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益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010-09-25

唯实 2010年11期
关键词:利益道德

聂 磊

(中共徐州市委党校,江苏徐州 221009)

利益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聂 磊

(中共徐州市委党校,江苏徐州 221009)

对利益格局调整的政策评判必然包含价值判断,这些判断又必然包含道德的内容。应当认真思考和高度重视从道德视角研究利益分配问题,分析利益格局调整中道德迷失的原因,寻求在利益格局调整中构建现代道德秩序。

道德;利益分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建设一个每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学理论应该平等地促进所有人,包括最弱势人群的福祉,不能同基本的道德准则产生冲突。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诚信和公平竞争等道德的缺失,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道德底线。所以,金融危机也是价值危机、道德危机,有效应对这场危机,必须高度重视道德的作用。

一、利益格局调整中的道德迷失

拉动内需迫切需要进行利益格局调整,如何对利益格局调整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需要有公众认同的道德准则。利益格局调整中的利益群体各有利益关注和道德评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冲撞

在由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现代的陌生人社会演进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工具从身份到契约发生显著变化,思想观念和规则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变革意味着创新,意味着原有利益格局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充满着不同声音、不同利益诉求、不同思想观念的交织与冲撞。儒家的道德理论来自于同时也服务于我国的乡土宗法社会,它的功能发挥与现代社会存在着不适应。乡土宗法社会的特点是熟人社会,不遵守道德规则的代价很高,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道德的控制力和制裁力强大有力,不遵守道德将会牵扯到父母家人、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和整个社会关系,个人丧失道德将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无法立足。一旦进入陌生人社会,传统道德约束就失去原有的强制力,当人们在陌生人环境下经营贸易时,欺骗行为往往会发生。孟德斯鸠评价说:“中国人的生活完全是以礼教为指南,但他们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这特别表现在他们从事贸易的时候。虽然贸易会很自然地激起人们的信实感情,但它却从未激起中国人的信实。向他们买东西的人要自己带秤,每个商人有三种秤,一种是买进用的重秤,一种是卖出用的轻秤,一种是准确的秤,这是和那些对他们有戒备的人们交易时用的。”剔除民族偏见亦可见脱离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时传统道德底蕴的不足。梁启超早在1902年就指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吾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中国的道德要求是内外有别、亲疏不同,越是关系亲密道德要求越高。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要求脱离特定的环境很难成为大众的普遍道德准则。在现代,由于分工的细化,人们已经不能离开陌生人的帮助,陌生人社会需要人们增强彼此之间的互信。期待普遍信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随着人们居住社群的越来越大,他们也越来越多地与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接触。在传统儒家思想已经不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价值支撑的时候,现代道德的全面内涵和所蕴含的进步的价值观念尚未建立起来,这势必导致主导性价值的缺失,使道德处于无内在价值支撑的迷失状态。

2.个人私利和公共利益的失衡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唯市场论”观念大行其道,人人为小我,而为大我则是不自觉的,即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认为追求个人私利是双赢之举,不仅有利于个人亦有利于社会。利益机制提升了人的主体性,满足了人的内在需求,为人们的功利追求注入了强大动力。经济学界对经济学家是否要讲道德也存在着不同看法,这种争论不仅关涉经济学的性质与经济学家的任务之类的经济哲学问题,而且蕴含着经济政策上的主张分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众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不要讲道德、如何讲道德的困惑。

亚当·斯密多次强调市场条件下道德的重要性,并没有盲目迷信市场,是后人曲解了斯密的原意。“财富越不平均,穷人赖以生活的资料越少,他们越要靠富人的奢侈。但是,却不能因此对富人歌功颂德,说他们救活了穷人。因为大多数富人的财富来源于对穷人的榨取,没有富人的榨取,穷人们的日子本来可以过得更好。由于富人的榨取,穷人们甚或十分困窘。现在不过是把榨取穷人的一部分钱以施舍的形式返还给他们而已。”“扩张市场,缩小竞争,无疑是一般商人的利益。可是前者虽然往往对于公众有利,后者却总是和公众利益相反。缩小竞争,只会使商人的利润提高到自然的程度以上,而其余市民却为了他们的利益而承受不合理的负担。因此,这一阶级所建议的任何新商业法规,都应当十分小心地加以考察。非小心翼翼地、抱着怀疑态度作了长期的仔细检查以后,决不应随便采用。因为他们这般人的利益,从来不是和公众利益完全一致。一般地说,他们的利益,在于欺骗公众,甚至在于压迫公众。事实上,公众亦常为他们所欺骗所压迫。”亚当·斯密主张竞争,反对垄断。认为如果竞争不充分、制度不健全,商人的利益很可能侵害公众的利益或社会的福利。在“好的市场经济”里,你可以全力追求自己的利益,但你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你可以有充分的自由,但你不能损害他人的自由;你可以享受正当的权利,但你不能忘记应尽的义务。现实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完美的市场经济”是逐步接近却永远不会达到的目标,所做的一切只是更加接近目标。

