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变迁下的散杂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2010-09-21郭平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郭平华

(福建江夏学院基础部,福建福州350007)

社会变迁下的散杂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郭平华

(福建江夏学院基础部,福建福州350007)

主要从社会学、社会文化学等学科的角度来阐述社会变迁对散杂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影响,总结了目前散杂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现状,并提出散杂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建议与意见.

社会变迁;散杂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社会变迁,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社会变迁对体育运动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简直可以说体育运动的一切变化都是在社会变迁的作用下实现的.

当今的社会正在经历着不断深化的改革,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涉及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利益分配、人员流动、文化冲突等方面的社会变迁,无不反映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变迁当中.它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尤其是散杂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 社会变迁对散杂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影响

任何文化的传承都是以一定的传承途径或方式为中介进行的,没有了传承途径,文化就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也是依托特定的传承方式进行的.归纳起来其具体包括传统的节日活动、家族的承传、游戏娱乐和文化传承等.

1.1 社会变迁对传统节日活动的影响

1.1.1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少数民族都居住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建设的中心由城市逐步向农村转移,尤其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由此可见,经济建设开始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而在此过程中又势必会影响或改变少数民族原来的生活方式.因此,它又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使农村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改善了,这将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并带来最好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有建设,必然去旧图新,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保护和传承的是优秀文化,但在“去旧”中,有可能“孩子与脏水”一同倒掉.加上历史形成的惯性,每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都容易一哄而起,在还没弄清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后者已经遭到无情的抛弃.

1.1.2 由于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长期散、杂居在汉族人口的聚居区,它们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习俗与语言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当地汉族文化的成分,相互之间不断融合和吸收,且长期处于汉族强势文化的包围之中,并在区位上与汉族文化结成了很深的共生文化关系.其结果导致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习俗活动的减少,甚至放弃了本民族的传统习俗,而随之放弃的还有因传统习俗活动而产生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

以福建福安坂中畲乡为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制度的变革,经济的高速发展,坂中畲乡也从原来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步向工业化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更多的人们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从而也导致了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如今坂中乡成为当地有名的工业经济开发区,但是畲族文化却受到了极大地影响,在这里畲民已然不是当地的主要居民,身穿畲服的畲民也基本看不见,会讲畲话的人逐渐减少,畲族的文物受到严重破坏,畲族的传统习俗活动也逐渐淡化、弱化,而与之相关的畲族传统体育活动也相应的减少.如:

表1 坂中畲乡传统习俗与相关传统体育的情况

1.2 社会变迁对家庭传承的影响

很多少数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都是“口传身教”,而家庭教育就成为传统体育得以继承和发展主要途径之一.家长成为了最主要的传者.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家长所创造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品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对本民族文化所持的态度和情感潜移默化地约定着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可.相应地,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接受也较为主动.然而,家长作为传者,其劣势随着时代的进步日益显现出来.其一,从整体言,他们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有的会,有的不会,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素质参差不齐,其结果是,导致孩子对传统体育的接受也是参差不齐的;其二,在传承过程中,家长往往做不到对孩子刻意进行稳定的、规律的教育,大多都是随意进行不稳定的熏陶,这样就导致孩子对传统体育的认同和接受也是随意且不稳定的;其三,一方面: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将来,家长往往把孩子送到较好的学校接受教育,而这些学校有的离家较远需要寄宿,从而远离了特有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家长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追求更多的物质利益,他们纷纷离开原来的聚居地外出打工.这就意味着家长作为传者对孩子的影响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一“传承链”的断裂.以畲家拳为例:畲家拳流行于福建闽东,以福安康厝乡金斗洋村最具特色,其“一疾、二硬、三力”,被誉为“三绝”,曾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引起人们注意.1987年经中国武术协会审定,入选《中华武术文库》.然而如今村里可以完整地打出这套拳法的仅有五六人,且年纪均在70岁以上,步履蹒跚无法传授他人,村中大部分青壮年长年外出务工谋生,无心恋武,致使许多武功、套路、绝活已失传.

1.3 社会变迁促进传统体育的发展

在世界现代体育一体化趋势明显加速的今天,现代体育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传统体育和近现代体育喜欢程度的选择上,现代体育无疑占绝对的上峰.但是,以产生于农业社会的传统体育去抵制现代体育也是不科学和不现实的,因为它虽然具有历史性、传统性、自然性、教育性,但是同时又缺乏现代性、创造性、科学性、竟技性和对抗性.如果民族体育不再为当代人所需求,或者它的传承条件不再具备时,要想使它得到广泛的喜爱和传承几乎无法做到.然而,传统是民族的“根”,是“活”在人们现实中、头脑中的东西,是深入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东西,是一个民族进行新的文化创造的根基.我们既然不能抵制现代体育,又不能完全丢掉传统体育,那么,只能促使民族传统体育实现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化转型,在吸收自身精华和借鉴现代体育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整合创新,使之既不断地得到更新与发展,又不失传统的民族特色,跟上时代的步伐,发展成新时代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

1.4 社会变迁淡化了本民族文化意识

一方面由于受到国内主流文化和西方文化两层、全方位的冲击.大部分少数民族正由农民向市民转变,传统文化存在的空间也由田野、乡村向都市空间过度,传统的田园牧歌式文化情调正被一种高速度快节奏的文化情趣所代替,传统文化中的形象思维、形象审美也正向数字的、逻辑的思维方式转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由关注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转化为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已不可能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生活需求上.做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体的少数民族人民的思维意识尤其是对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逐步从主要文化存在而变为人们节日之余喜庆之余的生活点缀.再一方面,少数民族成份更改现象引发的人口数量异常变动.更改成份现象主要是因国家政策变更引起由原来申报或登记的汉族更改为少数民族.一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后,新增民族混合户中所生子女,绝大多数都选报少数民族.二是恢复原民族身份.而这些突然增加的人口不仅加剧了当地原少数民族资源的消耗,还稀释了原有的文化浓度.

