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阵地旗更红
——忻州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纪实
2010-10-26菅峻青
■菅峻青
前沿阵地旗更红
——忻州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纪实
■菅峻青
编者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发展,党在农村的活动场所建设,已凸显成为矛盾焦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绝不仅仅是盖几间房、党员能有个学习开会的地方的小事情,也不同于其他一般性工程,而是事关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的大问题。党员多年祈盼能有个活动场所,群众多年祈盼能有个“一室多用”综合活动室。忻州市高度重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通过两年努力实现了“全覆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一室多用”,既让党员有了“家”,也使群众有了“桥头堡”和“大本营”。随着忻州市党的阵地建设功能的不断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综合效应已广泛显示出来,这不仅标志着忻州市党员教育硬件建设已提高到新水平,更显现出党在农村的向心力、凝聚力明显增强,望忻州市高度重视村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作法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真正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新引挚”。
金秋的一个夜晚,吕梁山麓的静乐县赤泥洼乡龙家庄村,一处高门大院里不时地传出一阵阵诵读的声音和串串欢乐的笑声,显得格外清晰。这不是洞房花烛夜的喜闹,也不是亲朋好友的聚会,而是为新建成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举行的一次庆典。没有鲜花,没有美酒,但庄严肃穆,全村所有的党员都聚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党的宗旨,让党旗永远飘扬在全体党员和村民的心中。而在便民服务中心,村民们正通过刚刚接通的远程教育网,收看“土豆储存”、“獭兔养殖”等农业科技知识。看到土豆加工后的效益、獭兔养殖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得村民们发出了欢乐的笑声。党员们高兴地说:有了党员之家,我们腰杆硬了,群众有了主心骨了!村民们说:接通了农村远程教育网,就好像架起了致富的金桥,我们小康的日子有奔头了。
今年国庆前夕,像龙家庄村一样,全市2065个(其中省定项目2046个,县定项目19个)村级活动场所已全部投入使用,它标志着忻州市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已实现“全覆盖”。
阵地建设不容忽视
2008年底,一份“关于忻州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现状调查报告”摆在了刚刚到任不久的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晓峰的面前。该报告披露:全市有4409个村级党组织,2007年,省、市、县投资2950万元,新建了596个活动场所,但仍有2065个村级组织没有活动阵地。这份报告还客观真实地指出了因为没有阵地而出现的三大问题:
一是党在一些农村的形象受到挑战,执政基础受到威胁。以河曲县为例,该县沙坪乡前麻地沟村有两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一处豪华气派,古色古香,踞全村的中央;另一处是六间石窑,破烂不堪,裂缝满身,蒿草丛生,位全村最低处。两座建筑相隔不到百米,却对比强烈。前一处是一座庙,是本村一位神婆修建的。每年5月25日的庙会,这位神婆都要组织几台大戏,这个时候,庙里香火旺盛,算命、求神者络绎不绝。而另一处是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办公场所,无人光顾,已废弃多年。强烈的反差,刺痛着该村全体党员的心,建一座办公场所,已成他们多年的祈盼。
二是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弱化,堡垒作用难以发挥。由于没有阵地,有些村开“两委”会时,夏天坐在大树下,以石为座,以腿为桌;冬天只能借用村里的大户人家的房子,开会不仅受罪,还有失尊严。一方面,村级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另一方面多年缺乏组织生活,村级党组织的作用被严重弱化,有的党员党性原则差、不自觉履行义务,党员感觉失去了“家”,群众感觉失去了“主心骨”。
三是先进文化难以发展,歪风邪气趁虚而入。由于没有阵地,网络、远程教育等现代媒体无法接入,教育培训无法开展,致富信息和种植、养殖技术得不到及时了解和掌握,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制约;由于没有阵地,党组织和村委会无法组织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村中赌博盛行,村霸、村痞横行,黑恶帮派势力滋生,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稳定。
调查报告中反映的情况,在张晓峰部长不久后深入基层的调研中得到了验证。
“党在农村的阵地一个也不能丢,夯实执政之基势在必行!”忻州市委书记董洪运听取汇报后下定了决心。他指出:党中央和省委明确提出2010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这既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事关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先进性建设,全市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加大力度、全面落实。
忻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平社迅速作出批示:全市上下务必高度重视,千方百计保证配套资金到位,不折不扣全面完成任务。
