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不当的弊端
2010-10-12田海军
田海军
河北省迁安市赵店子镇初级中学 河北迁安 064400
化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不当的弊端
田海军
河北省迁安市赵店子镇初级中学 河北迁安 064400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农村各学校班班通工程的实施以后,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普遍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它集视听于一体,借助声音、色彩、动画等巧妙的配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九年级化学课是学生接触和学习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开始,正需要借助这些图、文、声并茂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模拟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微观变宏观,抽象变具体等问题。这样不但强化了教材的直观性,为课堂提供了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能够较好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至关重要。以下笔者举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案例1:制取氧气
教学过程:
[引言](略)
[学习目标](大屏幕展现)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药品、仪器、方法、注意问题、检验氧气方法。(2)理解分解反应。(3)了解催化剂概念。
[教学过程]
师: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大屏幕展现)。
师:演示实验(1)在试管中加入5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生:完成表格(大屏幕展现)
师:这一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师:演示实验:(3)待实验(2)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生:继续完成上述表格。
师:课件演示催化剂特点。
师:总结催化剂概念及特点(一变:变速率;两不变: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催化剂概念及特点全部用大屏幕展现]。
师:(大屏幕展现)催化剂作用。
师:我们还常常用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师:此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有:试管、铁架台、酒精灯、水槽、导气管、玻璃片(大屏幕展现)。
生:跟着大屏幕认识实验台上的仪器。
师:讲解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教师边讲解边用课件展示):(1)组装仪器。(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为节省时间教师用课件演示)。(3)装药品。(4)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5)向集气瓶中灌满水。(6)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加热,在固定加热。(7)当有连续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气体。(8)当氧气收集满后,在水面以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拿出水面,正放在实验台上。(9)撤出导气管。(10)熄灭酒精灯(教师将实验步骤用大屏幕展示)。
师:教师讲解氧气的收集方法及原因。
师:讲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与氯酸钾的不同之处(课件演示在试管中塞上棉花)。
生:依照大屏幕展示的实验步骤动手实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检验自己收集到的氧气。
师:实验时(9)(10)步能否调换,调换后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调换后水槽中的水倒吸,试管炸裂)。
师:总结这些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师:观察3个文字表达式,总结相同点,不同点。
生:(总结)。
师:讲解分解反应概念及特点(大屏幕展现)。
师: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分解含氧化合物。
练习:(大屏幕展现)略。
以上案例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多媒体连接各个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讲解效率高。但是仔细分析案例在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中却存在着种种不良后果,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其不良后果主要表现为:
一、变相的“满堂灌教学”,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中一再强调课程本身的动态生成性,提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习知识,获得新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这一过程应该是活动的,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打破教师原来的预设,有预设之外的惊喜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可是我们有些教师的课堂上黑板空空,屏幕内容却令人目不暇接,但只是将课本内容搬搬家,将作业习题搬搬家(并且将大量的习题组合在一起,美其名曰: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做题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似乎想把这节课所有内容严格地按顺序展示出来,屏幕完全取替了黑板,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鼠标键“next”就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早已设计好的电脑课件上来。面对着翻飞的电脑屏幕,学生们也是步步紧追,没有了思考问题的时间,没有了和教师、同学的交流时间,学生的主体性完全被电脑所取代,这样的课堂实则是变相的“满堂灌”教学,仍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影子。
对于学生来讲,重复次数再多的实验、知识点也只能是把别人的结论强加给学生,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主体性。此外,如果感官长时间受到多媒体的刺激,使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也会分散他们的学习注意力,而且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会觉得很累,这样并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反之,当我们把课堂真正完全还给学生时,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不可能完全与我们预设的顺序相吻合,而传统的用粉笔构筑式的板书能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它可以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不仅由左及右,由上至下还可以由右及左、由下及上、穿插交替地自如书写,可以完全打破预设,更符合课堂的生成性,也使学生感到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网络的构筑。可见,只有当传统板书手段达不到预期目的或使效果大打折扣时,恰当引用媒体手段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展示内容未能做到适时、适宜,剥夺学生探究意识,抑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能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对于突出知识的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有很好的效果。可是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展示内容时却未做到适时、适度,把握不好演示时机,就会剥夺学生探究意识,不知不觉也抑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案例中氧气的制取实验,在实验前就播放操作过程和应注意的事项,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剥夺了学生探究和发现的机会。此类实验适合边操作边探究,在实验中总结应注意的事项。在讲解实验“将(9)(10)步能否调换,调换后会出现什么结果的问题”时(课件演示调换后水槽中的水倒吸,试管炸裂),教师没有给学生思考想象的时间,就过早地演示,虽然能够说明问题,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只是在当时看看热闹,而未留下深刻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失去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利时机。因此,多媒体教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抓住时机,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运用得适时、适度。
案例2:有的教师公开课正上到紧要关头需要展示课件内容时,却出现播放受阻或文件打不开的现象,也有时一些格式的文本不能正常显示,影响了教师情绪和教学效果。这主要是因为:
三、教师引用课件时忽视了运行环境和操作技巧
网络环境为学科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给自制课件较困难的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引用现有资源可以集他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课堂,达到省时高效之目的,但我们在引用时若只对内容进行精选,往往忽视运行环境。要知道网上下载的avi,max,gif等格式的文件,需要不同的运行环境才能正常播放,如swf文件需要Falsh播放器,max文件需要3D环境。当上课地点改变或更换主机时,由于安装的应用程序不同就会影响课件的运行效果。目前,我们大多数教师都使用幻灯片作主程序,要使各种文件运行正常还要具备一些程序间调用的技能技巧。
另外,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新鲜、有趣,动作按钮奇形怪状,文字的出现形式丰富多彩,声响效果多种多样,背景颜色五彩缤纷。笔者认为这样的课件也许是为了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细想起来难道不会误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吗?笔者认为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作为课件的“看客”,观赏其热闹而已,不会注意到课件的实质内容。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始终应是辅助手段,使用时要尽量考虑到其不良后果,让它最大化地服务于教学。
2010-06-13
田海军,本科,中教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