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五鼓”在青少年中开展现状的调查

2010-10-25崔晓妮杜学工

运动 2010年1期
关键词:陕北特色青少年

崔晓妮,杜学工,樊 蕾

(陕西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6000)

陕北“五鼓”在青少年中开展现状的调查

崔晓妮,杜学工,樊 蕾

(陕西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6000)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陕北青少年学生五鼓体育文化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陕北五鼓特色体育运动文化的了解及关注,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对地方特色鼓文化的认识、学习途径及其发展前景等方面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中发现现实存在的种种有利因素及相关问题,适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推动陕北五鼓文化的传承及陕北整体体育文化的发展。

陕北“五鼓”;特色体育文化;青少年学生

1 前 言

选定陕北这块黄土风情浓郁的特定地域,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地方特色鼓民间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有助于发现并发展地域体育运动,同时通过比较分析法,借鉴他人之长,使得陕北“五鼓”特色体育文化优点发扬推广,代代传承。于此同时,对阻碍青少年学生进行地方特色体育运动的种种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修正措施,以期陕北体育事业蓬勃有效地开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枣园中学、洛川中学、延安市实验中学、安塞中学、宜川中学、榆林中学、神木中学、黄龙中学、志丹中学等9所中学48名体育工作者和84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随机走访了学生家长及地方居民共计180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陕北地域体育运动文化资料及地域特色民族体育运动发展的制约因素、地域体育运动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等相关参考文献。

2.2.2 问卷调查法对榆林及延安市县9所中学的845名中学生和48名体育工作者及180名地方居民发放调查问卷1073份,回收有效问卷980份,有效回收率91.3%。

2.2.3 访谈法问卷调查过程中,在各地区随机走访了学生家长及地方居民共计180名,向他们咨询当地鼓文化开展现况及其对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促进作用。

2.2.4 数据统计法对调查所得的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全部数据均用EXCEL处理。

2.2.5 比较分析法通过调研结果对陕北两市各县、乡镇青少年学生鼓体育文化开展状况做详细比较分析。

3 陕北基本概况与文化特点

陕北,是陕西省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陕北,又称塞上,实为黄土高原。自古陕北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陕北也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

4 陕北鼓文化简介

4.1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的阳刚之美。

4.2 洛川蹩鼓

蹩,陕西方言,跳蹦的意思。蹩鼓是洛川北塬流传广泛的一种大型民间广场舞蹈,萌生于春秋,初成于秦汉,发展于唐而成就于宋。演员表演时,均系古代武士装扮,头扎包头,身背战旗,身着战裙,腰系大鼓,动作粗犷遒劲,风格古朴豪迈,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秦、汉遗风。

由于动作的差异,现存的洛川蹩鼓分为三种:以黄章现头村为代表的“现头派”,突出“双蹩”,动作粗犷有力;以旧县洛生村为代表的“洛生派”,突出“单跳”,鼓点稍慢,表演时动作稳健豪放;以永乡乡阿寺村为代表的“阿寺派”,讲究“拧摆”,表演时拧摆腰胯,动作潇洒大方。

4.3 宜川胸鼓

“胸鼓”是将类似腰鼓形状的鼓挂在胸前敲的一种鼓舞形式,有些地方称为“花鼓”,主要流传在宜川、洛川和定边一带,具有明快、活泼、诙谐、风趣的艺术特色,胸鼓流传甚广,历史悠久。宜川胸鼓是由山西传入的。宜川胸鼓,几十年来,经艺人不断发展,融合了当地民间舞蹈的动作与风格,在表演的形式上也有了很大地改进,逐渐形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胸鼓表演形式可分“过路鼓”“场地鼓”两种,表演时人数不限,有一人单打、双人对打或集体群打。宜川胸鼓属集体群打形式,表演时,有男有女,舞者均身穿黑红两色短夸衣,头扎英雄巾,前额上插五彩纸蝶,胸前扎红绸英雄结,身背灭雄花。男子胸前斜挂扁圆形小鼓,鼓身套花毛巾,左手握木制硬鼓槌,右手持牛皮软鞭,轮换击鼓作舞;女子有的手持霸王鞭,有的手握彩扇,有的手击小锣、小镲进行伴舞,以丰富的舞蹈队形变化,烘托表演的热烈气氛。洛川胸鼓表演时,舞者身着武士服,生机勃勃地进行男子单打、双人对打,展现了娴熟高超的技艺。“过路鼓”在进行中表演,届时彩旗招展、锣鼓齐鸣、爆竹声声、以胸鼓为主的社火舞队,在各村镇的街头巷尾边舞边行进。舞者兴高采烈地变换着各种队形图案,如“双交叉””双龙摆尾”等。舞蹈动作也变化无穷,有“前进鼓”“甩鞭鼓”“前弓后箭鼓”等。舞者的鼓声,观众的喝彩声响彻了沟沟岔岔,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4.4 黄龙猎鼓

