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2010-09-25彭正媛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基础计算机

彭正媛

(重庆市天府技工学校,重庆 400704)

中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彭正媛

(重庆市天府技工学校,重庆 400704)

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和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问题,提出了 “5+1”模式的教学思路,构建了“5+1”教学模式方案,通过教学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

中职学生;计算机基础;模式;实施

1 引 言

近年来,《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一直是职业学校不断探索的问题。传统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中职学校生源存在的现实状况和职业教育的要求,有必要改革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已经成为各个专业中职学生必修的课程,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要求。

2.1 中职学生的现状

中职生源的现实困难不容忽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对某专业新生的入学摸底考试中,总分各为100分,测试的知识为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偏易的内容,但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136名同学参加了考试,其中语文的及格率为41%,数学的及格率为仅为26%,语文80分以上的有4人,其余的分布在70分~10分之间,而数学80分以上仅有1人,20分以下的就有18人之多,可见学生基础较差,给《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一定的客观困难。

2.2 中职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大提高了教学难度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由于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中职学生来说不再是零起点。但是,来自不同学校或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掌握了该课程的很多知识,如果再简单地重复这些知识,他们会感到索然无味;还有一部分学生经常使用计算机,但只限于上网打游戏,他们对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对上理论课也毫无兴趣;但也有小部分学生以前没有学过计算机相关知识,甚至没有接触过电脑,如果对他们讲授过于深奥的计算机知识,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会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

2.3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影响教学效果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也影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没有建立《计算机基础》操作的行业标准,不同行业也没有明确地向中职提出《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要求标准。其次,中职计算机基础教材类型繁多,有一部分还是大学教材的翻版,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再者,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结构过分强调学科本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中职学生的文化程度不相适应。中职《计算机基础》教材有的章节理论性太强,学生不易接受,如果强调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最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造成学生无法学以致用。

3 构建“5+1”教学模式

鉴于上述的情况,在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现状,提出了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5+1”教学模式。

3.1 “5+1”模式的设计思想

首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正确把握和定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即体现计算机的工具性,让学生学会并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为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其次,要将计算机教学与短期计算机培训区别开来,我们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机械的即学即用的操作[1]。由于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除了会打字或会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外,还应让学生系统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和简单程序编写,着重掌握将来所从事社会职业必需的实用文档的编辑与写作、表格制作与计算、演示文稿的制作,学会掌握生产与实际生活中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利用。在此前提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就应从“能力本位”出发,针对职业岗位对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2]。

3.2 “5+1”模式的内容

“5+1”教学模式是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汉字录入、操作系统与网络基本应用、Word图文编排、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5个模块和1个Office综合应用项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更加强调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更加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综合运用,形成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知识、技能、运用技巧全方位的知识技能体系[3,4]。

3.3 “5+1”模式配套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

随着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5+1”模式的考核也由传统的笔试过渡为实验+期末笔试的方式,最后完善到形成性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与认证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3.3.1 形成性考核方式[5]

形成性考核方式分为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贯穿整个学期,是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包括实习作业上交情况、实习结果的质量、学生课堂参与、书面作业情况的考核;期末考核分为笔试和上机考试。最后计算机课程的总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构成,其中过程考核占35%,期末笔试占30%,期末机试占35%。

这种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压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与热情,也使得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3.3.2 认证考核

除了推行形成性考核方式外,还应同时引入国家级、市级的各种认证考试,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计算机证书,并将微软信息化核心能力考试、重庆计算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作为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基础性职业资格认证,构建能力考核+职业认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6]。

4 “5+1”教学模式的实施

4.1 “5+1”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的实施

理论教学中常常采用“三部曲”讲授法,即“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讲解演示方法和总结规律”。如:对Word章节内容的讲授时,先设计好一个综合实例,作为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展现给学生,接着介绍需要用到的知识和解决步骤,再进一步讲解实现的方法,最后总结制作Word文档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在教学手段使用上,一方面大量采用多媒体授课,另一方面使用网络平台加强教学的互动性。教师把所有章节都做了多媒体课件,讲课后就放在局域网上,学生可以随时浏览或下载,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可用E-mail或QQ等方式与教师联络,实行互动式教学。

另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学生所选的专业、方向、自身的文化教育、学习能力和学习对象等进行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使每个学生能够得到最适合于自身的教学和实践,“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7],将学生大致分为两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如果对于所教内容确实已经掌握了,将所讲内容进行一定延伸,配合习题让他们进行练习,使他们学得更多、更深;而对于从头学起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理解,树立起他们的学习信心,消除心中的畏难情绪,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通过分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基础较好同学的作用,进行“一带一”,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

4.2 “5+1”教学模式在实习教学中的实施

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是密不可分的,由于“5+1”模式中模块的操作性强,所以我们大部分上课时间都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实习操作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边讲边练,让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教学做合一,营造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环境[8]。

教师根据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安排的上机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所讲的重点内容,进行熟练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效果是有限的。老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思维的发展,无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以至于常常出现学生会就同一类问题反复询问的情况。

经过反复摸索,总结出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中,教师仅仅起指导作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解和消化所讲内容。尝试引入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选取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典型资料作为学习内容,精心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实训课题,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启发学生从多方面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强烈参与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实习完成后可以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将优秀的作品上传到学校的网站上。如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实习,就可以采用分组方式,学生之间可以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3 “5+1”教学模式的实施结果

课程结束后,我们对采用“5+1”教学模式的显示实验班级和普通班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教学情况抽样调查,调查方式为问卷表及学生综合测试的形式,得到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显示,在教学方法和自觉能力的提高上,学生认为“很好”的比例占40%以上,采用“5+1”教学模式班级测试成绩优秀率也高出普通班级10%以上,“5+1”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表1 “5+1”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5 结 语

对中职《计算机基础》进行的“5+1”教学模式改革,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为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邵国霞,等.课程设计教学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5(6).

[2]温泉彻,黎琼.《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湛江师范学学报,2005(6).

[3]法涯.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13).

[4]万德年,朱伟.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6(6).

[5]李宝敏,对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体系的探讨[J].西安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6(3).

[6]万德年.高职“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07(12).

[7]万德年.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8).

[8]邢茹,王行恒.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研究 [J].计算机教育,2005(11).

责任编辑 王荣辉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s for Non-computer Majo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PENG Zhengyuan
(Chongqing Tianfu Skilled Workers Training School,Chongqing 400704,China)

By combining students’condition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ith problems raised in the Computer Basic courses,this thesis puts forward“5+1”teaching model.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students and teaching,the“5+1”teaching model will heighten effects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computer basic course;model;practice

G710

A

1674-5787(2010)03-0133-03

2010-03-22

彭正媛(1968—),女,重庆市天府技工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数学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及研究。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基础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思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