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的女儿
2010-09-19八云树
□ 文、图/八云树
波罗的海的女儿
□ 文、图/八云树
去赫尔辛基纯属偶然,以至于都没有时间事先理性地认识、了解这座因为婀娜与洁净被世人誉为“波罗的海的女儿”的城市。
匆匆忙忙之间我登上了去往赫尔辛基的飞机。坐在舒适的公务舱里,我从紧张的状态中放松下来,我盘算着利用这段时间来初识“波罗的海的女儿”。很巧空姐凯瑟琳(Catherine)就来自赫尔辛基,说起故乡她充满了感情和自豪。从她的语言中,我感受到赫尔辛基是一座古典美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都市,白色花岗岩建成的古老建筑与郁郁葱葱的花园相结合,在大海的衬托下无论是碧海晴空的盛夏,还是浮冰朵朵的寒冬都会显得格外洁净。透过凯瑟琳清澈明亮而热情的淡蓝色眼眸,从飞机上俯瞰赫尔辛基如同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千湖之国”芬兰的桂冠之上,使我有了一种冲动,希望立刻投入到这片洁净的大地之中。
很幸运,我被安排到一家颇具当地特色的湖边旅店。推开窗户,我便能感受到赫尔辛基海的气息与风景。
赫尔辛基两岸的海港如同美丽的画卷,一座座海岛众星捧月般的簇拥着这位“波罗的海的女儿”。城内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掩映着洁白的建筑与郁郁葱葱的树林。
顾不上休息,我便迫不及待地走向街头。一个人走在幽静的青石板路上,用手触摸着道路旁建筑物白色的花岗岩壁,似乎能够细细体味到赫尔辛基散发出的厚重的历史气息。
自从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有人类生活的痕迹,大约公元前750-530年,这里已经有了周期性的农业劳作习惯。而赫尔辛基的建立也印证着这片土地的富饶与金贵。1550年瑞典统治时期国王古斯塔夫一世为了和汉莎同盟的城市塔林争夺贸易,在塔林对面的波罗的海海岸修建了这个城市。1809年俄国于北方战争打败瑞典,合并了芬兰,成立了自治的芬兰大公国之后,赫尔辛基开始发展成为一个主要城市。1827年图尔库皇家学院搬迁到赫尔辛基成为今天的赫尔辛基大学。随之赫尔辛基也成为芬兰的首都,成为“千湖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能到赫尔辛基公干,对我来说真是幸运,典型的波罗的海气候让我感受到了被誉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安逸。赫尔辛基是一座生活步调极其悠闲的城市。她的洁净与安静,就连你漫步于艾斯普那帝大道底端的赫尔辛基最大的露天市场,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个小摊位贩卖着花草、家常食物、一般用品、手工艺品,购物者踱步其中,一边挑选着琳琅满目的商品,
一边细语讨论着生活,找不出丝毫的杂乱与匆忙。
到欧洲旅游,教堂就成了不能不去的地方,每一处的教堂都反映着不同的民族风情。赫尔辛基当然也不例外,结构独特的岩石教堂与乌斯佩斯基教堂都体现出芬兰民族独特的美学理念与勤劳勇敢的民族气节。
岩石教堂位于赫尔辛基国立博物馆旁岩石广场,教堂完成于1969年,其设计极为新颖巧妙、是杰出的设计师斯欧马拉聂兄弟的精心杰作。岩石教堂,顾名思义便是利用位于住宅街的岩石高地建造而成,为了不损及自然景观,将岩石部分往下挖掘,而教堂就巧妙地设计在其中,其内部的墙上处处有岩石开凿后的凹凸痕迹,所以当不知情的人从旁边走过,还真猜不出这就是一个教堂呢。
这座造型相当独特的教堂与众不同的还在于,此教堂不仅作为弥撒之用,同时也是音乐会的演奏场所,而教堂内的管风琴则是北欧最大的一座。在这里倚坐在精致的小咖啡馆内一边啜饮咖啡,一边欣赏如绘的景色,偷得浮生半日闲,为我紧凑的旅程画上美丽的逗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英雄,也有自己祭奠的方式。依此,到了芬兰必去看的还有乌斯佩斯基教堂。这座于1868年完工的教堂,颇具特色的是直插云霄的红砖色的尖塔。在教堂圣坛后方有一道纯金圣墙,四根大柱各由单块花岗石琢磨而成,整座建筑大部分都以白色花岗岩建成,与周围街道浑然天成,但又显得庄严肃穆,设计师还特意为其修建多座桥梁与周围广场集市相连。对于芬兰人来说最重要的倒不是教堂本身而是这里埋葬的芬兰英雄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元帅,他曾率军力敌苏联的侵略。在东战争初期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虽然最终不敌强大的苏联,但是极大提升了芬兰的国际地位,被芬兰人民世代传颂。
我的赫尔辛基之旅正可谓是来去匆匆,在寂静中告别这一片洁净的土地,仿佛不愿用任何声音去惊扰她的梦境,只是将这句话记入我的博客:古老的民族虽然饱经外族入侵的磨难但依旧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纯净,用这一种独有的纯净与自然之美去消除心中所有的不平,微笑着对待生活的每一天是芬兰人的精神,也是赫尔辛基的灵魂。
欢迎读者加入“2010绿页”之旅。
来稿请发送电子信箱:
mz_rat@163.com, ed66@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