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掀开历史新篇章
2010-10-27胡炜宋先锋张瑞
文/本刊记者 胡炜 宋先锋 张瑞
河南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掀开历史新篇章
文/本刊记者 胡炜 宋先锋 张瑞
长期以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都是我国基础研究、竞争前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核心力量和骨干研究基地,肩负着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使命。现代世界科学发展表明,诸多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源自世界著名实验室。我们耳熟能详的英国分子生物学实验室(MRC)、卡文迪什实验室(CL)、美国的贝尔实验室、林肯实验室等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催生重大原始创新的重要源泉,其科学技术成就灿烂了世界科技宝库。在科学技术最为发达的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国家实验室或国家科研基地在其科技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建立国家实验室或国家科研基地是国际上十分普遍的做法,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如今,河南省大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是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迅速提升河南省科技经济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安排。
2010年1月6日,对于刚刚步入新的一年的中原人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科技部发出《关于组织制定第二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通知》,在新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上,河南省申报的“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钎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入选。
多年来,一直在为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而殚精竭虑的河南科技人,浓墨重彩地为河南科技经济的发展添上了亮丽的一笔。郭庚茂省长闻讯后,表示祝贺,并批示要求“抓好建设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带动自主创新!”
新的突破,引领河南科技发展步入新阶段
喜讯传来,全省科技工作者无不欢欣鼓舞。
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改平高兴地说:“基础研究工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增强基础研究实力、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肆虐有加的今天,更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科技背景和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河南重点实验室发展历史上的重大突破,不但改写了河南省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也开辟了河南科技发展的新篇章。
回眸刚刚过去的一年,科技工作亮点频现,星光闪耀……
重大科技专项实现重大突破。由郑煤机集团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6米以上大采高高可靠性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研制”,开发出世界最大采高7米的液压支架,并攻克了电液控制系统。胡锦涛总书记批示“谨表祝贺”。郑煤机集团已获订货35.2亿元。“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现万亩连片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548.6公斤,单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华兰生物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已向国家供应4000万人份,占全国总数的45%。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的顺利实施,解决了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高水平科技成果创历史新高。河南省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全国总数三项河南有其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接近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总数达到25项。
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结出硕果。首批3位中原学者中的张改平、申长雨分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束了河南省没有50岁以下中青年院士的历史。
企业技术创新实力大幅提高。河南省依托企业申报的“高压输变电装备”、“粮食加工机械”和“兽用药品”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批准,占全国总数的九分之一。
这一系列新的突破,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功不可没。河南省组织实施的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多数都是攻难克坚的骨干力量;河南省获得的高水平科技成果,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河南省新当选的两位“两院”院士都是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实验室作为河南省组织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窗口,在河南自主创新的征程中正在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博士如是说:“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着一个区域的科技创新实力,是从技术层面到科学层面的跃升。争取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比争取国家其他项目、人才和奖励难度更大。它的突破,标志着河南省在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备了和国际同行开展高端对话的能力和条件,预示着河南科技发展进入了快速提升的新阶段”。
新的抉择,让自主创新成为中原崛起的主旋律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突破,见证了河南自主创新发展的艰辛历程,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河南省委咨询组经济组副组长、著名经济学家杨承训说:“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无到有,实现零的重大突破,这是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些年来,河南省持续推动和实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战略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一直重视科技创新,然而,受农业大省的影响,底子薄,基础差等各种因素制约,河南省科技水平与其他省份相比相对落后,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后,河南应该怎样去发展,成为一个严峻而严肃的问题。
2005年河南GDP突破1万亿元大关,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实现了经济大省的夙愿。但如何转变为经济强省依然是全省上下高度关注的焦点。河南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能源等要素驱动,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资源开发型产业比重大,产业同类化和同质化问题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面临的人口众多和资源环境压力比其他省份要大。如何尽快走出困境,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成为河南人民的牵挂。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崛起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其工业化之后的发展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近半个世纪来,美国至少一半的经济增长来自科技创新的直接推动。例如,拼接细菌DNA的早期研究出乎意料地催生了生物技术工业,使生物学和医学进入黄金时代;贝尔实验室等对电子学的研究,诞生了半导体和激光,并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信息理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实际应用,诞生了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英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还显示,工业化中期是重要的经济转型时期,原有的成本优势正在失去,如果不注意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欠发达国家与地区来说,就可能犯严重的战略性错误。寄希望于他人的力量实现经济转型与自主创新,无疑是指望天上掉馅饼;寄希望于用市场换技术,终究是竹篮打水。事实证明,经济全球化只是市场全球化、竞争全球化不是利益全球化。提高国家竞争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核心是增强科技竞争力,而增强科技竞争力,最根本的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河南,唯有自主创新。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对河南有异乎寻常的意义。”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曾多次这样说。河南要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完成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作为跨越战略、作为争先战略、作为崛起战略来实施。除了把自主创新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外,还要明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广大科技人员是创新的主力军,要千方百计把科技创新能力做大做强,要把政府的组织力、科研机构的创造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融汇起来,把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推动创新型河南建设,促进中原崛起。
“河南省高度重视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亲眼目睹了重点实验室建设全过程的谷建全博士说。要建设创新型河南,就必须建立河南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应有之举。在实施创新型河南的战略目标、筹划科技发展时,采取有力措施,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作出超前部署,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使自主创新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要把政府的组织力、科研机构的创造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融汇起来,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推动创新型河南建设。
这是一个全面推进河南创新体系建设,迅速提升河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时代。
2006年初夏,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发布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和《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宏伟目标,对包括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内的自主创新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省委、省政府响亮地向全省科技工作者和全省人民发出了号召:“把自主创新浓墨重彩地写在中原崛起的旗帜上!”
