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艾伦、张兆旭2012年出炉的“蛋糕”
2010-10-14
郭艾伦、张兆旭2012年出炉的“蛋糕”
多年以后,当人们回忆起征战2010年男篮世锦赛的这支中国队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组织起这段回忆?是“哎呀,我们曾经还在上半场领先希腊、立陶宛这些强队呢”,是“每当电视镜头给到正在罚球的易建联时,他就会化身魔鬼筋肉人”,是“王治郅怎么给人一副打完世锦赛又将会被NBA签约的架势?”,还是“孙悦发出底线球了!借用了立陶宛人的屁股!皮蓬韦德比卢普斯灵魂附体!哎,可惜球没进”?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这支中国队在这届世锦赛留下的最为美好的一些东西——只是,这还不是全部。我们来回忆一下邓华德在世锦赛期间说过什么:“就像一块蛋糕,两年之后打开烤箱,看到这块漂亮的蛋糕,会是很惊喜的一件事情,这就是这届世锦赛对于我的意义。”
2012年伦敦奥运会,32岁姚明能否披上国家队战袍还是一个未知数,35岁的王治郅则铁定不会踏上英伦之旅。届时,25岁的易建联、27岁的孙悦将成为国家队的绝对主力,书写中国男篮后姚明时代的新故事。一个问题接踵而至:谁会成为伦敦奥运会的蛋糕?
答案只能从那些被邓华德称之为“baby”的世锦赛“板凳儿童军团”中去寻找了。而最为年轻、也是最有潜力可挖的郭艾伦和张兆旭则很有可能在世锦赛结束后成为被邓华德塞进烤箱里,并且在两年后新鲜出炉。
郭艾伦:突破精灵
如果邓华德不是在世锦赛小组赛最后一场让郭艾伦担任首发的话,如果你在中国前四场小组赛进行中打了个哈欠错过中途几秒的话,如果你在电视导播将镜头切到中国替补席上的时候恰好去上厕所的话,我敢打赌,你一定会冲着旁边陪你一起看球的人嚷嚷:“哎哎哎哎哎,那个此前在世青赛大放异彩的天才后卫不是入选国家队了吗?怎么连个正脸都没看着?”
对阵希腊上场12.9秒、对阵科特迪瓦5秒、对阵波多黎各4秒、对阵俄罗斯9分钟、与土耳其“放弃性”的一战上场14分钟、淘汰赛对阵立陶宛作壁上观。本届世锦赛,郭艾伦获得的出场时间尚不足25分钟——好吧,如果你想把那无关大局的14分钟去掉再来计算他的出场时间,我也无话可说。在这被切割成无数个小块的25分钟里,郭艾伦的技术统计上赫然填写着这样一行数字:场均0.4分、0.6助攻、0.4篮板、0.8失误以及唯一一个后面没有小数点的1次犯规。当你看到这些几乎可以完完全全忽略不计的数据,你会怎么想?像某门户网站一样大呼“男篮第一新星竟是坠落命”,抑或是骂本篇文章的作者故弄玄虚,竟然将年仅17岁的郭艾伦认定为国家队征战伦敦的希望?
