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黄金10年到了吗?
2010-10-18伊一
| 文 · 伊一
中国电影的黄金10年到了吗?
| 文 · 伊一
“机会仿佛就那么似远若近地横陈在那里。谁准备好了?”
这是一个媒体人对当下中国电影巨热态势的一个描述。
“冯小刚热闹着,这个电影市场也沸腾着。”据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已经超过了2008年全年的票房。其中,过亿的国产电影有8部。票价微幅上扬,观众人数却逐步增长,整个市场快速膨胀,电影产业成了人见人爱的“香饽饽”。以此同时,香港电影人集体北上,业外资金大举杀入……有人分析,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不缺投资,只缺好项目、缺靠谱的公司和负责的导演。有了这些,即使你是没名气的新人导演,比如《非常完美》的金依萌,《大兵小将》的丁晟,配上一两个正常发挥演技的大牌演员,“亿元俱乐部”的大门就会为你敞开。
市场火爆
2010年上半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超级火爆,其证明就是仅半年的票房总额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48.2亿!
48.2亿是什么概念?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25.5亿,而前年全年的票房才43亿元;2003年,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10亿元,而今年,完成10亿只用了一个月(1月份票房就超了10亿)。今年2月电影局局长童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百亿年度票房的说法,当时他估计将在2011年实现这个高度。但是现在,随着48.2亿这个数字的出炉(要知道贺岁档的原因,中国每年下半年的票房总是超过上半年),让包括韩三平在内的众多电影人纷纷做出今年票房将会突破百亿的预期。
中国的电影人和非电影人都在振奋地期待着年底票房突破百亿,然而,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真的来临了吗?
其实,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电影界就已经感觉到迅速膨胀、急剧上升的那种燥热,很多人欢呼,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已经来到啦!而今年,恰如媒体的描述,百亿票房的诱惑更是“声声急”,使得业外热钱迅速向这个行业聚拢。据统计,5月11日-6月10日,电影局已处理完毕的备案故事影片共计189部,其中同意备案的达180部。这个数字相当可观,因为前两年中国全年的电影产量也不过400多部。电影产业的“蓝海”让与电影风马牛不相及的老板们看得眼热心跳,“感觉好像只要拿出钱来,随便弄一下,就能到手亿元票房似的”。因而,一时间举国上下呈现出“人人都来拍电影”的热闹场面。
眼下介入电影产业的圈外人有房地产商、广告商、企业主、高级职业经理人,更有风险投资商,甚至还有一些抵押上私人房产的个体投资者……如果按行业分,涉足电影产业的有房地产公司、综合集团公司、文化创意公司、娱乐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网络公司、动画公司、网游公司等等。这种举国电影热的局面,或许正如知名投资人熊晓鸽所言:一部《阿凡达》仅17天时间,就获得1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换句话说,一部电影在17天内就超过了中国过去一年的票房。而这也正说明,在商业的模式上,中国有很多的投资空间和机会。
杨子是企业家中投身影视最彻底也最高调的一个。与普通的企业家不同,杨子除了担任自己公司的总裁一职,还酷爱演戏。这个中国巨力集团副董事长兼执行总裁,在创办中国巨力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之前,曾表示自己不会借用巨力集团的任何资源。但自从巨力集团在2010年初成功登陆中小板后,杨子似乎不再讳言与集团资源的整合。巨力集团董事长杨建忠就曾在今年两会期间向媒体透露,集团今年最大的投资会放在影视传媒上,准备拿出不少于5个亿的投资,用于包括影片拍摄以及制作和拍摄基地的建设。
原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现为天使投资人的徐小平,在2009年第一次尝试为一部动画电影做了投资。这部名为《摇滚藏獒》的动画片是著名歌手郑钧的电影“处女作”。一起和徐小平投资的,还有知名VC北极光的创始人邓锋。在这两名VC的帮助下,郑钧专门成立了北京漫动时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他亲自担任董事长兼创意总监。现在,这部电影请来了好莱坞动画片《花木兰》、《玩具总动员》的编剧丽塔•海斯奥,《赛车总动员》、《功夫熊猫》的艺术总监布克•里维斯。“我们准备在2012到来之前,将这部电影推出。”徐小平说。
难道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真的是遍地黄金吗?
