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和路径选择
2010-10-09周文涛何雪融
□ 武 汉 周文涛 刘 颖 海 岚 何雪融
汽车产业近年来向地域集聚的态势日益明显,一批汽车产业集群由此形成。汽车产业集群主要表现为围绕汽车整车企业,实现汽车制造紧密相关的配套企业和服务机构的聚集,形成了包括汽车整车生产商、汽车客商、汽车配套供应商、汽车中介服务机构、汽车规制管理机构等五大主体。在五大主体的共同作用下,区域内的企业能够将外部经济性、联合行动与制度效应所构成的集群效应充分释放,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一、合肥汽车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1.合肥汽车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1964年合肥汽车制造厂成立,就此拉开了合肥汽车工业的序幕。2007年合肥被商务部授予“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到2008年,合肥市汽车及零部件等相关企业数量达到525家,就业人数39710人,汽车产量25.38万辆,主营业务收入268.36亿元,利润6.97亿元,资产总值202.09亿元,净资产77.05亿元。
2.合肥汽车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近年来,合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聚集,已形成以桃花汽车产业集群、岗集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包河汽车产业集群、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集群等4大汽车产业集群。桃花汽车产业集群目前拥有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企业近70家,其中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35家,2009年实现工业产值127亿元。
包河汽车产业集群目前拥有江淮汽车、安凯客车、合肥客车等3家整车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60家,关联企业160家,2009年产值68亿元。2010年一季度,包河区汽车产业完成产值40.93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3.12%,比去年同期提高10.72个百分点,高于全区平均增速0.35个百分点,拉动全区工业经济增长达22.48个百分点。
岗集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目前聚集了规模以上企业32家,关联企业近47家,投资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中国名牌企业3家,总投资达60亿元,2009年集群实现工业产值36亿元。
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集群目前以昌河汽车为轴心,安徽宝能机械有限公司、德国爱德夏、江南机械、宏园等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为辐条。2009年,园区生产汽车5.26万辆,主要包括爱迪尔系列轿车、福瑞达、海豚、单双排座等经济型轿车和微型客货车,所有产品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二、合肥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1.产业特征条件
(1)汽车产业技术密集性特征。产业集聚带来的技术外部性,会使集群中的企业不断进行技术的更新和升级,带来集群内企业“集体学习”的效果。正是这种“技术外部性”和“集体学习”使得汽车产业选择集群模式发展成为一种必然。
(2)汽车产业劳动密集性特征。汽车产业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且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3) 汽车产业知识密集性特征。只有地理上的相互接近,整车及零部件企业间才能合作密切,各种新观点、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才能通过频繁的交流在集群中扩散。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扩散与传播,还能够加强隐形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形知识的快速流动来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
(4)汽车产业资金密集性特征。汽车产业由于投资大,生产周期长,投资期内不确定因素多,投资回收期长,是典型高风险的行业。汽车企业为了降低投资风险,缩小投资周期,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以汽车产业集群的方式来应对。
2.自然条件
(1)资源禀赋。安徽省煤炭已探明储量约230亿吨,居全国第六位,为华东地区各省之首,丰富的煤炭资源能够满足汽车企业的能源需求。铁矿探明储量26亿吨,集中于马鞍山等地,充足的铁矿石为钢铁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从而为汽车产业提供了原材料。
(2)区位因素。以合肥为圆心,以500公里为半径画圆,其范围基本涵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覆盖人口超过4亿。独特的区位因素,为合肥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拓展市场提供了便利。
(3)地形和水文条件。合肥大部分地区坦荡开阔适合汽车产业地理布局。汽车产业特别是整车企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合肥濒临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达780平方公里的巢湖,又有肥河流经市区,市内有20余座中小型水库,其中有两座库容量超过1亿立方米,能够满足汽车企业的用水需求。
3.社会经济条件
(1)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汽车产业作为合肥市的支柱产业,合肥市政府一直对汽车产业给予了重点支持。在战略政策上,《合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合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都重点强调要大力扶持合肥汽车产业的发展,促进汽车产业集群的壮大与升级。
(2)科研院所的长期支持。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学校拥有国内知名的汽车专业学院,不仅为合肥市汽车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更通过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参与了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攻关,加速成果转换。
(3)当地市场的需求增长。合肥本地的市场需求增长势头强劲,对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地消费者存在的需求偏好和地方政府的定向采购,对合肥汽车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
