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资源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
2010-10-18陆光彩
陆光彩
一、幼儿在美术馆观众群中正确的定位
(一)用幼儿的视角走进美术馆
而对美术馆中的名家作品,画面的题材与图像才是直接吸引幼儿的所在。他们对造型与构图的接纳,有着自己这个年龄阶段的独特眼光;他们对美的感受、认知与喜爱自有另一种心灵语言,与成人不尽相同。
例如:在欣赏20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大师、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的经典巨作《呐喊》时,孩子首先看到的是张大的嘴巴的人,对比强烈的颜色,让人觉得很恐
画家陈丹青在南通中心美术馆和孩子们在一起惧。当孩子读出作品所表现的恐惧,他们的心灵就和大师有了一次成功的对话。
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有个场面让一个中国记者无法忘记:一群3岁多的孩子坐在梵高的《卧室》那幅作品前,仰着小脸,认真地和老师在对话,记者听不懂荷兰语,以为孩子们在听老师讲作品的创作过程。结果,他们的老师用英语告诉记者:孩子们是在通过这幅厕来认识“床”、“灯”、“屋子”、“椅子”,同时也认识“黄色”、“橙色”。
从孩子的视角,用孩子的视觉语言和大师的作品对话,我们会发现,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美术只是人们表达心灵的另一种语言而已。
(二)让幼儿成为美术馆的常客
孩子的艺术素养并非一蹴而就,我们不妨经常带孩子到美术馆走一走,看一看,让孩子成为美术馆的常客。例如:参观毕加索画展,对这位艺术大师的童年生活、生长环境、时代背景、创作经历、作品特色、在美术史上的价值等,可以用轻松有趣的言语随机摭拾,并不一定要做有系统、很严谨的介绍。又如面对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作品,可以根据所展现的画面随意谈谈光与色彩的关系。经常参观美展,接触次数增多,零的美术知识自然在轻松中积少成多的。
二、找回属于孩子自己的本土文化身份
来自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甚至美术界自身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漠视,已经在导致我们的孩子无论从视觉还是心理都越来越远离能够真正滋养他们心灵的母体文化。我们也已经看到了文化环境因偏向西方艺术和流行文化而轻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导致的儿童欠缺本土文化性格的弱点。
在众多的美术馆中,不乏许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场馆。如:江苏南通的蓝印花布艺术馆。我们带着孩子来到蓝印花布艺术馆时,你会发现,在这里,呈现给孩子的可以说是蓝印花布的太千世界。孩子们不再是通过老师的说教获得相关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看、听、触、做……多通道的参与,感受到蓝印花布几千年的发展史,了解到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流程,欣赏到缤纷的蓝印花布艺术品,更让孩子们陶醉其中的是亲自动手制作了蓝印花布作品……
此外还有潍坊风筝博物馆、樊州中国画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上海的钟表博物馆……
三、加强与美术馆的互动,实现“大美术”、“小美术”的交融
(一)让幼儿的作品走进美术馆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儿童画所蕴含的“原价值、原密码、原创造、原基因”的社会意义,从原创、起源的高度看待儿童画的价值,不能简单地把儿童画当成众多绘画当中的品种之一。儿童画有着未来学的意义,其中孕育并预示着人类的文明,寄托着孩子们美好的憧憬,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位于首都柏林的德国联邦青年艺术学院内1/5的工作室和陈列空间属于孩子。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创作、往来。和学院大孩子们一起展示作品,学院外的公共街区中心伫立着一块涂抹色彩的粗石就是孩子所作。该院院长是德国联邦艺术教育委员会的主席,对孩子的创作予以极大尊重,她认为:儿童作品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与成人作品是平等的,成人正不断从儿童作品中得到启发。
(二)策划适合幼儿的美术教学活动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美术馆的展览是丰富的,但不是所有的展览都适合幼儿,作为幼儿教育者,对于内容,我们要加以选择,对于方式,我们也要进行取舍。
例如: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展”中,首先,讲解员向孩子们进行了关于“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展”的展览讲解。讲解结束后,讲解员向孩子发放了一组展览作品的线描稿(线描稿是专业美术老师根据作品原作为孩子准备的)。随后,讲解员选择线描稿中的一幅作品让孩子们去填充颜色,孩子可以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颜色填充作品的背景、人物的服装等。在孩子们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大作”时,讲解员不断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去引导他们完成线描作品。
(三)开辟属于孩子的美术活动基地
在世界各地一些知名美术馆,他们运用超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机构联合起来,在有限的美术馆空间内,开辟出属于孩子的活动基地。
台湾省美术馆是岛内顶级美术殿堂,该馆的美育教育十分活跃。馆内设有1300余平方米的教育中心,它是对孩子进行审美认知和审美实践的最佳场所,对美术启蒙教育可谓匠心独具。在馆内儿童活动中心有个数位游戏室(台湾称多媒体艺术为数位艺术),进入了数位游戏室就进入了抽象的世界,墙面上的文字写道:什么是抽象画,不知道画得像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有色彩与造型的元素就可以表现整个世界。在这里弦子们可以将各种形状的彩纸在墙面上任意组合成各种图形,也可以将各种彩色积木搭建成心中所想的雕塑。活动中心有个角落比任何一个地方都热闹,欢声笑语此起彼落,原来那里是扮演区,在“当我们与艺术同在一起”的主题下,做表演一幅画的游戏,孩子们穿上五颜六色的戏装,拿着道具,他们拍着小手品评这个像那个不像。在探索区,一片干净的草席上,一本一米见方的大图书赫然摆到孩子们面前,里面是一张张当代画家的绘画作品。平时看惯了小书的孩子们被巨大的图书所吸引,一遍遍地翻动它,阅读它,而墙上的文字写道:“当代艺术很难了解么?当代艺术家在做什么?想什么?”在创作区一个安静的角落,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坐在一块块透明玻璃幕墙前画着什么,近前一看,他们在“互画”,即玻璃这面的孩子将对面的孩子画下来,即使画不清眉眼,也将轮廓画下来,这使人们想到了约瑟夫·莱特的油画《科林斯少女》:一位即将出征的士兵在墙边睡着了,他的恋人为了将他的形象深深地记在心中,就用笔将他的轮廓画在墙上。再如一面墙上贴有许多交通禁止图标,而禁止的内容则让接子去想去画去填充,有趣的是有的禁止骂人,即画一个人张很大的嘴,而禁止大笑,则除了咧嘴之外鼻孔是朝上画的,还有禁止吃橘子,禁止吃月饼等,橘子和月饼画得都非常形象。在这里成人都会为孩子的天真忍俊不住。台湾省美术馆儿童教育中心的所有活动都是让孩子们健全思考能力,玩美术、识美术、懂美术,从而使他们活泼的天性、活跃的思索得到极致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