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城市生活空间的更新
2010-10-25鲍如昕
鲍如昕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 230022)
现代城市观追求缔造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城市发展与社会演进的和谐,建筑师E◦沙里宁曾经说过:“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透过建筑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目前,城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更新,通过物质更新对老城区内部物质空间结构的不完善和不适应进行改造与重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城市的更新不应仅注重物质形体的重建与改善,同时应重视区域、社会、文化和公共政策的研究,将实质环境的改善融入更为广泛的社区复兴和社会经济规划中,强调城市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注重现存都市邻里结构的保护和完善[1]。城市华庭项目就是一个在老城区更新改造中诞生的新建筑。
1 基地解读
一座建筑物是和所在地的经验相联系在一起的,建筑物的地点不仅仅是一个要素,它还是建筑无形的基础。建筑通过与地点及其意义的结合超越了物理上的和功能上的要求[2]。高品质的建筑设计也许没有超越性的理念或奇异的建筑形态,但对基地的深刻解读,对现状的桎梏能够给于积极的破解,可使基地得以新生。
城市华庭项目位于合肥市老城区内芜湖路与桐城路交口东南角,原址为安徽建委招待所,是老城区中不可多得的黄金地段之一。基地北临的芜湖路两侧法国梧桐树绿荫如盖,是合肥市珍贵的景观大道;基地西侧的桐城路则是贯穿城市南北的交通干道,沿途多为七、八十年代的多层居住建筑;基地周边建筑密度较大。
1.1 总体布局
本项目定位于由小户型住宅(商务公寓)、办公、商业及地下停车组成的城市综合体。项目用地面积6 307 m2,总建筑面积74 279 m2。建筑方案采用7.9 m×8.4 m的基本柱网,1~3层是商业用房空间;4~5层布置办公空间;22.9 m标高的6层为转换层和泛会所用房;7~30层是居住空间。城市华庭总平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华庭总平面图
1.2 建筑设计基本理念
建筑的视觉感知是基于建筑师对场地的体验形成的,建筑的创造必须把这些多面性的感官反映综合在生活领域之中。建筑并不创造幻觉,而是创造生活,建筑的想象力就是对生活的想像力[3]。城市华庭地块位于老城区内的黄金地段,用地条件局促,有成熟的周边道路环境和都市生活圈,街区生活是该地块最吸引设计者的因素之一,创造具有行为意义的城市生活空间是设计者的命题。
2 营造街区生活的空间
城市是包含活动模式和空间模式的生命体。对于建筑和城市来说,至关重要的不只是其外表形状,还有发生在那里的事件,这才是建筑或城市的基本特质。针对城市华庭项目的基地要素,设计者在建筑空间的策划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试图在充分做足容积率的同时,通过高度自觉地关注城市空间的整体性,更好地组织和利用城市空间资源,营造良好的街区界面效应和优质的街区生活空间。
2.1 建筑基座的空间退让
在现代高层建筑的立面造型设计中,尽管基座有时并不从整体体量中刻意加以表现,但与楼身相比,基座由于接近城市街道和户外人群,对城市街道环境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在设计中更应侧重人性化的处理[4]。在人的意向中,空间就是特定的场所,而时间则是某些事情发生的特定场合,在空间中居住生活的人们以自身的活动将其变成了场所。就这个层面而言,建筑师的任务就是给出空间,让生活在时间的坐标上与场所联系起来。
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基地建筑红线沿芜湖路与桐城路应满足10 m的退让,城市华庭在此基础上1~3层围护结构又分别内移了6.9 m和8.1 m,形成5.1+4.5+4.5=14.1 m高的骑楼式内廊,试图从以下几方面营造街区生活的空间:
(1)生成宜人的街道步行空间。骑楼式内廊使基座局部架空,建筑呈凌空之势,下部通透轻盈,是良好的街道步行空间,同时增加了建筑基座对道路的退让,在充分利用场地的同时尽量减少建筑对周边道路的压迫感。
(2)拓展人行道的步行功能。内廊遮阳避雨,可减少阴雨烈日等恶劣气候因素对人们户外活动的影响,同时便于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和商业入口空间。
(3)为城市街道生活提供交往空间。市民在此漫步小憩、驻足交谈,无疑是活色生香的城市街道景观。正如雅各布斯所言:“尽管人行道上的交往表现出无组织、无目的和低层次的一面,但它是一种本钱,城市生活的富有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5]
2.2 空中花园与架空层