有人算过,一部电影的票房起码要达到投资成本的2.5倍,才可以收支持平,这是目前电影投资的一笔明账。虽然植入广告的运用,为中国电影找到了票房之外成本回收的第二条路,但中国电影的兴旺发达,还面临许多现实问题。
有一家电影公司的老板说,中国电影界现在只讲票房,还没有去讲利润,如果这个行业有30%的利润,而且连续5年增长,估计房地产老板肯定都来拍电影了。有专家称,他的话只验证了一半,从2005年起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连续5年高增长,虽然利润肯定不到30%,甚至总体来说,是否有利润都还是疑问,但是源源不断的业外资本正在涌入电影行业。
联动效应
2006年的《十全九美》在内地成功开创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浙江巨星文化前期投资600万,制片人李湘个人追加了200万,最终爆冷取得了5000万的票房,成为当年国产电影中最大的一匹黑马。但一年后传出两个投资人因投资原因打起了官司。
而此时的香港电影“教父”吴思远并未意识到,他职业生涯中发掘的最为耀眼的“明星”,并不是华语电影领军人物成龙或者周星驰等,而是已开掘了10年的中国内地影院市场。其实,今年影院投资热潮的兴起,不仅是产业发展所致。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的一份文件极大鼓舞了中国电影人,文件将电影产业的发展提升至国策高度,从政策到财政,均给予大力支持。
有媒体称,没有哪个产业能经得起如此从上至下的双向撬动。诚然,各路资本不会放过发行、制片、演员经纪等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但通常只有那些混迹江湖多年,拥有扎实的人脉资源积累的行家,才有可能把握影响其成本收益的复杂因素。而在影院投资上,这笔账目就简单多了:美国有4万多块银幕,平均8000人拥有1块;日本与韩国两万人占据1块银幕,而中国2009年的银幕数不足5000块,其中将近一半老化闲置,平均下来,60多万人才能共享1块有效银幕——这就是商业机会!难怪有那么多的与电影不搭界的“闲人”会“插足”电影。
有人预计,这种热潮仍将持续数年。仅以影院为例,目前涌现的20多个影院投资玩家当中,有一半是近两年蜂拥而至的新手。尽管业内人士预计,5年后影院产业会遭遇一轮洗牌,却依然未能给那些激情燃烧的投资人降温。但也有评论指出,“不同性质的资本涌入影院投资,其最大的益处是推动商业路径选择上的推陈出新。”
Jackie chan耀莱国际影城不仅是最具国际号召力的华语影人——成龙个人品牌的延伸,也宣告另一投资方——香港奢侈品代理公司耀莱集团首次涉足影院领域。从此,影院投资领域又出现了一股新势力。成龙个人影响力所产生的联动效应,毕竟局限在电影行业,但来自耀莱集团的国际影城副总裁赵睿对媒体表示,其母公司在零售、连锁行业,以及服务高端客户的诸多经验今后都能嫁接到影院管理中来。
很多人将成龙试水影院投资,视为“玩票”行为。但有媒体称,其实不然,成龙和耀莱的合作,提升了港资在大陆影院圈子里的话语权。
而在决定进入影院投资前,保利博纳总裁于冬观察到,在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下,没有实体的本土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弱。1990年代末,韩国本土影片公司一味效仿好莱坞的大投资模式,导致极度内耗,能幸存下来的是拥有电影院的希杰公司。
“所有的产业链整合,都是为了帮助你获得更大的定价权。”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季卫东评论道,“投资影院,一方面能提高对上游的影片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能帮助吸引到更多的下游观众。”
以万达为代表的商业地产商,如今在影院投资市场上的地位已不容忽视。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于一体的一站式商业综合体,可以享受到影院聚集人气、提升档次的好处,分享影院带来的租金收益和利润提成,二者逐渐形成了共赢关系。
关于影院带来的切实利益,在地产界流传着“1∶15”的说法,即电影院收入1元,可带动商圈收入15元。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组合将共赢机制最大化,是商业地产商影院投资的核心。