总之,由于社会变迁引起了个人角色、生活环境、价值观念以及民族成分的改变等原因导致了少数民族的本民族文化意识逐渐淡化,这对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起到极大的抑制.

2 社会变迁下散杂居少数民族体育的困境与现状

2.1 社会变迁下散杂居少数民族体育的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少数民族体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1.由于受现代体育和娱乐方式的强力冲击,少数民族体育一定程度上表现萎缩.2.地方政府为繁荣地方经济和文化而刻意组织的文体活动往往只是一种表层的人为造设,实际上与民间生活脱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并未出现真正的繁荣和复兴.3.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除了加强民族团结的政治意义外,并未促成以运动会为周期性高潮的群众性活动.4.学校体育中,虽然有鼓励开展区域性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政策,但在操作中仍是清一色的现代体育,甚至一些难以开展现代体育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也未能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民族传统体育来开展.

2.2 社会变迁下散杂居少数民族体育的现状

目前散杂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1.相当部分的传统体育只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如不及时的加以挖掘和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被逐渐忘记.2.部分传统体育只作为“收藏品”存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少数民族民众当中,在学校体育中,尤其是在年青一代的少数民族族人中,许多传统体育已经开始被遗忘,甚至被抛弃了.3.部分项目已成为了政府摘金夺银、例行表演的任务,对少数民族体育真正的繁荣和发展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4.部分项目利用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扶持优惠政策,通过自主创新,使它成为了当地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的一种手段.

3 社会变迁下散杂居少数民族体育保护与发展的措施

对于散杂居少数民族体育保护与发展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一方面,自然环境生态恶化已经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教训,当一种物种消失时,我们就失去了使它作用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那么,如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消失,人类体育将要蒙受极大的损失,因此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必要且不可忽视的.另一方面,社会变迁的不可抗逆性以及散杂居少数民族自身“广、多、杂、散、偏、弱”的特点,导致了其传统体育发展现状的必然性.因此对于散杂居少数民族体育的保护和发展要认清现状,联系实际,找准对象,找对方法.

3.1 深挖过去,打好基础

保护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保护.只有保护才能巩固这个基础,只有发展才可以更好地保持文化的活力,达到更有效的保护.因此,在保护和发展的问题上,只有次序的不同,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但是,因为保护的提出恰好与有些文化正在消亡的特殊环境有关系,因此在目前条件下,应该说保护是第一位的,因为保护要解决“有”的问题,先要“有东西”,才能保护,没有就无法保护.因此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和整理是谈如何保护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我们不仅要挖掘出即将消失甚至已经消失的传统体育项目,还要整理出其项目产生的渊源、条件、环境及操作方法等.只有像这样深入的挖掘与整理,才能为今后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坚实的依据.

3.2 立足现实,找准对象

民族传统体育是特定社会和农业文明的产物,而它目前所处的困境与现状也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立足现实,就是要以今天人们仍在实践着的传统体育活动作为起点,而不是回到遥不可及的“过去”,走向复古主义的泥坑.保护要找准对象,既要考虑被保护的对象,同时也要考虑保护的依靠对象.保护的对象是什么呢?是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护的依靠对象是谁呢?广大的民族群众.因此,我们不仅要对挖掘整理出来的体育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分析仍在实践着的传统体育活动的方式、方法及原因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更多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才能了解广大的民族群众需要的体育文化,才有促进优秀传统体育的创新与发展的依据,进而才能寻求到社会变迁下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和发展的广阔途径与空间.

3.3 展望未来,找对方法

由于社会变迁的作用,使原有传统体育传承途径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制约,甚至失去原有的传承功能.因此,要想使其得到真正的繁荣和发展就必须要另找一条适应现状的传承方式.而学校体育就是目前最好的传承途径,且将逐步成为少数民族体育传承的核心媒介.首先,学校体育的目标与新时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定位是一致的,那就是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其次,学校不仅可以教给学生传统体育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认知和情感.再次,学校有专职教师,可以在社会文化许可的范围内对传递的文化进行筛选和改造.所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被纳入到学校教育后,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后,学校具有更为丰富的资源和资源整合能力,更容易满足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需要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条件,使传承更易进行.

目前学校体育,虽然有鼓励开展区域性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政策,但在现有的大环境下中仍是清一色的现代体育.因此仅仅鼓励是不够的,要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就应该把开展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正式纳入民族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中.只有这样,少数民族体育才有生存的依据,才有发展的空间,才有希望出现真正的繁荣.

4 结束语

散杂居少数民族体育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笔特殊的宝贵财富.然而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目前的散杂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变迁的影响下正逐渐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正逐渐减弱其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应有的作用.如果我们再找不到一条确实有效的方法,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有可能失去的不仅仅是散杂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为随着社会的变革和高速发展,目前散杂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现状也将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前车之鉴,甚至是中华传统体育今后发展的写照,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45-51.

〔2〕虞重千,李志清.近10年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评析[J].体育科学,2004(10).

〔3〕郭平华.福建畲族传统体育的现状研究与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8.

〔4〕田祖国,白晋湘,钟海平.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少数民族价值意识重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9).

〔5〕冯胜刚.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3).

〔6〕王锋.当代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散、杂居现状和发展态势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6(5).

〔7〕陈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和途径[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G812.47

A

1673-260X(2010)11-0094-03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