可是,大家还记不记得这样一个镜头:中国队VS俄罗斯上半场快结束的时候,郭艾伦接球,背后运球,胯下运球,交叉步变向,转身突入禁区,吸引俄罗斯内线防守注意力,灵巧地低手助攻王治郅得分。
华丽得掉渣、气贯长虹、令人拍案叫绝……你可以把你夸奖任何一位NBA级别的后卫的词汇都原封不动地转嫁给完成这个绝妙突破助攻的郭艾伦身上。郭艾伦完成的这一连串动作,把灵活、速度、节奏感、娴熟的左右手运球等等那些一位优秀后卫身上应该具备的特质一一展现了出来。
这就是郭艾伦极有可能成为“国家队征战伦敦的希望”的原因所在。纵观整个世锦赛,当对手祭出“2-3联防”的时候,中国队的应对措施无非就是:易建联单打、王治郅单打、孙悦单打,类似郭艾伦那样通过个人能力给队友倒腾出一个空间的进球实在是凤毛麟角。破解“2-3联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无非就是挑出一位灵巧、突破能力俱佳的后卫让其佯攻,在迫使对方防守注意力集中他这个点的时候,再敏锐地寻找空位队友,助攻其得分。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突分”。
长久以来,中国队从“突”这第一个环节开始就无法做到得心应手。刘炜的技术特点决定了更适合他的位置其实是得分后卫而不是控球后卫,而孙悦,在大局观、机巧、防守以及由外向内喂球这些方面表现的天赋绝伦,只是,2.05米的身高决定了他在突破中,势必会重心偏高、速度偏慢。倘若孙悦持球突破的话,等于是用他的劣势去挑战对手的优势,这就有了些焚琴煮鹤的味道。而一旦中国队完成不了“突”,随之而来的“分”也就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当邓华德打着“2012蛋糕新鲜出炉”的小算盘的时候,这支中国队就必须在随后的两年里解决好控卫持球突分能力太弱这一问题。如此一来,邓华德此次为练兵而带去的几位后卫就将成为接下来两年时间里的关注焦点。鉴于32岁的金立鹏年事已高,而且本届世锦赛实在难有机会出场表现,我们主要还是来比对于澍龙和郭艾伦这两位年轻新星。
于澍龙的特点:小巧、灵活、投射能力俱佳,作为一名控球后卫,他在三分线外的投篮能力值得信赖。但是,于澍龙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作为一名1米85、60公斤级别的后卫,于澍龙在对抗度比较差的CBA赛场能够如鱼得水,而一旦比赛环境切换成国际赛场,就成了羊入虎口只能徒唤奈何了。在一对一的情况下,他或许能够凭借速度上的优势摆脱对手的贴身防守,但摆脱之后会怎样呢?无非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被补防的对手轻而易举地撞飞,丢球,失误;在寻找队友空挡的时候,被对手颀长的双臂遮挡住视野,球传不出去,失误。总的来说,于澍龙在这支国家队表现得足够努力,但对于“技术可以培养,速度可以加快,唯有身高,是后天不能培养出来”篮球运动而言,于澍龙的机会就显得极其渺茫了。
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身高、体重占据优势的郭艾伦了。郭艾伦1米91、80公斤的身体素质无疑更适合被拿到国际赛场上使用。与俄罗斯一战,那一连串集速度、巧劲于一体的突破就像是一个放大镜,把郭艾伦身上的特质逐个放大,展示给人们看。单就那个突破而言,郭艾伦还真没辜负他的名字中的那个“艾”字。虽然整个世锦赛郭艾伦并没有获得足够多的时间来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但在那为数不多的时间里郭艾伦依然展现出了诸多如今中国后卫所不具备的素质——单就这一点,只要郭艾伦能够在世锦赛结束之后接受更为正规的篮球训练和战术熏陶,那么2012年伦敦奥运会他就极有可能成为中国队后卫线上颇为依靠的一股力量。
另外一点,通过世锦赛的锻炼,郭艾伦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世界顶级后卫之间的差距:“作为一个后卫,在过去我自我感觉还不错,在场上似乎只知道玩命地跑,但是到了世锦赛我才知道,自己的差距有多大,也知道一个出色的后卫对于球队的帮助有多大。”
对于一个年仅17岁的“baby”级别篮球运动员,这种自我认识、总结和成长,极为重要。
张兆旭:能量小子
如今的张兆旭如同一块璞玉,世锦赛仅仅只是这块璞玉开光工程的其中一部分。
与郭艾伦一样,作为这支国家队的新人,张兆旭并没有在比赛中受到主教练邓华德的重用。而且在极为有限的上场时间里,他也没有一个灌篮或者说一个盖帽能够像郭艾伦那个突破一样让人赞不绝口。更多情况下,张兆旭都在担任中国队史上最高“板凳拉拉队员”的角色——我们几乎可以理直气壮地去质问邓华德了:“既然世锦赛不给张兆旭机会,那为什么还要将他带到土耳其?”
