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0-10-18徐建玲刘学军
徐建玲,刘学军
(1.东北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2)
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探索*
徐建玲1,刘学军2
(1.东北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2)
文章结合近期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要求,针对吉林省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中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借助国家重大工程“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的有利时机,合理规划、整合了现存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并进行了系列探索与实践。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践探索
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一直处于低水平徘徊阶段。[1]特别是省级管理平台,由于缺乏有效规划,使得省级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信息互不相通,无法发挥综合效益,这种状况在全国各省份表现得都比较突出。[2]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涉及教育全口径的综合管理,其建设非常关键,是整个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突破口,因此分析省级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结合吉林省实际,开展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相关研究并进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一、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吉林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最初确定“三网一中心”(即教育信息网、教育政务网、教育资源网和教育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开始就从整体上进行了有关规划,并通过实践不断予以修正,力求使其更加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规划整体分为四个方面,即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涵盖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等多个方面,强调了“大信息化”的概念,建设内容宽泛、复杂。经过国家和省级教育信息化重大工程的建设,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与应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即便是资源库建设这一难题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一定进展,从而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而重要的基础。相对于此,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却停滞不前,无论在哪一层教育中,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都是最早提出并付诸实施的,但建设效果却不令人满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为彻底摸清建设现状和主要问题,吉林省特别立项组成课题组,包括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专家,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广泛调研、论证,并进行了综合分析。其中涉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上各自为政,无法发挥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效益。受各种因素影响,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差异较大,高等院校由于拥有相对较强的技术优势,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相对较好,但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相对来说比较落后。[3][4]从管理层面也未曾有过相关建设规范和标准,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规划,无法引起有关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2)建设标准不一,无法实现信息互换。[5]各地各校也一直在努力建设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但是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建设标准,各类系统无法实现信息互换,“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很严重。
(3)技术支撑各异,无法保障持续发展。各类系统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系统运行和维护的技术支撑队伍结构很复杂——本单位技术人员、外聘技术人员,抑或是引入IT公司来做技术支撑,对于系统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4)无法从总体上把握,缺乏教育基础数据支撑,无法形成综合应用。系统建设上基本都是针对某种特殊需要,或者针对教育的某个特殊阶段,无法从整体上确定系统开发与应用的方向、目标,更没有基础数据支撑,无法形成综合应用。
二、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了这样的阐述: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各级教育数据中心为依托,对教育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存储、统计和分析,搭建教育事业统计、学生学籍、教师档案、校舍安全和财务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统,为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数据支撑。大力推进各类招生、考试、就业、留学及毕业生认证等信息系统的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服务。制定各类信息交换标准,实现各类管理系统无缝交换信息。遵循这样的要求,我们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了详尽的调研,提出了一些建设思路,并付诸实施。
1.科学合理设计、规划,摸清建设思路
(1)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摸清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底数和基本需求。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曾立项调研了10所高校、20个教育行政部门和30所中小学以及职业院校,先从省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入手,制定详尽的需求流程和实施步骤,以及整体发展规划。
(2)合理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考虑省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扩展性,保证教育系统本级以及财政、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能实现教育数据共享。这也从另一侧面保证了不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
(3)强化服务,把为教育本级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作为切入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最主要的就在于应用、在于服务,而服务对象就是教育系统本级和社会公众,所以,在设计、开发系统之前就要详细就系统整体功能、所有模块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功能设计”。
(4)制定信息交换标准,实现各类系统无缝交换数据。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系统互操作模型和标准,提供各类通用接口,保证教育基础数据的共享和互换。
2.借助“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之机,超前建成省级数据中心,全面协调推进了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国家于2009年启动了 “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作为该工程重要支撑的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以对中小学校舍进行全面排查鉴定为基础,建立起覆盖中小学校、基于单体建筑物的校舍信息电子档案数据库,搭建统一的中小学校舍的管理平台,为校舍安全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校舍管理提供支撑和服务,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吉林省抓住了工程实施的有利时机,率先超前设计、建成了国内第一家集教育数据科学存储、教育发展监测管理、信息发布、各类教育应用支撑、主机托管、服务托管和应用托管等多种信息化服务于一身的省级平台——吉林省教育数据中心。教育数据中心的建设是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枢纽工程、基础工程,对全面谋划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目前,依托教育数据中心,吉林省积极推进了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重建和改建。自主开发、部署、运行了“中小学校园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招聘管理系统”、“高考成绩查询、录取查询系统”、“高校奖助学金管理系统”、“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系统”、“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认证系统”、“普通话在线测试系统”、“专升本成绩查询系统”、“吉林教育网络办公平台”等十几项查询、认证以及教育应用管理系统。全省教育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也即将部署运行,教师管理系统和学籍管理系统开发工作也已经启动。通过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部署,逐步实现了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同步规划实现了各类基础数据库的整合和建设。
三、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吉林省教育数据中心的有力保障下,通过有效策划,有条不紊地开展了系列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在此仅举几例。
图2教育文件管理系统主界面
图3“校安工程”校舍视频报送系统主界面
图4“校安工程”数据分析系统主界面
以“为教育厅机关服务,构建辐射全省教育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教育网络办公平台和公文管理系统,为教育厅机关日常办公提供了极其便捷的管理服务,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其基本界面如图1、图2所示。
“校安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复杂,工作量巨大,为此,配合该工程实施,及时在“校安工程”单机版和网络版的运行期间自主开发了各类实用管理平台,如视频报送系统(图 3)、各类分析系统(图 4)等。
为社会公众提供教育信息服务一直是信息化工作努力的方向和着眼点,经过多年建设积累,目前已经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的各类系统已达20余项,包括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认证系统(图5)、高考综合管理平台(图6)、教育网站前置审批系统(图7)以及吉林省数字题库管理系统(图8)等。
图5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认证系统主界面
图6高考综合管理平台主界面
图7教育网站前置审批系统主界面
图8吉林省数字题库管理系统主界面
结束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重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库建设和各类管理系统建设。[6]依据此基本要求,结合吉林省情,对吉林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出了若干要求并写入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包括省级管理信息系统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都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1]崔小平.关于我国教育信息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张剑平.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教育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
[3]唐永升,王晗.基于信息化背景的高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2).
[4]穆桐.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
[5]马宏锋,李宇红.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育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9).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编辑:鲁利瑞)
G521
A
1673-8454(2010)22-0004-03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W eb2.0的中小学校园校舍数据库架构与应用研究”(20090308)资助;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环境学网络辅助教学课程建设”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