2006年金秋,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座谈
会,要求要正确看待河南省技术创新的成绩与问题,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新突破,会上将重点实验室建设提上日程。
2008年11月底,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并强调“到2012年,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50个以上。”要“以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先导,以创建工作为载体,带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迈上新台阶。”
2009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大会,出台了《全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郭庚茂省长在会上强调,要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突破,以此带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前不久,省委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0年要实施五大工程、七大行动计划,把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提上了重要日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确立并积极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项重大举措,扎实推进。这些都对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成为河南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第一推动力。
徐济超副省长对此深有感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如此重大突破,的确来之不易。这既是有关单位、科技管理部门扎实工作的结果,也和省主要领导的指导支持和关心分不开的”。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技术储备,不能没有自己的理论探索和科研基础工作,否则经济、技术的发展就没有后劲。
新的机制,激励各方形成创新合力
河南科技工作基础薄弱、整体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新突破,河南牢牢抓住机制创新这个牛鼻子,进行了积极探索。
张改平至今对河南省科技厅厅长赵琛当年的一句话记忆犹新,在设计河南科技发展的蓝图时,赵琛厅长一句“缺啥补啥”引起他的共鸣,话简单、朴实,显示出的是
当代河南科技人更加求是、更加智慧、更加理性和自信!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既有当前的需要,也有长远的要求。从长远发展看,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技术储备,不能没有自己的理论探索和科研基础工作,否则经济、技术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没有自己的创新和特色,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必须部署一定的队伍和力量,稳定地、不间断地长期予以支持。
这是远大的理想。必须与脚踏实地的科学管理思想相结合。
河南省科技管理部门针对河南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凝练和突出科技工作的重点,创造条件,拓宽渠道,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广揽优秀科技才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建设一流实验室战略目标的实现。
正如省科技厅厅长赵琛在2009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所说,“立足原始创新,优化布局,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条件的企业,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整合资源,加大投入,重点支持一批有条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力争实现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带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迈上新台阶。”
“重点实验室是青年优秀科学家成长的摇篮。”科技厅政基处的负责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竞争科技化的加剧,人才已成为第一宝贵的资源。为许多优秀的科技人才从事基础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也是为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反复证明的,世界科学发展史上许多辉煌的科技成就就是出自于著名重点实验室。如在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CL),Maxwell建立了电磁波理论,Thomson发现了电子的存在,Bragg首创了生物分子结构研究等。该实验室先后有25人荣获诺贝尔奖,平均每年发表在《Nature》、《Science》、《Phys.Rev.Lett.》等国际顶尖级刊物上的科学论文在30篇左右。又如英国国家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的Crick和Watson等人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Perutz和Kendrew等人发现了血红蛋白结构,并分别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和化学奖,目前,该实验室已有十多人相继荣获了诺贝尔奖的殊荣,等等。
这是创新的基础。必须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相结合。
2006年,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深化科技计划改革。一方面进一步突出战略重点,设立了重大科技专项,单项支持额度达到1000万元。先后集中科技经费4.1亿元,实施51项重大科技专项,吸引社会各方面投入177.4亿元,攻克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按照网络结构、节点支持的原则,科学统筹科技项目、基地和人才,集中优势资源,支持包括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重要战略发展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近3年来,全省建设的研发中心数量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
2007年,科技部与河南省正式签署了省部合作协议。装备制造基地、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一批重要议题得以确定,并稳步实施。3年来,河南省共争取国家科技经费近9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省自主创新工作的开展。
2008年,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等部门联合启动了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把重点实验室等研发中心建设作为重要指标,以此培育形成了许继集团等一大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试点企业,数量居中西部地区前列。
2009年,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联合发布了《河南企业研究开发费用认定管理实施意见(试行)》,明确提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的有关费用可享受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抵扣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的积极性。
目前,河南省依托企业和转制院所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已达15家。
与此同时,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都把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摆在突出位置,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科技部门则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各有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形成了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
这是团结的力量,是社会合唱、部门联动的杰作。
对此,省科技厅厅长赵琛感慨良多:“重点实验室工作每一步跨越,都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得益于科技部门牵头、相关厅局协同配合工作格局的形成;得益于各个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重点实验室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他回忆道:“郭庚茂省长2008年4月首次听取科技厅工作汇报时,我们提到河南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零。郭省长满怀憾意而又坚定地说,咱们一定要共同努力,争取尽快有所突破!2009年,经省长批准,从财政结余中拿出1000多万元,给了‘前冲’国家重点实验室目标的企业用于科研。”