5层裙房顶部的空中花园是该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空间资源。这座空中花园座北向南,阳光充足,形态完整,是人与自然良好的接触空间,是自然的延伸与补充。与此同时,在5层裙房顶部与住宅楼层之间的6层大部分被架空,架空层既是住宅的设备转换层又布置了活动健身、酒吧商务、物业管理等泛会所用房。空中花园1 280 m2的完整绿地和泛会所活动空间为上部的住户提供绿色的大客厅,打破了单元住宅过度封闭,缺乏交往机缘的空间模式,营造邻里交往空间。住户在此有望找回居住庭院和街区生活,体验归属感、亲和力,并拥有私有化友好型街区公共服务空间,进而增强邻里间的领域感和自然监视,提高居住人群的自我防范意识。在此特别要提到的是架空层22.9 m的标高,既超越了周边多层老住宅楼楼顶的高度,又是梧桐树冠的高度,因而给身处其中的人群提供了良好通达的绿色视野。
3 营造温和的城市空间内壁
建筑立面既是建筑的外壳和表皮,又是城市空间的内壁。外观有一种特定的结构秩序和形式使人们可以识别和阅读,它来自于作为人类和社会现象的建筑更深层次的特征[6]。就物质环境而言,理想的城市应当是温和的,而非一定是壮丽的[7]。建筑表层在此应是建筑内外沟通和转译的媒介,是促成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试图在建筑空间的策划中打破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生硬分界线。一方面在城市空间与建筑交界的位置创造柔性过渡空间,即给城市交通和人流活动划出一定的空间作为缓冲场地,缓解大型建筑对老城区街道的压迫感,进而生成与城市空间相互交融的流动开放的建筑空间。另一方面将建筑的柔性界面努力运用到建筑形体塑造、空间整合以及色彩运用等诸多层面的设计实践中。
3.1 建筑转角的架空
在建筑的西北和东北转角处,自第6层开始采用每3层1组高3×3=9 m的局部架空空间结合垂直绿化,营造竖向绿色景观空间。该空间与5层裙房楼顶空中花园的水平绿化共同构成立体的绿色空间,借以提高综合体的环境质量和品质。与此同时转角的架空处理柔化了建筑在芜湖路和桐城路上的转角轮廓,与基座局部架空的骑楼式内廊呼应,整幢建筑因而显现空灵、轻盈与谦逊之态,在缓解高大建筑体量对街道的压迫感的同时,增加了建筑造型构成元素,丰富了建筑的表皮肌理,如图2所示。
3.2 建筑的叠退造型
7~30层的居住空间环绕5层裙房顶部的空中花园呈“U”型向南开口布局,为了给住户争取更多的南向日照,从18层开始在建筑南向采用逐层退台的手法,生成层层叠退的空中小花园,宛如一条绿色绸带自西向东蜿蜒而上,与5层裙房顶部的空中花园共同绘制了绿色的第5立面。居住者置身退台小花园中,芜湖路及其以北的环城公园美景将尽收眼底,与此同时建筑独特的顶部叠退造型带来富有动感的建筑天际轮廓线,有效提高了建筑的易识别性和可成像性,如图3所示。
3.3 建筑的表皮色彩
景观大道芜湖路上拥有半个世纪年轮的法国梧桐树承载着合肥这座城市太多的记忆与情感,城市华庭建筑表皮的色彩处理借用法梧树干的米灰色,柔和内敛。浅棕色仿木百叶格栅温和地提亮建筑表皮,平添细节与精致。在此设计者着意回避刻意的张扬与炫耀,试图使建筑无论近临还是远观与老城区环境的关系都是轻松的、交融的。
图2 芜湖路与桐城路交口效果图
图3 建筑南侧鸟瞰图
4 结束语
要使一幢建筑成为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的结果,就必须在该过程中消化吸收这个建筑所要回应的全部需求[8]。建筑要归属于基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努诺◦伊吉诺在评价一幢建筑时曾经说过:“世界上有3种类型的建筑:一些是哑巴;一些可以开口说话;而很少的能够唱起歌来。这个房子就在歌唱,但是它不是默默地独自吟唱,而是对着整个场地。”[9]具有特质的建筑设计都是植根于对原有场地的物质和人文环境内在要素的解读,进而以此为基础对场地进行重塑。
在城市华庭项目中,设计者在建筑空间整合、形体塑造以及色彩运用等诸多层面,通过建筑柔性界面的设计实践,试图寻求建筑与城市、建筑与人的积极对话,营造良好的街区界面效应和优质的街区生活空间,在老城区中建造能够面对整个场地放声歌唱的新建筑。设计者始终认为日新月异的高楼华厦不应成为割裂城市空间的森严壁垒,更不能取代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老城区中新建筑的设计应更多地关注城市活力和特质的留存与激发,并以此向蕴涵生命的城市致敬。
[1] 陈劲松.城市更新之市场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6-18.
[2] 查尔斯◦詹克斯,卡尔◦克罗普夫.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M].周玉 鹏,译.北京:中 国建 筑工 业 出版社,2005:105-106.
[3] 汉宝德.细说建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4-11.
[4] 刘建荣.高层建筑设计与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0-102.
[5]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72.
[6] 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杨青娟,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3-105.
[7] 章 明.世博会九题[J].时代建筑,2009,(4):6-15.
[8] 雅克◦卢肯.事物的转化[J].孙凌波,译.世界建筑,2009,(7):20-22.
[9] 乐 康,王方戟.草图中的设计思考[J].世界建筑,2010,(1):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