(4)企业家精神的带动。以合肥汽车产业集群的轴心企业-江淮汽车集团为例,其形成、发展、壮大与集团董事长左延安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江淮汽车集团(原为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由于技术落后、车型单一,濒临破产,厂长左延安大胆上马重卡项目,这一举措不仅让江淮汽车走出了死亡峡谷,更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直接推动了与重卡相关的零部件企业集聚到周围地区。
(5)本地具有良好的关联产业。合肥市拥有一批批实力雄厚,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业、化工及橡胶轮胎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机软件企业,这些企业的存在为合肥市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撑。而与汽车产业关系最密切的钢铁工业,布局在距离合肥市188公里的马鞍山。马鞍山钢铁集团年生产1000万吨钢材,且品种多样,能够满足合肥汽车产业的用钢需求。
三、合肥汽车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1.从以内生型为主导到内外结合互动发展
合肥汽车产业集群最初是以内生型为主导。1964年合肥第一家汽车企业-江淮汽车制造厂(今江淮汽车集团前身)成立,1966年合肥淝河汽车制造厂(今安凯客车前身)成立,此后合肥汽车产业围绕这两家内生型的汽车企业逐步发展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合肥汽车产业依然以内生型企业为主导,整车厂与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是本地的企业,鲜有外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身影出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江淮汽车、安凯客车、合肥客车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刚成立的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招商引资,以来自新加坡的佳通轮胎为代表的外来零部件企业陆续落户开发区。1997年11月,昌河飞机工业公司整体兼并安徽省淮海机械厂,成立合肥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从此合肥汽车产业有了外来的整车企业,这宣告着合肥汽车产业集群逐步从内生型为主导到内外结合的新阶段。2000年以来,合肥市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增长迅速,到2009年已经有400余家,其中70%是外来企业,合肥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内生与外生相结合互动发展的格局。
2.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有效载体,合肥市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一直以工业园区作为依托。1993年,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江淮汽车、安凯客车、佳通轮胎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在园区得到迅速发展。1997年,合肥昌河汽车迁入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依托园区优势,吸引了10余家配套企业入驻,迅速呈现集群发展的模式。2002年包河工业园区成立,汽车整车企业在园区上马新的生产项目,相关配套企业向园区集聚,产业集群在5年间就得以形成。2002年岗集汽配园成立,近1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相继进入,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由此形成。
3.以核心企业为主要推动器
在汽车产业集群中,一个或多个整车生产企业居于整个集群的核心地位,支配着供应和配套的企业以及研发过程。汽车产业集群围绕核心企业建立起来的这种结构方式,有利于汽车产业集群内企业间达成合作协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整个汽车产业集群的运行效率。合肥汽车产业发展无疑以江淮汽车公司为主要推动力,江淮汽车公司在汽车产业集群中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江淮汽车公司是集群的信息交换中心。第二,江淮汽车公司是集群上的物流集散中心。第三,江淮汽车公司是集群上的资金周转中心。
4.制度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集群的轴心企业-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实施了一系列“分式”战略,对企业进行了全面的结构调整。
(1)集团将部分直属部门分离为公司。1999年江淮汽车集团将客车底盘生产部门分离,设立安徽江淮汽车底盘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集团又将江淮汽车制造厂运输车队分离,组建安徽江汽物流有限公司。这一战略使新公司生产和经营等各方面享有自主权利,能够更专注于自身的业务。
(2)集团子公司设立配套企业。如1996年,江淮汽车组建江淮铸造公司,主要进行铸件生产;1997年,合肥车桥公司组建合肥飞鹤汽车配件制造公司,主要生产汽车驾驶室翻转锁止机构总成和汽车驱动桥零部;2002年,安凯客车成立安徽安凯金达汽车部件公司,主要从事客车、旅游车、公交车底架及车身的制造。
(3)对研发机构进行重组。为了提升集团技术研发水平,又能够始终把握技术研发的主动权,江淮汽车集团独立兴建了江淮汽车技术研发中心。为了更好的利用全球资源,追赶世界最高水平,集团相继组建江淮汽车意大利都灵研发中心、江淮汽车集团日本设计中心。为了让研发形式更具灵活性、专业性,又充分的利用外部资源,集团先后与同济大学组建“JAC—同济同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与合肥工业大学组建“江淮汽车·合肥工大汽车技术研究院”,与华中科技大学组建“江淮汽车·华中科大汽车技术研究院”。
(4)与其他企业成立合资汽车零部件公司。整车水平的提高除了依托集团下属企业提高生产的专业性,提升技术水平外,还需要走对外合作之路。1993年以来,江淮汽车集团先后与其他企业合资组建了安徽江淮福臻汽车技术服务公司、合肥云鹤江森汽车座椅公司、合肥美桥公司等汽车零部件企业。这一些零部件企业的组建,一方面吸纳了外部的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让专业分工更趋明显,有利于集团整车质量水平的提高。
5.组织创新
为了快速提升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江淮汽车集团将其企业边界向其他企业延伸,优化产业组织形式,继续增加节点,与众多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结成委托生产的合作性竞争关系,企业间长期合作形成的组织形式是一种超越市场与企业的网络组织形式。江淮汽车集团将汽车电子、模具、化工、橡胶、发动机、车身、轴承和轮胎等零部件生产流程剥离出来,由合肥地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