黄龙猎鼓也叫“黄龙斗兽锣鼓”,相传是从黄帝时代流传至今的民间锣鼓舞蹈。黄龙县文化工作者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人们原始的生活方式,经过挖掘、整理、编排,完善了鼓舞艺术,把进化艺术归还自然,创编了现在形式的黄龙猎鼓。黄龙猎鼓整个表演方阵一般由150~300名男性青年组成,场面气势宏大,壮观威武。表演者面戴“虎、豹、熊、狮”面具,身着象征性兽衣的鼓手代表凶狠的野兽,披肩长发,头戴冠冕,手持花杆敲锣击镲的演员代表黄帝部落的先民。表演过程分为“出巡、曾观、围猎、庆祝”四个部分,向观众生动展现黄帝时代先民们围猎、狩猎的壮观场面,展示出在黄土高原上,人类改造自然,不屈不挠的刚劲风骨。其显著特点是:粗犷剽悍、深沉豪放、内涵丰富、表演整齐、动作优美。

4.5 志丹扇鼓

志丹扇鼓源于陕北巫傩艺术,又名神鼓,其凝重、拙朴、鼓呀、奇特,充满神圣感和祥和美,在中国民间舞蹈中独树一帜。经陈永龙等延安民间艺术工作者们挖掘整理,推陈出新,志丹扇鼓已成为延安一种别具神韵的民间鼓舞。志丹扇鼓凝重、拙朴、古雅、奇特,充满神圣感和祥和美。鼓者上身穿布堆画马夹,下身穿红色灯笼裤,左手握鼓柄,右手操鼓键,头扎三九尺寸的长辫,辫梢上系三枚铜线,鼓者左右上下摆动发辫,甩动铜钱击鼓,忽如狮子回首,忽如游龙摆尾,忽如鹤行九天,忽如猿猱渡涧,其风格以文鼓为主,具有陕北大秧歌的动律,其表演形式有过街鼓、踢腿转身鼓、缠头鼓、贵子鞠躬鼓、马步摇头鼓等,鼓声清脆、环声宏亮、铜钱铿锵、张弛自如、开阖大度、柔和优美、古风悠悠。志丹扇鼓道具别致,表演新颖,在中国民间舞蹈中独树一帜,人称“黄土地上的活青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含量。

5 当地青少年学习鼓文化的必要性

陕北五鼓是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是世代居住在这块黄土高原人的精神与性格的具体体现。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不可或缺的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载体的优势,这不仅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稳步迅速推广起来,也必将拉动青少年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

6 结果与分析

6.1 陕北鼓文化在中小学学校开展情况

教育学家说:“一种文化的推广与传承离不开人民大众,更离不开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学校教育是人受教育过程中最普遍,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形式。同时,我们提倡: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特色教育,创新教育。教育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育部门的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扶助,不可或缺学校的引导与积极推广作用。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带动青少年学生学习地方特色体育运动文化精髓,从而很好的弘扬并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通过表1不难看出:在陕北当地流传已久的民间鼓文化,在当地,尤其是中小学学校尚未得到足够地重视及推广。只有21%的中学向学生开设当地民间传统体育。究其原因主要为:(1)缺乏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来引导当地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教育部门对当地传统体育尤其是鼓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的开展未给予足够地注视与扶持;(2)体育教师队伍年轻化使得民间传统体育教育人才严重匮乏,学校又缺少教育资金聘用专人来教授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调查中,只有17%的学校有专业教师教授鼓体育文化;(3)广大人民群众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意识较淡薄。虽然,陕北各地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年年在搞民间传统文体活动,如洛川蹩鼓舞,壶口斗鼓舞等,但未得到普遍推广与资源的有效利用。按经济学家的商业观点来讲:“这种文化,也可以看作经济资源未被有效开发,合理利用”。换言之,陕北相当多的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没有商业化,没有品牌化,没有开拓出如安塞腰鼓的知名度。

