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川龙
——侏罗纪的霸主

2010-09-27

生物进化 2010年4期
关键词:侏罗世霸王龙永川

张 锋

永川龙
——侏罗纪的霸主

张 锋

永川龙是一种大型肉食性恐龙,生活在距今1.4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因其标本首先在重庆市永川区发现而得名。永川龙的头大而笨重,前肢相对短小但前爪锋利,牙齿尖锐,善于在浅丘丛林之中奔跑。永川龙的性情异常凶猛,以捕捉其他植食性恐龙为食,其中就包括躯体巨大的蜥脚类恐龙。永川龙可以称得上是恐龙时代的“狮虎”,以凶猛残暴而称霸于侏罗纪。

如果你看过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系列电影《侏罗纪公园》,一定对凶猛狡诈的霸王龙记忆犹新。熟悉恐龙的人也许会知道,霸王龙是生活在白垩纪的。那你自然会联想到,侏罗纪恐龙中的霸主是谁呢?就让我们一起乘坐时间机器,到如今的四川盆地来看一下,这里生活的侏罗纪真正霸主——永川龙吧。

永川龙是一种大型肉食性恐龙,生活在距今1.4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因其标本首先在重庆市永川区发现而得名。永川龙的头大而笨重,前肢相对短小但前爪锋利,牙齿尖锐,善于在浅丘丛林之中奔跑。永川龙的性情异常凶猛,以捕捉其他植食性恐龙为食,其中就包括躯体巨大的蜥脚类恐龙。永川龙可以称得上是恐龙时代的“狮虎”,以凶猛残暴而称霸于侏罗纪。

在科学分类中,永川龙是一个属,位于爬行纲,双孔亚纲,初龙次亚纲,蜥臀目,兽脚亚目,异特龙超科,中华盗龙科。这个属包含了四个种,上游永川龙(Yangchuanosaurus shangyouensis)、和平永川龙(Yangchuanosaurus hepingensis)、巨型永川龙(Yangchuanosaurus maganus)和南岸永川龙(Yangchuanosaurus nananensis),其中上游永川龙为模式种,发现得最早。

上游永川龙的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体长约7米,高3米,其中头骨长82厘米,高50厘米。上游永川龙因发现于重庆永川的上游水库而得名。1976年,上游永川龙的发现,特别是其保存完美的头骨,曾引起世界古生物学家的极大关注。

和平永川龙发现于四川自贡,是永川龙家族中的新成员,发现于1985年,体长约9米,是目前亚洲保存最完整的肉食龙。名为和平,其实它一点都不喜欢同别人和平相处,反而经常去攻击别的恐龙。

巨型永川龙也发现于重庆永川,它的头特别大,长达1.1米,每当张嘴捕食,便露出一张“血盆大口”,一口足以咬掉其他植食性恐龙的头。其体长约为9米,背高3.5米。诚如其名,在体型上巨型永川龙可谓永川龙中的龙头老大。南岸永川龙发现于重庆南岸,体长8米,是重庆境内唯一在永川之外发现的永川龙。

作为一种大型的肉食性动物,永川龙常出没于丛林和湖滨,一些性情温和的植食性恐龙往往成为它们捕猎的对象,一旦被盯上,就很难逃脱。永川龙虽然凶猛,但并不缺乏智慧,它们知道避实击虚,懂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甚至常常赶走别的恐龙坐享其成,可以说“大块头有大智慧”。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湖难纳双龙”,永川龙可能也是这样,它们与今天的老虎一样,喜欢单干。此外,永川龙对同类的其他幼崽也没有什么爱心,饿极了会全部拿来当作点心享用。

在侏罗纪晚期,四川盆地还存在另外一种肉食性恐龙——甘氏四川龙(Szechuanosaurus campi),它的牙齿呈匕首状,十分尖利,边缘有锯齿,便于撕裂猎物。永川龙和霸王龙等肉食性恐龙也有此种类型的牙齿。甘氏四川龙是一种中等个头的肉食性恐龙,体长约5米,头骨较大,具有尖锐的爪,行动敏捷。甘氏四川龙常成群游荡在浅丘和湖泊的边缘,以植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但毕竟强中自有强中手,它们只能生活在永川龙的阴影之下。

被称为“东方巨龙”的马门溪龙是恐龙当中的明星,但永川龙可不管这些,因为对于它们,任何移动的物体都是潜在食物。当马门溪龙受伤、摔倒、老得走不动或者脱离大部队时,它们只能祈求不要被永川龙盯上,实际情况却是它们的美好愿望常常被“战术大师”永川龙无情的击碎。

