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金牌到尚健康
2010-10-18窦雨佳
窦雨佳
从唯金牌到尚健康
窦雨佳
200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节日,即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同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正式施行,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亚运前夕,广州一个中学生这样描写她家的亚运故事:“焕然一新的羊城出现在我们面前,作为亚运东道主的我们,也在墙上挂上了大大的红底黄字横幅。然而,这些实在不足以表现我们对亚运的激情和对运动的热情,于是,‘全民健身,共创美好未来’的活动在我家里悄悄展开了…… ”
一家三口人齐游泳,不仅为健身,更为让亚运精神真正在自己身上烙下印记,不枉当一回东道主。在广州,这样的家庭有千千万万。看似再平常不过的“动一动”,折射出中国体育的历史性跨越。
全民健身逐渐成为主角
翻看20年前北京亚运会期间的体育新闻,全民健身的题材寥寥,笔墨更多放在了“群雄逐鹿”的竞技场,追金牌、盯纪录。
那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不仅办赛出色,更是狂揽183枚金牌,几乎是韩国和日本队金牌之和的两倍,中国成为无可争议的亚洲第一体育大国。
而与之不相称的是,彼时的群众体育只是“配角”。不难理解,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资源有限,体育主管部门确立了竞技体育优先的发展战略。这虽然成全了中国迅速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大国行列,却也造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竞技体育一枝独秀、群众体育发展迟缓的失衡局面。
曾几何时,金牌近乎成为衡量体育的唯一标尺,从各种比赛的“硝烟弥漫”就可见一斑。
恰恰北京亚运会犹如一道“分水岭”——我们在竞技体育方面,迅速完成了由“冲出亚洲”到“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跨越,继而又在几届奥运会中有上佳的表现……这之后,体育界有了深思:体育发展到底该何去何从?
一项宏大的体育工程在1995年全面启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确定用15年时间把全民健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目标。“全民健身”一词自此唱响,尤其是到了北京奥运会前夕,一场红红火火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在全国遍地开花,全民健身逐渐走到体育大舞台的中心,与竞技体育平分秋色。
北京奥运会见证了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大国的辉煌时刻,也由此开启了中国向世界体育强国迈进的征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加强人才培养与储备、搞好项目均衡发展,才是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而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更是体育之根本。
正是在这种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战略思想下,中国掀起一阵前所未有的健身热潮。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区到平原,人们或参与篮球、乒乓球、跑步、游泳等传统项目,或投身于网球、健美操等现代时尚运动。全民参与体育,全民共享体育,表明中国人对体育的认识正在逐步回归体育的本质。
8月10日,北京太庙前广场,500多人练习18种工间操的过程,包括坐式太极,简瑜伽等
借亚运之力强全民之体
已承办过两次全国运动会及多次大型国际赛事的广州有“体育之城”的美誉,全市体育人口比例达到58.82%,到体育场馆“挥汗如雨”,已成为很多市民的生活方式。
步入2010亚运年,有着20多年历史的元旦万人健步行活动拉开广州全民健身新高潮。紧接着,“国际龙舟邀请赛”、“亚洲传统体育节”、“10公里长跑国际邀请赛”、“市长杯”乒羽赛等活动,不仅让广州“天天有活动、场场有特色、月月有精品、不断有高潮”,达到了为亚运成功举办造势的目的,更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参与健身的平台。
联合国首个人类发展报告指出,21世纪的健康是人的权利与尊严,也是人的财富与文明。体育锻炼是健康的基本保障之一,全民健康需要全民锻炼。
亚运会虽然是亚洲的盛会,但却是奥林匹克的一脉分支。奥林匹克一个重要宗旨,就是以体育育人,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借亚运之力强全民之体,不失为“上上策”,这与两年前的北京奥运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北京奥运会的有力带动,“广大群众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识更为理性,参与意识更自觉。”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表示,“作为群众体育职能部门,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动员、组织群众参与健身,把握‘全民参与健身、惠及百姓大众’的工作原则,实现全民健身群众参与数量的最大化和根本利益的最大化。”
北京奥运会后不久,在全民健身领域,一个新节日、一部新法规被载入史册。
200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节日,即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表明了国家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视;同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正式施行,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作为广州市首部体育地方性法规,在今年8月8日正式实施,其中包括“公共体育设施每天开放时间应当不低于12小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体育设施应当适当延长每天开放时间”、“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侵占损坏或者拆除公共体育设施,不得擅自改变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用途”等规定细则。
办赛理念发生明显变化
从北京奥运会、第十一届全运会到广州亚运会,近年来组织者的理念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即不是单纯地把运动会作为承载金牌角逐的舞台,而是借助运动会的契机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
“奥运会带来一个新北京,世博会带来一个新上海,亚运会一定也会带来一个新广州。”前不久,广州市市长万庆良在接受中外媒体采访时表示,亚运会的举办将改善广州的城市面貌,提升广州经济发展,还将为广州市民带来崭新的生活方式,这将是亚运带给广州的丰厚遗产。
本着“赛中运动员使用、赛后老百姓健身”的便民原则,广州在规划亚运场馆时,充分考虑到赛后的持续利用,增强场馆的全民健身功能。广州亚运场馆辐射了广州12个区(县)及有11所高校的大学城中,亚运会后,这些场馆都将为当地百姓所用,让亚运成果惠及广大市民。
除了亚运场馆的建设,广州一直在积极推动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目前,广州已拥有全民健身路径1634条,篮球场逾2000片,每条街道拥有健身路径超过9条,体育场馆设施近2万个,群众晨练、晚练点超过9000处,全市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为3.08平方米以上。
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还透露,今明两年将大力推进亚运场馆全民健身场地规划建设,打造以天河体育中心、亚运城健身广场等为市一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广州还将启动“融体于绿”工程,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经费,在全市免费开放的公园中建设便民、休闲的体育设施。
“中国体育正在从竞技的尖端向提高人民素质的大众健身方向转移。”刘江南表示,体育的多功能性正得到政府的不断发掘和充分发挥,并最终落脚到体育运动以人为本的实质。
知名体育学者易剑东说:“中国百姓已经把自身健康看得越来越重,不少人甚至已经将其置于国家金牌之上,因此对于赛场上胜负已经不再那么执著,胜负观逐渐趋于成熟。与此对应的是,政府对于赛事功能也不再是改善形象,而是融入城市建设进程,顺应和满足百姓健身需求。”
这恰恰呼应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当年毛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这一题词,深刻揭示了体育运动的本质,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在如今这个年代,全民健身除了继续践行提升生命质量的职责之外,还被赋予了新鲜内涵——推广文明生活方式。
通过举办亚运会和开展全民健身大力提升社会的整体文明,不仅是广州人,更应是我们每个人不懈追求的和谐音律。
窦雨佳 《中国体育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