张晓峰部长在农村调研中也表达了这样的决心。他指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不仅是盖几间房子,也不同于一般性的工程,而是一项事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及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能否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的重大政治任务。是一项执政工程、民心工程、重点工程,各级组织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责任、紧盯不放、狠抓落实。
一个阵地也不能丢
阵地建设绝非易事。忻州市14个县(市、区)中,有1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由省里确定的204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约占到全省项目的三分之一,且大都在贫困山区,又地处晋西北,无霜期较短,建设资金、工期等困难可想而知。
2009年12月8日,忻州市委召开全市第二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会议,由此拉开了阵地建设的序幕。
忻州市紧紧抓住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的大好机遇,在市、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按照省委组织部和省领导组的要求,积极主动落实配套资金,在2046个行政村中,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最大、覆盖面最广的阵地建设攻坚战,建成时间是9月底,目标是实现“全覆盖”。
安排布点、规划编制、资金申请、计划分解、资金下拨、集中招标等一切准备工作在年前已基本就绪,阵地建设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2010年5月,忻州市山上、沟底的积雪还没有消融,在通往乡村的公路上,拉沙子、运水泥、搬砖头的车辆已川流不息。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的各级领导组表示:一定要在春天备好料,等冻土一消,就马上开工,争取保质、保量、保时把阵地建设好。
阵地建设的资金已准备充足。省以上补助资金已按进度足额到位,市里配套的资金已进入各县(市、区)财政专户,县里的配套资金也全部准备停当。由于建设项目大多在山区,运输成本高,劳动力价格高,建设资金存在一些缺口,但各县(市、区)表示:干别的缺钱,建党员之家不能“差钱”。
繁峙、宁武、静乐、河曲、保德、神池、岢岚等县要求:财政要过紧日子,省出资金用于阵地建设,把阵地建设资金列入了2010年的财政预算;原平市将原定44个改扩建项目全部改为新建,财政追加资金185万元;代县在县财政足额配套的同时,又向社会筹集资金215万元,弥补资金缺口;河曲县在拨出261.78万元配套资金之后,还采取“以奖代补”的举措,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工作的乡镇予以重奖。
2010年8月6日,忻州市委组织部在代县召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现场促进会,学习推广“六到位”(组织领导、规划设计、质量监管、资金拨付、督促检查、舆论宣传)、“四统一”(议标、设计图纸、规划选址、购进材料)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全市阵地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上新台阶。
阵地建设 质量是生命
2010年5月初的一天,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汤涛,不打招呼,轻车简从,去神池县一建设工地进行了暗访,当场发现并指出了水泥沙浆凝固差的问题。
后经建设部门工程技术人员鉴定,工程墙体水泥沙浆不符合标准。神池县委很快做出处理决定,对负有领导责任的镇党委书记进行诫免谈话,对负有监管责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给予党内警告处分。除此之外,镇党委立即组织人员拆除了活动场所不达标的已建建筑。忻州市委组织部派专人复查后迅速在全市通报,要求各县(市、区)引以为鉴,举一反三,坚决杜绝工程质量问题发生。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5月初第一轮大规模巡查开始。市委组织部的领导、市住建部门的领导挂帅,分赴各县(市、区)开展全面巡查。巡查中发现一些工地为赶工期,在冻土未消的情况下,不顾工程质量,强行施工。市委组织部紧急出台通知:要求时间服从质量,以确保建成组织放心的工程和群众满意的工程。
6月,第二轮巡查紧锣密鼓开展。检查发现:一是个别项目建设行动迟缓,进度较慢;二是有些项目用料不规范,有的使用不达标水泥、不达标砂石,质量难以保证;有的不按施工要求进行,施工环节把关不严……对此,市委组织部发出通知:一是要求规范施工行为,严格按质量标准、按规定程序执行。二是要限期整改,否则,严肃追究责任。
在资金使用上,确保阳光透明。忻州市对项目建设资金,设立专门账户,实行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及时公布,资金流向哪里、干了什么、是否违规,都一目了然。工程建设完成后,还要对项目进行审计,从制度上保证了“民心工程”成为“廉洁工程、放心工程”。
在工程进度上,用“现场拍照”进行方式汇报。市委组织部建立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影像资料库,要求所有项目每半月报一次,一些进度较慢的项目每周报一次,这样,市、县领导组成员都能从网上及时、真实地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市委组织部还将工程进度排队,在简报上定期公布,谁英雄、谁好汉,阵地建设比比看。
在工程建设上,用“五项制度”推进。一是包点调研制度。要求市、县(市、区)领导组成员平时定期到联系点调查研究、督促指导。二是问题反馈制度。要求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好建议,及时、迅速、准确地进行反馈。三是分组督查制度。抽调组织部、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建设局、审计局6个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4个督查组,每组负责3至4个县,通过明查暗访、随机抽查、巡回检查等方式,不定期深入各县(市、区)、乡(镇)、村进行督促检查;四是定期报告制度。每月25日前,各县(市、区)都要定期上报工作进展情况、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及下一步工作打算。五是情况通报制度。领导组办公室定期对各地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好的表扬,差的批评。同时,市委组织部把建设工作的完成情况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和干部的管理使用挂钩。