3.制度本位论弱化道德效用

由于我国的改革是来自于上层的推动力,因而带有内部促动性和强制性,缺乏有效的规范社会个体和群体的利益维护机制、社会民意的表达渠道以及社会群体的参与机制,政治调控的主体与客体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于是,如何切实动员社会各个群体有序地参与改革,同时,在参与改革的过程中维护其自身利益就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仅仅通过外在制度的调整不足以支撑社会的有效运行,制度本位论贬低人的精神,否认人的自主性,认为人是一个“刺激—反应系统”。另外,制度约束的在场性是有限的,不能监管到人的复杂多样的全部行为,制度不能保证道德行为的发生。刑罚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它可以把一个犯了重罪的公民从社会中清除掉,但是却无法把犯罪本身清除掉。如果所有的人都丧失了道德观念,仅有刑罚,能够维持社会秩序吗?因此,当一个国家把道德礼仪抛弃的时候,便陷入混乱状态。

4.利益冲突凸显道德分歧

从社会发展的阶段来看,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矛盾凸显期,一个社会各种矛盾比较充分展现和暴露的时期。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政治理想以及各种需求的释放、社会的贫富分化等在这个历史发展的节点上生产出众多社会问题,而相应的制度机制、思想观念等都未能建立与完善。这种思想意识以及其决定的制度机制的滞后使得人们无所适从,感到迷惘、困惑、不解甚至是怨恨。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在社会主义背景下发展市场经济面临着更多的新旧交替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我国悠久的历史传承也决定了这种转型的复杂和艰难。

德性作为道德内化于自我所形成的内在品质,是一种向善的精神定势,能够稳定地决定道德行为的发生。我国现阶段的道德建设是自上而下的宣传、灌输,个体无权质疑,只能被动参与。它没有为个体留下充分的自主性空间,导致道德规范因没有个体内心意义体验的支撑而流于形式,从而减轻了总体化的精神建设效果。在放纵个人自私品德的理论教唆下,败德恶行厚颜无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以前所未有的放荡大胆旁若无人地承认他们的动机败坏。

二、在利益格局调整中构建道德秩序

道德一方面在虚空的希望里生长,另一方面,又在市侩和世俗的失望中前行。当热切的希望和冷酷的现实相映衬时,就会催生出符合人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新道德观,形成新的道德秩序。

1.在个人利益追求中实现道德提升

面对几千年来我国社会“私德主导、公德不彰”的道德现实,建构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制度正义同私德领域的主观努力与追求同样迫切。现代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现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赖于个体认同的自觉形成和合理发展。

虽然由于市场交易的扩大与深入,人与陌生人的接触越来越多,已经不过分依赖人情,但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尤其是财产较少、承担流动成本能力较低的社会成员则仍需凭借群体力量参与经济交往。相对于这类人群来说,抵御风险的时候更依赖群体对他的评价即个人在群体中的信用。“诚实是最好的政策”这个古老的处世良言在大多数人那里几乎完全是真实不虚的,大多数人的成功几乎总是仰赖他们的邻居与熟人的口碑或评价,这些口碑与评价如果没有相当正常与规矩的品行就很难获得,对社会的善良道德而言,幸亏绝大部分人是在这种情况下生存。虽然每个人自然都偏好他自己的幸福甚于他人的幸福,但是,任何公正的旁观者绝不可能赞许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而放纵自己的这种自然的偏好。

很多时候,我们在意的是旁观者的感觉,而不是当事人的感觉,需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自己的处境,思考自己的幸福究竟欠缺什么。人生中的不幸与失调的主要来源似乎是源自人们之间的处境差别,为了达到令人羡慕的处境,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往往过于频繁地舍弃美德之路,因为不幸的是通往名利之路与通往美德之路有时候是大相径庭的。“人们往往被幸福的遐想给迷住了,为了此目的,他巴结奉承所有人,他服务他所憎恨的人,逢迎献媚他所鄙视的人。他毕生追求某种造作高雅的安顿身心的理想,这理想他也许绝不会达到,尽管为了这理想,他牺牲了某种他唾手可得的真正宁静,而且这理想,即使在他极端年迈时终于被他达成了,他将发现,无论在哪一方面,它都不比他为了它而放弃的那种卑微的安全与满足更可取。”

2.在根本利益指向上寻求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最终归宿,也是人们的根本利益指向,仅仅有物质财富的巨大积累还不是真正的富裕。“富贵”一词本身已经说明,富与贵应该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富裕之后,随之而来的应该是道德上的高贵。要以理性判断克服感性欲望泛滥,用道德责任克制人性缺陷。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真实的人是精神与物质、心理与生理、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灵与肉的统一,绝不表现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的二重分割。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都是人的本质需求,而人的各方面需要的满足最终使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是马克思主义功利主义的终极价值依据,它要求我们的道德视界不被眼前的功利视界所遮蔽,道德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功利的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促进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是道德的目的。

道德构建需要超越功利性和实用性,对道德的意义进行反思、体验和领悟。就真正的人生幸福所赖以构成的那些要素而言,他们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会比身份地位似乎远高于他们的那些人差。虽然这些年来社会财富明显增长,但居民收入分配的比重是下降的,政府和企业所得的比重是上升的。当身份特权在利益分配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时候,人们就不会对普遍性的社会权利和民主的政治生活产生兴趣,身份秩序的强化必然导致新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近年来,我国对规范公职人员收入、转变政府职能、统筹城乡保障、公共服务均衡化均作出积极和富有成效的举措,但和群众的利益期待相比差距还很大。我们还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求更大进步,才能凝聚人心,化分歧为统一,化危机为契机。□

责任编辑:戴群英

B82-052

A

1004-1605(2010)11-0034-03

聂磊(1976-),男,江苏徐州人,中共徐州市委党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猜你喜欢

利益道德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I Love You, Dear China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利益与西瓜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