了英国人通常需要准备七八年才能通过的考试,他不敢相信这位亚洲青年的本领,认为他仅是侥幸考过的,故以名额有限为由让他推迟一年才正式入学。

当年他乘船来英国,途经日本、美国和加拿大,那趟旅行让这位关在家里养大的少爷大开眼界。从1935年夏天到1936年春天这段时间,即他推迟上牛津大学的这段时间,他又趁机游历了欧洲和地中海沿岸的名胜古迹。这次游历更增长了他的见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游览总是相得益彰,是人生宝贵的财富,青年时期有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会受用终生,而这些杨宪益在意气风发的年轻时代就享有了。

杨宪益在牛津当然读了许多好书,但他也不是整天泡图书馆的书虫。他兴趣广泛,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牛津的学术思想滋养了他热爱正义与自由的精神,当时日本入侵中国,他热心参加抗日宣传活动,组织中国学会扩大影响来打败日本学会在伦敦的影响,还办《抗日时报》与《再生》,为抗日宣传写剧本《平型关》《紫漠黄昏》。他在自传中写道:“从1937年夏末到1938年初春,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抗日宣传工作上。我当然没有时间准备荣誉学位的初试。当时我对从事学术工作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我知道回到中国我不会有机会过平静的书斋生活。我是中国人,我知道自己必须回去为中国效力。如果我放弃中国国籍,留在国外,我将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羞耻。”

杨宪益在牛津还结识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中外师友,如他与他的英文导师爱得蒙德·布伦顿成为好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边喝酒边谈学问。布伦顿鼓励他对诗歌的爱好。此时他已经读了许多英国诗,在读英国诗的过程中,他想到将中国著名的长诗《离骚》译成英文。他在自传中说:“我用英国的英雄偶句体形式来译《离骚》,出于兴趣我模仿了德莱顿的风格,对此我自己很得意。这是我第一次把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英文。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初,我的这部译作在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了。”杨宪益对这部译作很看重,这是他的第一部重要译作,也是他向他的老师布伦顿和西方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成果。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次周恩来总理陪同毛泽东主席接见杨宪益,周总理介绍说杨宪益是一位翻译家,已经把《离骚》译成英文。毛主席与他握手说:“你觉得《离骚》能够翻译吗?”“主席,谅必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可以翻译的吧?”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宪益的翻译主张,他一生译过的文学作品有几十种之多,其中有诗歌、散文和小说,还有历史名作。

杨宪益在牛津最重要的收获莫过于爱情。他在自传中提到,在埃及的金字塔旅游时,有位占卜师预测,不久的将来有位美丽的英国女孩等待他,他们将会有异乎寻常的经历。果然,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一位名叫格莱迪斯·玛格丽特·泰勒的美丽英国女孩。相识后他们深深爱上了,此后她有了一个中国名字戴乃迭。他们从牛津毕业后,这位姑娘跟着杨宪益回到中国,并与他结婚生子,饱经各种困苦,甚至在“文革”时坐牢。杨宪益的翻译成果大多是与她合作而成,这段中西合璧的传奇婚姻也成就了中外翻译史上的传奇佳话。他们有60年忠贞不渝的爱情。戴乃迭在1999年11月去世,杨宪益写下满怀深情的悼亡诗:“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青春作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1994年末,杨宪益给自己撰写了一副挽联:“少时了了,大未必佳;中年昏昏,老而无耻。”并附上自己的注解:此是近年自撰挽联,然近百年过渡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大抵如是,此亦时运使然,不足为怪也。故陶诗云:“天运苟如此,且尽杯中物。”这是他对自己的谦虚评语,也是饱经沧桑之后对世事的嘲弄。然而纵观他的一生,无论世事多么艰难,命运对他多么不公,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在牛津做学生时,为抗日宣传出钱出力;从牛津毕业后,国内正值抗战,他已与戴乃迭恋爱,本可以申请留英,后来又收到哈佛大学来信要他到哈佛做助教,还可以继续他的古典学术研究,可他还是回绝了,毅然带着他的英国爱人,穿越德军封锁线以及日军检查,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的教育部部长要他一家人跟他乘坐同一班飞机走,但他拒绝了;在抗美援朝时期,他一家倾其所有为国家买飞机,为了凑足4万元,竟然将戴乃迭结婚时的戒指等婚饰都卖了;即便他与戴乃迭在“文革”期间受冤枉被关进监狱4年,儿子受牵连精神失常自杀,他也没有因此对国家失去信心。他的好友、著名诗人邵燕祥说:“杨宪益的学问融入了他全部的教养,他平时待人从不疾言厉色。但另一方面他又很有风骨。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了精神、风骨、节操;浸润西方文化多年,他得到了自由、平等、创造的真谛。”

(李璇摘自《文景》2010年第4期,李 晨图)

猜你喜欢

戴乃迭杨宪益牛津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谈如何上好一节单元导入课——以牛津初中英语8上Unit 4 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为例
旅行者,饶了牛津吧
应用交互式教学法,彰显阅读实效——以牛津高中英语M4 Unit 1 Advertising中Reading部分为例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发愤抒情,以情译诗——杨宪益、戴乃迭《楚辞选》英译析评
牛津小学英语5A rhymes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