让阵地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把阵地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是阵地建设的核心。忻州市着力发挥“一室多用”的综合功能。市委组织部规定:一定要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把场所建成“六室”,即: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便民服务室、文体活动室、计生服务室、矛盾调解警务室。二是必须及时接入远程教育网。三是必须把“四议两公开”和“创先争优”活动的规定动作贴在墙上,全面落实。四是必须设立“四栏”,即: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信息发布栏、政策宣传栏。五是必须做到各级财政保障日常管理和维护费用。
随着阵地建设的功能不断完善,随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综合效应逐渐显现出来。
阵地已开始成为农民创业致富的“大本营”。河曲县刘家塔镇冯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河曲县熙来顺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启飞,致富为民,造福乡里,赢得村民赞誉。前年,他上任不久,就翻修了村集体几眼窑洞;今年,利用上级财政的配套资金,又在生产基地中心,新建了一处标准化的活动场所。利用活动场所这个大本营,他与党员和村民共谋发展,自己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带领全村干部和村民修路、筑坝、打井、抽水上山、引自来水进院、建蔬菜大棚、盖猪圈羊舍、推山造地、荒山植树……使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300多元猛增到2009年的3680元。去冬今春,张启飞又新建了42个蔬菜大棚让村民试种,取得了每棚毛收人6万多元的好效益。今年,随着户均一个蔬菜大棚、一个养殖基地的整村推进计划的落实,冯家庄村的人均收入将会突破1万元。
阵地已开始成为农村和谐稳定的“桥头堡”。忻府区新建路办事处逯家庄村,地处忻州市城郊,过去是一个有名的“上访村”,群众看干部是“贪官”,干部骂群众是“刁民”,三年时间里,村干部换了三茬,最短的任期仅有两个月。2006年,张有根“一肩挑”上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后,首先扩建了活动场所,建立起“党员活动之家”、“村民议事厅”。一方面,全面推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一系列新政;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解决村中道路、污水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使逯家庄村变成了“和谐村”,两次被中央综治办评为“全国综合治理模范村”,被省文明办评为“全省文明村”。张有根也先后获得“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百佳模范人物”和“山西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河曲县沙坪乡前麻地沟村,2008年选举大学生村官王志刚担任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后,在上级财政的支持下,建起了活动场所,新阵地充分发挥“六室”的综合功能,特别是对村民高度关注的、引发多次上访的导火线——乡办煤矿所交的28万元承包费的分配情况,严格采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予以合理分配,使昔日的“告状村”变成了“和谐稳定村”。
阵地已开始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新引擎”。岢岚县大涧乡吴家庄村,背靠翠绿岚山,怀拥清澈漪水,但村民一直生活贫困。2008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后,村党支部书记张国新积极引进资金2000多万元,依托北方浩然洗煤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棚”、“一户一圈”的种植养殖产业,实现了“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种植养殖、销售瞄准市场”的产业化发展。该村还积极引进浩然公司1400多万元资金,改善村容村貌。盖起了72套别墅式的新房,新建了学校、超市、卫生所、农民培训中心、兽医站、计生服务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硬化、亮化、美化了村庄街道、广场小区。一个“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新农村,赫然出现在岚漪河畔。如今的吴家庄村人,住的是花园别墅,花钱靠蔬菜大棚、靠养殖基地,吃菜从大棚里摘,吃肉有自家养的猪羊,过着城里人羡慕不已的低碳生活。
阵地已开始成为传播科技知识和弘扬先进文化的“大平台”。在河曲县文笔镇唐家会村的活动场所里,新接入的远程教育网倍受青睐。每天晚上,前来上网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他们通过网络学种菜、治菜病……该村离县城近,又全部是水地,发展温室大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上世纪90年代,也曾试种过,但失败了,村民认为有风险,去年冬天要求再种时,怎么也不肯上手。村党支部决定:集体投资200多万元,让村民试种,赔了算集体,挣了再承包。村民勉强上手了,可出苗后,又发生了病虫害,并在42个大棚内很快蔓延开来,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斌很快就意识到再次失败的严重后果,危急时刻,他在远程教育网上向山东的菜医求救。在视频里,菜医仔细观察了问题苗,很快诊断出是“霜霉病”,用“阿米西达”就可治愈,三天后,药到病除。春节后大棚黄瓜上市,每棚毛收入5万多元;文笔镇沙畔村、巡镇曲峪村把党员之家建成文化大院,经常开展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先进文化占领了农村的主阵地,赌博、打架斗殴等歪风邪气失去了滋生的温床,村民和谐了、村子稳定了,为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