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途径的思考

2010-09-26陈泽宇

职教论坛 2010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载体课程体系

□陈泽宇

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途径的思考

□陈泽宇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应以系统思考、整体规划为原则,侧重专业领域的课程,同时开发职业化特色鲜明的基础理论课程,以此提高学生资讯的广泛性、决策的正确性、计划的前瞻性、实施的高效性、检查的全面性、评估的规范性等各个教学环节效率。根据当前我院机电系数控专业技术课程体系的现状,列出了构建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基本步骤,说明了其指导思想,提出了“专业载体”的概念,建议专业内的各门课程采取“载体一致”原则,积极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技术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专业载体

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教师已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转为教育活动的促进者、设计者和引领者。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工作过程为考核重点,提高学生资讯的广泛性和决策的正确性、计划的前瞻性、实施的高效性、检查的全面性、评估的规范性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效率。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以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目前的课程开发现状是专业课程在以工作过程选择及序化教学内容并取得成功的同时,专业基础课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时滞后专业课,专业课程体系缺少系统思考、整体规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要求申报课程“为全国各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侧重专业领域的课程,同时兼顾职业化特色鲜明的基础理论课程”。只有把特色鲜明的基础理论课做实做强,专业领域的课程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时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事倍功半。“高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必须要按工作过程的要求进行设计,从学科性的课程体系到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这种改革是脱胎换骨的,是颠覆性的改革”[1]。

下文根据当前我院机电系数控专业技术课程体系的现状,列出了构建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基本步骤,说明了其指导思想,提出了“专业载体”的概念,建议专业内的各门课程采取“载体一致”原则,积极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技术课程体系。

一、成熟的课程体系源于调研

课程开发要实现职业教育目标,体现职业能力培养,首先要保证课程设置的源头———课程体系是源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只有颠覆传统的学科教育的理念,并对每个环节进行反复调研论证并经实践检验,最终才能形成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有效地保证了专业教学目标能够从市场需求的逻辑起点出发,最大程度地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在课程体系开发中,关键要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2]。开发过程中,要从专业服务的岗位(群)工作任务调研入手,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构成专业课程体系。

岗位(群)工作任务调研具体步骤如下:

(一)调研毕业生就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和职业素养要求

本着“既关注初始就业又兼顾岗位升迁”的原则,专题调研参加工作6年以内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升迁经历及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并了解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由调研资料得到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并综合考虑因技术发展而形成的新岗位,确定2~3个主要就业岗位、2~3个次要就业岗位,并征集这些岗位上的80~100个具体工作任务。

(二)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专业课程

选聘企业生产、管理等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专家组。专家组根据专业面向岗位的实际工作状况,将80~100个具体工作任务归纳为校内学习的10~15项典型工作任务。根据“一一对应”的关系,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同名称专业课程。

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根据“新学徒、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三个职业能力发展阶段共同提出了对应的“入门、专项、综合”三个学校学习阶段。根据高职学生入学时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提出在入门学习和专项学习阶段应设置必要的基础课程和基础技能实训项目,综合学习阶段还要开设专业技能考证选修课程。

(三)按三个阶段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对专业课程排序

专家组和学校教师一起根据专业课程知识与技能的综合程度和教学过程中获得物化学习成果的难易程度,对专业课程按照“入门、专项、综合”三个学习阶段,进行评级分类,同一阶段的课程,再根据课程之间的衔接要求进行排序。

为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工作环境及岗位工作任务,在入门学习阶段要设置2周的“看企业、讲专业”认识实习。为促进学生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培育职业素养,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积累感性认识,在专项学习阶段设置10~16周的顶岗实习。学生一方面进入企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普通技工工作,另一方面同步学习岗位生产工艺、企业质量管理等相关课程。综合学习阶段设置12周的毕业实习,根据实习岗位任务,结合毕业设计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工作岗位具体问题,以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预就业。三次实习与专业课程一起构成了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三个递进台阶。