如今,在河南“两大跨越”、中原崛起的大潮中,重点实验室在发展河南科技、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一项项创新成果的孕育,一个个新兴战略产业的萌发诞生,支撑起了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引领着河南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大步跨越。相继建成的6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始终瞄准我国和世界学科发展前沿,在有广泛性应用前景的领域和事关河南省科技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需要的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整体科研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培养步伐明显加快,基础平台建设不断提高,为推动河南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06年,河南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2007年,突破7500亿元;2008年,直接跳过8000亿元大关,达到9546亿元;2009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实现了11.4%的增长,接近1万亿元大关,达到了9858.40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4%提升至目前的47%。
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成绩斐然。截止2009年底,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2.65万人,比“十五”末增长25%;“十一五”以来重点培育了26名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中原学者”、43个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团队、80名杰出科技创新人才、100名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目前在豫“两院”院士18人,双聘院士150人。
科技研究成效显著。特别是一些拥有自己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品牌的骨干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实现了逆势发展,在即将启动的新一轮经济复苏周期中抢占了先机,增强了实力。2006年以来,河南省共获得74项国家科技奖励,其中2项科技进步特等奖,6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专利申请、授权总量分别为19590件和11428件,分别比2008年增长6.4%和25.1%。
解决了工农业生产中的许多科技难题,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9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06%,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成为全国重要的超硬材料、多晶硅和新型电池生产基地。新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系200个,其中国审新品种系5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郑麦9023和郑单958成为我国当前小麦、玉米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河南省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创造了小麦、夏玉米亩产全国最高纪录,为河南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超千亿斤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河南省与世界上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白俄罗斯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伽利略计划等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与科技部建立了省部工作会商机制,与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工程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国家资源,共同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
时光无言,河南迈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精神,如滔滔黄河之激情奔放;历史无声,河南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突破的意志,似巍巍嵩山之伟岸坚定。
新的平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重点实验室为河南许多优秀的科技人才从事基础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这个摇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优秀科学家,激发出了高昂的创新热情,创造了一项项令人热血沸腾的科技成果和一个个使人心旌神往的自主创新成就,成为河南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高河南省综合竞争能力的强有力支撑。
5家被批准组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均依托企业和转制院所建设,是河南省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结果,展现出河南科技创新的特色画卷!
“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属大型装备制造领域。他们都把对科学前沿的探索与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统一起来,面向河南乃至国家的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社会公益性研究中的科技攻关任务,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获得了一大批国内外发明专利。
中信重工依托“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形成的以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大型矿渣立磨、活性石灰、液压防爆绞车为代表的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达到98%以上。5年
来实验室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项,省重大科技攻关专项9项,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申请专利194项,其中发明专利67项,主持制定修改国家和行业标准105项。公司的“大型竖井钻机”、“大型矿井提升机”、“大型破碎设备”、“大型粉磨设备”、“大型高效过滤机”等装备的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信重工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矿山机械制造企业。
实验室主任、中信重工集团副总经理王继生介绍说,2009年中信重工新产品订货贡献率达到80%以上,不仅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比2008年增长32%,在市场急剧下滑的环境下保持了稳定的市场订货,而且公司2010年全年的订货已经排满,合同额达200多亿元。如今,中信重工已经成为外商不可或缺的强大合作伙伴乃至竞争对手。中信重工已经走出了国门,并获得世界的认可。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磨机成功打入南非、巴基斯坦、赞比亚、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其中世界最大矿业公司之一的巴西淡水河谷,一次性订购中信重工30台大型磨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Φ4.5×8.4m洗矿机直接供货世界矿业巨头必和必拓。
如果没有重点实验室的技术突破作为支撑,在遭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形势下,要想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不可能的。今后,实验室将瞄准国际高技术前沿,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和市场垄断。目前,重点实验室在盾构总体设计和系统集成关键性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刀盘切削和驱动系统等核心技术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自动控制系统应用软件的功能甚至超过了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同类产品。公司自主研发的盾构机,使国外的进口价由原来的每台数百万美元降低到几十万美元,结束了进口盾构设备垄断我国市场的局面。前不久,中铁集团已决定依托“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河南建立盾构装备制造基地,近几年有望形成年产数十亿元的新兴产业。