调查结果仍可以分析出(表1):陕北鼓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不够普及,没有得到专门性,系统性,整体性地学习。他们大都是在身边长者的指导下以传说或故事的形式,零碎地偶然地获得鼓体育文化。中学生通过自身习得的陕北地域体育运动如(安塞腰鼓,陕北秧歌等)占中学生调查人数的67%。绝大多数中学生没有亲身融入其间,真正体验故乡浓厚得地域体育运动,尽管他们声称喜欢这种运动项目详见(表3),广大人民群众更是强烈呼吁地方政府及居委会组织人民群众开展陕北特色体育运动。

6.2 陕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对陕北鼓文化的了解情况调查

对陕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对陕北极富地方特色的鼓运动文化的了解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统计(表2)表明:从整体来看,陕北鼓文化在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较全面,深刻地了解,尤其是在中老年朋友中,当谈及陕北特色鼓体育文化更是津津乐道。他们对当地鼓文化的历史由来,表演形式,主要风格流派等相当了解与关注。

再者,我们在对陕北主要地方特色体育文化了解程度做横向的详细比较(表2)。比较分析得出:即使同是陕北黄土风情浓郁的地方特色鼓文化,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对安塞腰鼓,宜川胸鼓,洛川蹩鼓这三种民间传统体育了解程度远高于本地域其他鼓文化。有近94%的群众较了解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在青少年学生中了解程度约为80%;而黄龙猎鼓,志丹扇鼓了解程度只有35.2%和34%。与此同时,我们发现:黄龙猎鼓,志丹扇鼓一般仅限于在本地方人民群众中开展,很少有机会到外面展现和交流,当地人民群众对此也表示很担忧。

6.3 青少年学生对陕北鼓文化的喜好程度

表3显示,18.3%的青少年学生表示非常喜欢陕北鼓文化。他们认为:地方特色鼓文化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效,它更因其具有独特的陕北黄土风情而令人耳目一新。在当今张扬个性突出特色的时代,他们更愿意接受并习得一些必备的地方特色文化,这不仅有利于传承地方体育文化,更是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6%的青少年表示他们不喜欢陕北鼓文化。

表1 陕北鼓文化在中小学学校中开展情况

表2 青少年学生对陕北五鼓文化的了解情况

表3 青少年学生对陕北鼓文化的喜好程度

7 陕北五鼓体育文化在青少年中开展的相关建议

7.1 陕北五鼓体育项目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在青少年中尤其是在陕北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特色运动项目,发挥它的锻炼价值,使其更容易在陕北普及,同时成为外界了解陕北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窗口。

7.2 通过专门性、完整性、科学性地搜集整理,经省教育部门及专家批准审核,编制极具陕北地方特色的体育教材,这是从理论角度为完善并积极开展陕北特色体育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7.3 从主观上解决当地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的观念问题,并结合实际状况,适时组织教师及青少年学生学习宣传特色体育文化。

7.4 积极稳妥的利用政府部门对传统体育的有利政策,根据群众的意愿和科学、健身的原则对传统体育活动进行适当改造,在保持其传统与特色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增强健身性、娱乐性、易行性和科学性。加强对传统体育活动的教育工作,可把部分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本地区各级教学当中,使本区域传统体育项目得以在群众中更广泛地开展。从而也让人们更多的了解陕北文化及黄土高原人家的性格和精神。

[ 1 ] 于立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J ].河北广播电视报,2007(4):22.

[ 2 ] 芦平生. 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科学认识[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12).

[ 3 ] 孟峰年,钟全宏,陈青.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引人学校体育的对策研究[ 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 4 ] 中国体育博物馆、国家体委文史委员会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志[ M ].南 宁:厂西民族出版社,1990.

G812.7

A

1674-151X(2010)01-138-03

投稿日期:2009-11-25

崔晓妮(1981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陕北特色青少年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特色种植促增收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党建地图·陕北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