邓华德给出了一个答案,而且这个答案足以让所有人信服。这个暂时按下不表,我们先来读读张兆旭的篮球故事:
2005年,18岁的张兆旭在参加一系列篮球训练营之后,被一位在中国工作的教练迪克·马奎斯相中,随后马奎斯将其带到了洛杉矶——马奎斯之所以会相中张兆旭,仅仅只是因为他看到张兆旭之后,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是:“哦,上帝,这孩子身高太吓人了。”而到了2007年,张兆旭已经开始了美国大学生活,随后NCAA也开始成为他篮球生涯全新的一段旅途。2010年是张兆旭的第二个NCAA赛季,在场均不到12分钟的时间里,他可以送出太平洋10分区排名第二的1.6次盖帽,与此同时他还有3.8分和2.9个篮板入账。
如今大三的张兆旭天赋毋庸置疑,218公分的身高,3年来从245磅增加到如今260磅的体重(为了增加肌肉,张兆旭会在训练中带着拳击手套打沙袋,并与人进行搏击。“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有礼貌,只有上场的时候才改变。不过现在看起来,我的想法错了,”张兆旭曾经说,“拳击训练可以帮助我增加侵略性。”),防守时能够敏锐地察觉对手突破后的意图然后送出一记盖帽。但是,张兆旭的优点与缺点一样明显。他的篮球基本功一般(当初张兆旭父母决定送他去打篮球仅仅只是因为看他“笨笨的”,所以想让他学点什么体育项目),还没有完全掌握篮下脚步移动的诀窍,而且尚未开发出中距离投篮能力。正如我们开头所提到的那样,张兆旭如今还只是一块璞玉,除了2009年大学生运动会以外,他还没有经历什么像样的国际大赛来感受大学联赛以外的比赛氛围——世锦赛恰好就补上了张兆旭缺少的那一环节。
现在我们再来揣摩邓华德给出的答案:“我们选择他时,是因为他在场上的能量很能激发大家,在这里得到经验的话他就能在亚运会上帮助我们,他能保护篮下,在防守挡拆中能很好地转换位置,因为世锦赛水平很高,所以比赛对他来说比较难。希望到了2012年奥运会,他能变得足够强。”
邓华德的目的很明显。张兆旭是为伦敦奥运会准备的,是邓华德“2012蛋糕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未来两年这支中国队逐渐淡化姚明色彩的时候,谁来填充内线、谁来保护篮板、谁来充当防守铁闸等等问题都将是邓华德亟需解决的问题。邓华德率领的这支中国队,在世锦赛期间展现出的灵活多变、快速轮转、外围扩大防守的特点确实在每场比赛的前20分钟给人以惊喜。除了第一场对阵希腊以外,中国队在其他几场比赛的上半场基本没让对手占到任何便宜——甚至,中国队还一度压着对手抬不起头。但是,中国这种把赌注全都压在桌子上嚷嚷着,就赌这一把了的赌徒做派,能够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打出水银泻地的进攻以及水泄不通的防守,但往往不能持久。一来中国队强调外围扩大防守,就肯定会顾此失彼地控制不好后场篮板。二来中国的快速轮转、动态进攻太过耗费体力,基本上中国队只能保证大半场的攻防质量,一旦对手进攻专注、防守加强,中国队便会一泻千里,再无胜算。
这支中国队在世锦赛表现出的特质其实与这两年NBA亚特兰大老鹰队的态势有些相似:用大前锋充当中锋、无限轮换、赌博式的攻防体系。老鹰近几年往往常规赛一帆风顺,但一到季后赛就死磕不过凯尔特人和魔术——这与中国队世锦赛先赢后输何其相似。老鹰在这个夏天的补强思路非常清晰:伊唐·托马斯、约什·鲍威尔、杰森·科林斯,全是保证内线制空权的大个子。中国队此后两年的调整思路其实完全可以借鉴老鹰:内线安置张兆旭,一来丰富阵地进攻手段、缩小防守区域,从而降低中国队的攻防节奏,以保证中国队能有足够多的体力和对手纠缠最后十几分钟;二来可以保护禁区篮板,从而解放易建联在防守端的压力。总而言之,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我们将很有可能看到一个越来越被国家队重用,而且进步飞速的张兆旭。
最后一点,善良温厚的张兆旭无疑更符合一支国家队的用人标准,他的存在将会使这支球队更加和谐、亲密、极具凝聚力。这些球场上看不到的东西,在身材高大的张兆旭被队友围在圈中,不顾形象地张牙舞爪的一阵乱舞中,展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