最早感受到影院投资热度的莫过于商业地产的开发商。今年4月,保利影业投资公司签下了位于北京东直门商圈的大型购物中心国盛时尚,年租金上千万,被业内人士戏称为影院投资行业的“地王”。这意味着,如果这家影院每年收获2000万的电影票房,分账后的资金刚刚抵得上房租。
一个共识是,影院的发展和商业地产项目的兴建密不可分。有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排名前50名的影院中,有49家都坐落于商业地产项目中。这使得影院在未来三至五年的扩张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新建商业地产项目的规划和落成。
正如媒体披露,影院的收入空间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票房收入。而每家影院可以放映电影的场次、拥有的座位数,实际是固定的,影院每年的盈利能力也因而有明确的上限。“如果商业地产的激烈竞争,导致租金高得离谱,这就是竭泽而渔的做法,商业地产和影院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曾对媒体说。
也有专家称,美国拥有4万块电影银幕,是商业地产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简言之,面对中国电影银幕总量极大的缺口,投资者万不可操之过急。
对于目前的中国电影工业而言,“终端银幕数的绝对匮乏,是产业链中最急迫的问题。”因此,中国的影院目前享受了全球最高的票房分账——影院分享了50%的票房,其他所有环节分享余下的50%,这也是电影产业引来投资高涨的原因。
据专家分析,聚焦于树立行业标准的港资影院,企图从影院切入电影全产业链的民营资本、已经在电影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占据强势地位的电影公司,以及从商业地产项目杀入影院的房地产开发商,这四股力量构成了目前影院投资的主力。而新一轮投资高潮必然驱使他们在全国进行大规模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影院产业的生态图景将进一步生动起来”。
电影全产业链正在形成中
电视应该算是电影的“近亲”,二者的转换与演变应该最为容易、快捷。
正如一些媒体所报道,欢乐总动员曾经让董朝晖的欢乐传媒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十年之后,连他也觉得这样的节目变得如同“鸡肋”,而且利润率也逐渐让人无法接受。“电视节目面对的是电视台,后者的操作不市场化,很主观,而且他们制定的价格是有上限的。另外,电视节目虽然市场容量大,但对资金要求也比较高……做电视节目回款慢,至少要8个月,电影3个月就可以了。” 董朝晖直言。无论如何,欢乐传媒在原本的土地上已经种不出“庄稼”,但凭借与十年前同样敏锐的市场眼光,“电影让它找到了第二春”。
凭着今年4月投资的《花木兰》,湖南广电第一次杀进了电影圈。这部古装动作电影投资8000万元,在电影新军投拍的影片中,算是大制作之一。湖南广电旗下的电广传媒是主要投资方。对此,电广传媒副总裁刘沙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电广传媒已经制定了非常详细的电影发展战略方案,“对投资规模、利率回报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划,未来5年将在电影方面进行巨额投资,仅明年一年就将投入5000万元到1亿元左右。”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也是湖南广电投拍的影片,他们还有意与陈凯歌进行“深度合作”,同时,他们对吴宇森的新片《剑雨江湖》及姜文的《让子弹飞》也有浓厚兴趣。对于湖南广电来说,其广大的观众人群、旗下节目的宣传平台,都将成为保证这些影片票房的有力武器。
就在《花木兰》上映前半个月,湖南广电还与盛大网络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出资6亿元成立盛视影业公司,公司业务包括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及相关的艺人经纪等衍生业务。盛大旗下起点文学点击率最高的网络小说《星辰变》,已经确定将被改编为盛视影业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作为一家网络游戏公司,完美时空则是从另一个方向踏进电影圈的。完美时空与电影结缘是因为2007年开发的《赤壁》游戏,董事长兼CEO池宇峰觉得“电影观众和游戏玩家的重合度挺高。”于是,想把《赤壁》游戏的发行跟《赤壁》电影结合起来。
