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观应的海防思想(上)

2010-10-18撰文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海洋世界 2010年6期
关键词:海防陆军国防

撰文/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郑观应的海防思想(上)

撰文/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郑观应旧宅

海军为陆军之佐,表里相扶不能偏废,闭关自守患在内忧,海禁宏开患在外侮。内忧之起,陆军足以靖之,外侮之来,非海军不足以御之。

——郑观应

郑观应,原名官应,字正翔,广东香山县人(今中山市),是19世纪后期著名的民族资本家。郑观应早年放弃仕途,赴上海学商,曾为洋行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后又投资轮船公司,曾长期在上海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洋务企业中任总办。

作为晚清改良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郑观应主张对内改良政治,发展以工商业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工商立国”;对外坚决抵抗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与之进行商战。郑观应一生有著述二十余种,以《盛世危言》一书影响最大,内容大多与洋务有关。该书中有大量关于海防的论述,尤其对舰船武器装备、海军基地、人才培养、海道、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有相当精辟的论述。

郑观应的海防思想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产生的。他的一生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一系列重大屈辱事件,这些事件使其深受刺激,并深刻认识到为维护国家安全,抵抗外来侵略,必须把海防和塞防同等看待,共同纳入国防军事战略,从而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海防思想。

郑观应主张建立近代化海军,实行海陆配合、外洋与海口并重、分区设防、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强调要依靠群众加强海防。这一思想突破了重陆轻海、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体现了一种进步的国防观。郑观应作为中国近代改良主义和民族实业的代表,其海防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并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外侮之来,非海军不足以御之 ”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清政府国门大开,国防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到19世纪70年代,这种威胁更加严重。香港、澳门被英国、葡萄牙割占,沿海沿江数个口岸被迫开放通商,中国已处于西方国家的直接威胁之下。

郑观应对此深表忧虑:“年来日本讲究水师,其志叵测,恐终为中国边患。俄、英、法三国属地、铁路将筑至中土,托名商务,意在并吞。倘俄法合力侵犯,水陆井进,南北夹攻,恐西人之大欲将不在赔费,而在得地矣!俄、法有事,英、德、美、日必以屯兵保护商人、教士为名,亦分占通商各口,后患之来不堪设想!”

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郑观应对中国的国防危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指出,当时的中国“屏藩尽撤,俄瞰于北,英睒于西,法瞵于南,日眈于东”,时刻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

郑观应潜心研究了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总结出战争失败的教训,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治国之策:“欲攘外,亟须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在如何抵御外侮的问题上,郑观应指出:“海军为陆军之佐,表里相扶不能偏废,闭关自守患在内忧,海禁宏开患在外侮。内忧之起,陆军足以靖之,外侮之来,非海军不足以御之。”以上言论表明,在国防问题上,郑观应主张海军与陆军并举,海防与塞防并重,从而把海防提高到与塞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形成了他的海防思想。

“奏功者,器也,用器者,人也。使其善用其器不致于败者,是在良将哉。”

自从西方国家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以来,建立不同于冷兵器时代的近代海防就成为当时清政府筹划国防的当务之急,而建立近代国防首要的内容就是建立近代化的海陆军。郑观应认为建设近代化的海军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郑观应认为要建设一支近代化海军,必须做到海陆军政令统一。海战发展到近代,早已越出了传统的海战或陆战的范畴而发展为海陆协同作战。因而,西方国家的海军可以指挥陆军而陆军不能指挥海军。而当时的清军则恰恰相反,“今中国海军提督无事则归疆臣节制,有事则听督帅指挥”,再加上“疆臣与督帅均非水师学堂武备院出身,不知水战之法”,所以才招致“马江之败”和“威海旅顺之失”。在郑观应看来,清朝南北洋海军缺乏统一调度,也是海军在海战中屡遭败绩的原因之一。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尽快在海军衙门中选一个水师学堂出身的大臣负责南北洋海军的统一调度,“但听枢府号令,不受疆臣之节制。”

其次,郑观应认为要建设一支近代化海军,必须注重加强官兵的培训,走精兵之路。近代海战依靠的武器装备是用近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铁甲飞轮”,而不是传统的“艟艋楼船”,因此在海上与敌人争锋的官兵必须具备近代海战所要求的战术素质。郑观应特别强调海军将领的指挥才能对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一管驾而全船之生死系焉,一大炮而全营之安危赖焉,一顷刻而两国之胜负决焉。”

因此,郑观应主张效法西方国家“大小将官均由武备学堂肄业”的制度,设立水师学堂培养海军指挥人才。清末香港著名报界人士王韬曾经指出:“奏功者,器也,用器者,人也。使其善用其器不致于败者,是在良将哉。” 郑观应的这种思想与王韬的观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郑观应认为,除了培养将官外,还必须加强对士兵的实战训练。他说:“未经战阵之兵,虽训练娴熟、器械精利,一旦猝临大敌,鲜不目骇心惊、手足无措。” 所以,三洋海军每年都要交换防区训练,以相互熟悉各防区的沙线、礁石、水潮深浅,这种演练对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郑观应认为要建设一支近代化海军,要立足于自力更生,注重船舰及兵器建设。他认为虽然可以向外国购船以应急用,但他更从战略的高度主张立足国内,依靠自身的力量设厂制造船只和兵器。他认为向外购船和兵器,则仰给于人,“若中外失和,各国谨守公法,不肯出售,悔之何及?”,因而“宜亟兴艺学”,“庶几有恃无恐”。(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海防陆军国防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海防导弹武器系统“明星”盛装出席航展
国防小课堂
陆军海战第一连
波兰陆军NH-90通军直升机
陆军防空兵实弹射击
以色列陆军开始组建无人机机队
走向深蓝
知国防 爱国防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