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2010-09-17曾永兰黄兴威
曾永兰,黄兴威,胡 勇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内江 641100)
因抗菌药物滥用而产生毒副作用及耐药性等问题日趋严重。为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建立统一、规范的药物使用管理机制,笔者对我院小儿腹泻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根据归档病历首页及病历资料,采用Excel表和SPSS10.0统计软件,对我院2008年6月1日至2009年5月31日儿科住院患者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1]的131份病历,分别统计住院诊断、住院时间、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及给药途径、用药频度、转归情况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2]
131例患儿中,男79例(60.31%),女52例(39.69%);年龄最小2天,最大5岁,其中6个月至2岁92例(70.23%)。所有病例大便性状均改变,次数比平时明显增多,最多者达20余次,其中稀水样便 87例(66.41%),稀便 35例(26.72%),黏液便 9例(6.87%);发热(>37.5℃)46例(35.11%),呕吐 67例(51.15%);伴轻度脱水62例(47.33%),中度脱水1例;并发其他疾病69例(52.67%),其中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9例,霉菌性口腔炎(鹅口疮)7例,尿布皮炎5例,心肌炎3例,病理性黄疸2例,低钙惊厥2例,病毒性脑炎1例。
2.2 转归情况
131例患儿中,痊愈出院60例,住院天数最少2 d(3例),最多12 d(1例),平均住院(5.48±2.28)d;好转出院69例,住院最少1 d(7例),最多9 d(3例),平均住院(3.71±1.97)d;未愈出院2例,分别住院2 d和3 d;无死亡病例。
2.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31例患儿中,130例使用了抗菌药物,共8类20种,而且均为静脉滴注,使用率99.24%;单用3例,联合使用127例;联用口服抗菌药物6例,如口服庆大霉素、制霉菌素,联用制霉菌素口腔护理9例,更换使用抗菌药物4例;非限制、限制、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数分别有10种、8种、2种,特殊使用抗感染药物分别是头孢地嗪(3例)和头孢咪诺(2例)。抗菌药物具体使用情况见表1和表2。
表1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统计
表2 用药频度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物
2.4 病情与抗菌药物使用
大便镜检有白细胞的29例(包括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抗菌药物应用率100%;大便无白细胞95例,使用抗菌药物94例,应用率98.95%。发烧(>37.5℃)患儿46例,均应用抗菌药物,应用率100%;体温正常的85例,应用抗菌药物84例,应用率98.82%。周围血白细胞数升高(>10.2×109/L)者16例,抗菌药物应用率100%;周围血白细胞正常者109例,应用抗菌素药物108例,应用率99.08%。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抗菌药物使用率达99.24%,从入院用到出院,有5例患儿使用了该院的特殊抗菌药物。显然,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现象严重,比文献报道的比例高[3]。从表1及表2看,多数使用的都是广谱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序前4位的抗菌药物价格相对较贵,且头孢地嗪缺乏临床用药资料支持。由此可见,抗菌药物应用存在一定问题,应加强管理,使患儿用药安全、经济、合理。根据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有多种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抗菌作用强、窄谱、不良反应少、价格低的抗菌药物。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
调查发现,真菌性感染治疗用药欠妥。霉菌性口腔炎(鹅口疮)及大便镜检霉菌共计16例。16例感染真菌的患儿均使用和继续使用抗菌药物,有14例分别口服和/或口腔护理使用了制霉菌素。对于真菌性肠炎,应立即口服制霉菌素、氟康唑、甲硝唑、克霉唑。
131例小儿腹泻患儿中,有80例应用了喜炎平注射液,其中77例联合其他抗菌药物使用,3例单独使用,使用率61.07%;住院时间最短1 d,最长10 d,平均(4.28±2.15)d。喜炎平注射液的有效成分为水溶性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双重功效,同时具有解热、抗炎、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感染初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炎症期间则有免疫抑制作用。喜炎平注射液可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小儿肠道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4]。但用药时应注意观察,其不良反应一般为皮肤风团、瘙痒、心慌、腹泻等,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对不良反应的主述能力差,尤其应加强监测[5]。
从本次统计看,感染性腹泻仅占全部腹泻的30%以下,因而大部分患儿不必常规应用肠道内抗生素,尤其不应长期应用,仅给予常规治疗即可。若长期应用抗菌药物,不仅浪费药品,还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药物难以控制的肠炎,易致慢性腹泻,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另外,抗菌药物可直接刺激肠道及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强,使葡萄糖吸收减少,致腹泻或腹泻加剧。
综上所述,我院临床医生在治疗小儿腹泻病时,存在抗菌药物用药指征把握不准、用药方法和疗程不适当等问题。为了让小儿腹泻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临床医生应更新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观念,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同时,医院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进行适当的干预,并加强医务科和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检查、监督和指导作用。作为药学人员,要认真落实“四查十对”,对不合理的用药及时纠正,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1]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2]丁文萍.小儿腹泻分类及治疗方案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8):1 183.
[3]方鹤松.小儿感染性腹泻病治疗中的关键问题[J].现代实用医学,2008,20(2):81-83.
[4]周方明.喜炎平治疗小儿腹泻病92例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5):370.
[5]倪韶青,寿洪初,王 珏.关于儿童用药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6):81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