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评级机构和金融危机的产生

2010-10-09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郝思源

财经界(学术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评级债券机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郝思源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经历了一次大地震。重新洗牌后的世界经济让全球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参照的美国式经济体制、监管措施等,也开始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这次危机中,受到抨击最大的行业就是评级产业。在公众眼中,正是因为他们对企业的不客观评价,使得人们盲目的追捧,并最终酿成了在金融危机下无数民众的倾家荡产。

当然,有人会认为,评级机构只是像一般企业那样,以营利为目的,做自己该做的。任何企业都会出现虚假报告,都会为了利润而进行暗箱操作,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

一场震动全球的经济危机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多种因素的碰巧结合,并在长期潜伏后市场终于承受不住压力而迸发的。单纯的归咎是谁的责任显然不公平。但是,以美国的评级机构为首的评级产业作为导火索直接引爆并扩大了这场危机,却是不争的事实。

穆迪、标普、惠誉这三家全球性的权威评级机构,在这次危机后受到了强烈的质疑。作为评级机构,客观、公正地报告企业的状况是其职责所在,然而,在利益与公正的权衡下,他们选择了前者。

美国的华尔街上,为了使放贷的资金回收,华尔街的精英们将债务打包出售,形成SIV等结构性金融资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交易市场及一系列与次级债相关的金融产品。他们将原本就是负债的金融资产再次包装,进行风险转移,使原有的风险进一步扩大。而每转移一次就在原有的担保负债上再担保一次,再次级一次,即增加CDO的一次方。

这些债务中很有可能就有一笔收不回来的坏账,再一次次的包装转手,使债务抵押债券以N次方的最终状态出现在人们眼中。这样一个像蚕茧一样被一层又一层的蚕丝紧紧包裹的产品,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面貌,最后又如何让人去识别这层层包裹下的蚕茧里到底是地雷,还是糖果呢?

在企业债务包装的过程中,评级机构对一笔抵押贷款或结构性融资交易作出了虚假的评价。评级机构是除了发行者最能解开这层蚕丝的第三方,甚至在这层丝刚刚开始包的时候,他们就能够,并且应该检查出其中的问题,或是对其级别进行谨慎地调整。

然而,利益的冲突促使这一切像健康不良的产品被打上投资级的评级,公布给了市场。众人的眼睛难以分清其真实背后的谎言。在膜拜权威和资深机构的美国民众心里,谁都不会有丝毫的质疑声音。

这样,本来就迷茫的人们,被评级机构给欺瞒了,本来就不清晰的双眼,又被带了一副有色眼镜。

评级机构本应是独立机构,保持客观公正的位置,为市场披露真实的信息。但在次级债券市场上,这些机构的管理者,或是参与评级的技术人员,可从债券受到评级的公司获得最大份额的收益。他们中甚至有些人直接参与了评级费用的商定。而这些评级费用又由承销商支付,能够得到较高的信用评级将有利于债券的销售。

因此,当越来越多的承销商愿意支付更高评级费用的时候,试想,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那些评级机构怎能客观公平地保持中立姿态呢?

有了评级机构的协助,使全世界的人都会关注这些被承销商们视为笨蛋才会买的债券。而当人们发现时,他们早已带着巨额利润消失了。

当美国的次级债暴露问题时,所有的人都担心自己手中的债券是否会变为废纸一张。这时,人们依赖的还是评级机构。只要他们对公司、企业的投资级别不变,至少可以说明损失是有限的,事情还有转机的可能。

此时,甚至是那些处于危机之中的公司都要希望,那些评级机构不要对他们进行降级处理。因为一旦被降级,便会造成投资者恐慌,所有手持债券的投资者便会纷纷前来变现,造成疯狂挤兑,使公司的资金在短期内被掏空,顶着巨额的债务压力,再无翻身的机会。

所以,此时的评级机构是关键。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似乎并不愿意在此时给予一些延缓或其他方式的帮助,在美国房贷市场出现问题时,他们很快就下调了该公司的级别,从而发生了上述的过程,使得金融危机“突然”大规模的爆发了。例如贝尔斯登这家全美第五大券商(五大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贝尔斯登),在美联储和摩根大通银行宣布向其提供应急资金后,当天,惠誉就将其的长期等级降至BBB级,标普将其连降三个档次至BBB级。

纵观此次金融危机,评级机构所起的作用一直都很让人费解。比如,在次级债务市场上,他们没有给出公平、客观的评价,他们有自己的研究能力,为获得丰厚利润,却包庇问题债券;在危机暴露后,他们又似乎迅速地能反映出问题,以体现自己的专业与独立,难道他们不知道在问题出现后的评级下降会带来更大的危害,范围更大的影响吗?这些事实的确让人怀疑评级机构马后炮般虚假的报告。

但是,在指责评级机构的问题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出了其中的症结所在。

首先,评级机构的独立性有待规范。评级公司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向债券发行商收取的费用,这就很难保证其研究结果的独立性与专业性,进而影响到金融工具的级别。

其次,投资者过度依赖于信用评级。无论投资决策,还是估算流动资金需求量,都离不开信用评级的报告,然而评级的准确性却没有得到任何正式的监督。其实,不止投资者,连监管者也会依赖评级结果。这样的过度依赖,使得监管的作用形同虚设,市场也难以健康有效的运行。投资者在评级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双重保证下,当然会深信不疑地进行投资。

危机之余,美国已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要加强监管,改变之前的评级问题。比如发行人付费模式,国家级评级公司的注册的批准和监督程序等。

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还并不完善,我们应该借此机会,好好调整评级机构,规范评级制度,优化评级程序,重视美国的经验教训,借以提高我国的评级市场质量。

猜你喜欢

评级债券机构
2020年9月债券型基金绩效表现
2020 年 7 月债券型基金绩效表现
2020年2月债券型基金绩效表现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分析师最新给予买入评级的公司
2016年9月投资人持有债券面额统计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创投概念股评级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