由于化石发掘发现霸王龙的前肢短小,既不能支撑身体又起不到抓取的功能,而且头部特征表明了霸王龙是超级近视眼,因此曾经有科学家质疑霸王龙的能力。同时霸王龙的嗅觉较为发达,腿部的胫骨和股骨结构说明它不擅长奔跑。所有这些都是食腐动物的特征,所以这些科学家断定霸王龙徒有虚名,没有传说中强大的捕食能力,只是靠抢夺别人的胜利果实来生存。但从来没有人怀疑过永川龙的能力,它们是名副其实的捕猎者,长期的进化让永川龙成为了一个高效的杀戮机器。它们有一个1米左右长、略呈三角形的大脑袋,两侧有六对大孔,这样有效地降低了头部的重量。在这六对大孔中有一对是眼孔,这表明它们的视力极佳,其他孔则是用于附着撕咬和咀嚼的强大肌肉群。永川龙嘴里长满了一排锋利的牙齿,就像一把把尖刀,配合它们粗短的脖子使得永川龙拥有巨大的咬合力。永川龙的尾巴很长,奔跑时可以作为平衡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它的前肢很灵活,指上长着又弯又尖的利爪,可以用其牢牢抓住猎物。永川龙的后肢又长又粗壮,像今天的涉禽那样用三趾着地,有了这样的后肢,永川龙在追捕猎物时就很少失手了。

永川龙的身世依然是科学家心中一个待解之谜,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的存在和消亡跟四川盆地恐龙演化的背景密切相关。科学家已经发现侏罗纪恐龙动物群的兴衰和更替与四川地台的升降、古巴蜀湖的消长和古气候环境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初期,四川盆地是一个统一的内陆大湖泊,露出水面的陆地很少,陆生动物的栖息地比较有限,加上环境气候比较寒冷干燥,植被不是特别丰富,恐龙及其他动物没有机会获得很好的发展。所以类型不多,个体数量较少,分布也很有限,主要是一些原蜥脚类和原始蜥脚类恐龙共存。到了中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早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四川盆地逐渐抬升,很多地方逐渐变成了湖泊星罗棋布、河流交错纵横的冲积平原,气候也变得温暖湿润起来,植被覆盖繁茂,食物来源充足,是恐龙生活的理想天堂,于是恐龙开始大规模繁衍,恐龙家族开始繁荣起来。这个时期原蜥脚类开始绝迹,蜀龙动物群个体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加,蜥脚类由原始类型向较进步类型过渡,肉食龙类和鸟脚类成为恐龙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剑龙类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到晚侏罗世,这里的恐龙达到了鼎盛阶段,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几乎占据了整个四川盆地。原始的蜥脚类被淘汰,长颈型的巨型马门溪龙类成为主要成员,肉食龙类、鸟脚类和剑龙类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永川龙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晚侏罗世中、晚期,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再次变为广阔湖泊,沉积环境有明显的分异,气候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状态,植被很不发育,恐龙的生长发育受到较大的阻碍,种类和数量锐减。到侏罗纪末期,四川盆地中部及东南部抬升成为高地,沉积盆地向西北方向收缩,环境进一步恶化,气候日趋干燥,由此进入洪荒的白垩纪时代。随着白垩纪的到来,四川盆地的恐龙则走上了一条衰亡之路,直至灭绝。

由上可以看出永川龙正是随着四川盆地古环境的变化而登上进化历史舞台,而后随着所依赖的环境恶化而停止前进步伐的。在环境适合它们的时候,它们忘乎所以地称王称霸,而当环境变化的时候,它们纵然拥有强壮的身体,凶悍的性格,无穷的力量也是枉然,在自然面前仍旧显得那么渺小,那么不堪一击。它们虽然统治了四川盆地大约几百万年,但在地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只不过是匆匆过客。不过当科学家从岩石中挖掘出这个盆地昔日的霸主时,也不禁为盆地旧时主人的身躯和风采所震撼,不由开始了与远古恐龙王朝的对话。人们在惊奇生物进化的成就同时不禁也反思自身,追忆那个恐龙漫步四川盆地的年代并思考它带给我们的启发。■

猜你喜欢

侏罗世霸王龙永川
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晚侏罗世侵入岩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分析
黄永川和他的“中华花艺”
浅议大兴安岭北段霍洛台地区早侏罗世侵入岩与矿产的关系
我是霸王龙
放生一只霸王龙
苗品记永川秀芽
苗品记永川秀芽
苗品记永川秀芽
好冷啊,霸王龙灭绝了
霸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