(四)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教师将每一门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组织成3个以上的实训单元,每个实训单元都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专业理论和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工作过程要素,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进行重组。

二、按循序渐进、关联驱动、有所突破的原则构筑课程体系

从课程体系构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来看,要区分主次缓急,把长期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先做容易的和有条件的;有了积累以后,待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开发更深层次的专业和课程,使课程体系建设更加适应企业现在和发展的需要[3]。

针对课程在课程体系的作用,以“关联驱动”为目标,注重对前序课程的综合运用与能力提高,突出“实用性”,同时,注重后序课程对职业行动的能力提升,突出“突破性”,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现在各专业学生普遍没有接受过上岗资格培训,对于本岗位的胜任素质要求还缺乏明确的目标认定,所以,应该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知识和理论的补充强化,以提高其岗位胜任能力。但是,面对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专业知识更新的加快,岗位对在岗人员的适应性要求很高。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兼顾资格性和适应性两种要求,充分体现资格性与适应性对岗位任职能力目标的一致性,既要保证岗位的基本需要,更要突出岗位的发展需要。所以,要将资格性培训内容与适应性培训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每门课程、每个项目既要有资格性的常规内容,又要有适应性的现实内容,并且要成为每次考核的重点。

因为先有职业后有资格,并且资格一旦制定出来就固化了,它是一种过去时的能力、格式化的能力、固化的能力[4]。因此,仅仅以职业资格作为标准开发的课程,将总是滞后于职业的发展,职业的动态特性没有体现出来,要敢于突破。

三、建立课程载体与专业载体

职业教育要立足于行动体系,要更多地关注过程性的知识。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要解构与重构知识。解构与重构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学科体系中去提取适度够用的知识,并与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即“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没有发生变化,但在排序的方式上发生了变化”;“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的质量发生变化,不是知识的空间物理位移而是在工作过程中的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去寻求凸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载体,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5]。

借助课程载体,知识传授和实训必须“落地”。这个“落地”必须通过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不能“空对空”,实践的训练也不能“空对空”。

载体承载着课程教育目标、完整工作过程、学生素养等,如图1所示是《数控机床装调》课程载体的作用。载体应该是开放的、可操作的,它应该是一个技术集成体。它承载着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养成。

图1

很显然,一门学习领域的课程无力承载这些硬技能与软技能的培养。一个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大有“不堪承受之重”的感觉。其结果是资讯不详、决策不断、计划不周、实施不了而结果不明,评估不行。因此,建立专业载体势在必行,并且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

职业和职业不同是因为工作过程不同。专业与专业不同是因为技术领域不同。在“载体一致”的原则下,各学习领域课程分担了同一载体的不同功能,承担着不同的工作过程,学生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等各个环节可以在不同的工作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分散”与“聚合”,最后的综合实践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时,可以有效地发挥前导课程的基础作用,取得“1+1〉2”的功效。

四、注重“软技能”(soft skill)[6]的培养

商务印书馆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技能的解释是:“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所以,不能把对技能的理解局限于动作技能,这里还有心智技能的存在。

从学生能力培养上看,通过体系内一系列课程而不是一门课程的训练,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能不断积累维修经验,从个案中寻找共性;服从企业6S现场管理法等,从而使学生具有现代企业的软技能,具有在职业生涯中的能力迁移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适应新趋势的发展,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是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基于此同时要考虑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学习领域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前瞻性,最终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层次上体现出“高”、在类型上体现“职”、在素质上体现出“优”的目标。

[1]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2]吕玲,李永萍,董自红.解析高职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几个关键问题[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4.

[3]张宏亮.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课程体系开发与构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

[4]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PPT].2009-3-21.

[5]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3.

[6]宋春燕.论当代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责任编辑 葛力力

陈泽宇(1969-),男,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及数控技术。

G712

B

1001-7518(2010)06-0050-03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载体课程体系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