视频网站乐视网也希望在电影产业链里分到一杯羹。“除了获得票房收入外,通过拍电影能和上游的影视制作和发行公司建立广泛的关系。” 乐视网副总裁刘弘表示。
在《决战刹马镇》开机的前两天,摇滚歌手郑钧启动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不过他是以另一个身份——北京漫动时空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来做这件事的。他希望把自己创作的漫画《摇滚藏獒》改编成同名3D动画电影,拉来天使投资,预计投入3000万美元,聘请曾打造过《功夫熊猫》、《玩具总动员》等经典动画的好莱坞一线团队进行故事和原画再创作,还打算把片子卖到好莱坞。有人分析,不同于“摇滚教父”崔健曾经拍过的艺术电影,郑钧的这部《摇滚藏獒》将会以纯商业的方式亮相。
对于张宝全、董朝晖们来说,好消息是中国的电影总票房肯定会达到一个高点,淘金者们面前仍然摆着大把的机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不久前表示,预计今年全国的电影总票房将达到60亿元左右,有望比去年的43亿元增加40%。
一定会有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公司介入电影产业,以支撑这样的一个市场。好莱坞有六大制片公司,未来中国也一定会有更多公司跻身这个产业,而中国的“六大”也一定是从这些公司中产生出来的。“近水楼台先得月”,毋庸置疑。
在电影这个庞大的产业链上,特效是最赚钱的行当之一。在好莱坞,80%的影片都使用了特效,而且最卖座的几乎全都是特效大片,它们的大卖,无疑让参与其中的特效公司财源滚滚。
据说,环球视效2009年的营业额超过千万元,工期也已经排到今年年底。“中国很多大片的特效都送到国外去做,国内原来比较大的影视特效公司就只有中影集团旗下的华龙电影数字制作公司。”环球视效的人说。但他已经开始感觉到这个圈子越来越热闹。一些此前并不重视影视特效的CG公司,甚至从事影视后期制作、活动摄像制作的影视文化公司,也开始通过熟悉的导演招揽影视特效的业务。
有记者报道,承担过奥运开闭幕式视觉效果制作部分的水晶石数字科技公司从去年的《赤壁》开始涉猎影视特效制作,今年的《非常完美》、《大明宫》均出自他们的鼠标之下;动画制作公司幸星数字娱乐公司也组建了特效制作部门;据悉,从事CG教育培训的完美动力集团是因为接到了一个电影特效项目,正准备把只有不到10个人的特效团队的规模翻上一番。
有媒体评论,事实上,不仅影视特效制作领域,几乎涉及到电影生产所有环节的公司和投资商,都希望从快速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
今年以来,多地出现了电影院投资潮,与以往电影院以国有投资占主导的模式不同,这一次,这些在建和完工的高档电影院大多数是由私人投资或入股。有浙商甚至表示,已经准备进入其他二三线城市等空白市场。
最近,从星美方面传出,今年星美会有约18家电影院亮相,而电影的投资会有2~3部。覃辉之弟覃宏宣称,集团目前旗下业务包括电影制作、发行、院线及戏院营运,每年投资额约数亿元,以兴建戏院占比最高,还将成立艺人经纪人公司。据覃宏估计,今年内地票房可达100亿元,未来两年他们还会陆续为星美国际注入优质资产。
2010年1月,国家发布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在宏观政策上给予倾斜。电影行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使众多影视公司和其他公司纷纷投身资本市场跑马圈地,并通过整合产业链、纵横结盟、建立人才激励制度等,控制更多的核心资源,获得更大的定价权,为众所期待的“大娱乐”时代摩拳擦掌。
谈不上这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富于前瞻性的投资者和电影从业者们明白,暴利的投资导向,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精细化的发展路径的。
(本刊记者 冯嘉雪 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