“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钎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属于新材料领域,这些实验室的建设,将为河南省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5家重点实验室的突破,筑起了河南省冲击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研发高地。
“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成为我国高水平的耐火材料行业应用基础研究的开放性平台,引领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发展,带动行业技术水平整体进步,使我国有望成为世界重要的高档耐火材料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新型钎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累计开发新型钎焊材料180种,是钎焊材料行业研发新型钎焊材料最多的单位,并为国内诸多航空航天专业院所服务,担负着众多飞行器、空间探测器的钎焊任务与基础课题研究,其先后成功解决了“三峡、葛洲坝、长征二号火箭、核电、海洋工程、航天载人工程”等多项重大工程中的核心技术难题,为国家、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和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浮法玻璃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曾依靠“超薄浮法玻璃成套技术与关键设备在电子玻璃工业化生产中的开发应用”的理论创新,研发出超薄浮法玻璃工艺技术,2007年荣获河南省工业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打破了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所需超薄玻璃全部依赖进口的窘境,使国内超薄玻璃市场由国外“一统天下”变为洛玻占据“半壁江山”。
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标准化组织耐火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席李红霞告诉记者,一个企业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内涵。有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平台,可以瞄准国际耐火材料先进技术,开展前沿研究,培养造就一大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进一步提升全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稳稳擎起民族工业的旗帜,推动我国由耐火材料生产大国向强国迈进。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这些实验室先后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600多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授权专利260多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80多项,制定或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50多项。
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中原崛起的筋骨。
从无到有,从历史到现实、从高校到企业,河南重点实验室一步一个脚印,为崭新的时代与火热的生活留下了历史与现实的生动印迹。如果说5个新晋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是朵朵浪花中的5朵,那么这美丽的浪花让人感受到那波涛汹涌的大海气息。
省科技厅分管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的副厅长黄布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5家重点实验室的突破,筑起了河南省冲击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研发高地,对于落实‘四个重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特别是发展壮大装备制造等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起到有效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新的起点,让自主创新旗帜高高飘扬
我们置身在这样一个奋发图强的河南。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嬗变清晰可见,充满着新时代的特质,如绚烂的花朵,迎风绽放,馨香四方;同时,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发展更站在了一个大步跨越快速发展的舞台,踏着河南工业强省的节奏和中原崛起的步伐,大步向前。
杨承训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重心长地说:“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当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达到2000~4000美元的时候,便应该进入创新导向发展的阶段,要切实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从世界科学发展史来看,人均GDP2000~4000美元也是重点实验室加快发展并大有作为的黄金时期,英国分子生物学实验室(MRC)、卡文迪什实验室(CL)、美国贝尔实验室、林肯实验室等的辉煌成就曾灿烂了国家的科技宝库。贝尔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共获专利31000多项(平均每天一项),其中重大科研成果50多项,据统计,现代社会家庭使用的电子产品中至少有25种源于贝尔实验室,它们包括电话、电视、遥控器、录像机、无线电收音机、立体声、激光唱机和电脑。
我国的重点实验室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据统计,1997—2007年间,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50%的国家自然科学奖;2004年,连续空缺6年后评选出的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均由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任务,汇聚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拥有大量高新技术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以及较为先进完善的实验研究条件。实验室不仅直接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推动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变革。
这是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促进国际经济发展格局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科技创新不仅决定着国家经济复苏与发展的成败,更决定着国际、国内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决定着在世界新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的重要载体,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从来没有这么重要地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政府意志,体现着发展战略,寄托着发展厚望。徐济超副省长要求,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尚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河南省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规划中,早已绘就了清晰的发展蓝图:争取到2012年,新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0个;2020年前,新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0个。对有条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要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其面向河南省产业发展的技术需要,开展应用基础、应用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全面建设创新型河南、实现中原崛起的进程中,科技进步与创新必将发挥强大的支撑作用,科技必将再创辉煌!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20多年的风风雨雨,铸就了历史的辉煌;也预示着更加光辉的未来。时代奔腾,顽强创新的风旗猎猎,承载河南科技人的无尽希冀。重点实验室建设从最初的薄薄家底,雏鸟初鸣,到今日成为蓄势鲲鹏,已张开翱翔九天的羽翼。
河南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四个重在”的深入贯彻和落实,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的巨轮必将扬帆远航、破浪前进,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省一大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河南的自主创新能力将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提升,古老的中原大地将会再次焕发出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原崛起的步伐将会更加坚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