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站立讲台
2010-09-16薛文平
薛文平
上世纪30年代,著名曲学家吴梅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当时,唱曲还被传统学问视为“小道末技”,因此北大聘请吴梅讲课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北大的学者黄侃对此也感到不满。有一次,黄侃讲完课,发现吴梅坐在教授专用沙发上休息,于是怒问:“你凭什么坐在这里?”吴梅理直气壮地答道:“我凭元曲。”吴梅还真不是吹牛,他不仅自己写词度曲,还能唱曲,甚至还擅长表演,被人称赞为“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学大师者”。
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刘文典是著名的《庄子》研究专家,学问大,脾气也大。他在抗战时期跑防空洞,有一次看见作家沈从文也在跑,于是大声喊道:“我跑防空洞,是为《庄子》,我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凭什么跑?”轻蔑之情溢于言表。其实沈从文的成就并不比他小,他凭的是著名小说《边城》,凭的是畅销一时的《湘行散记》,凭的是精深的文学造诣和在读者中的巨大影响。
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我也常常扪心自问:“我凭什么站在讲台上?”
“凭我是人格的感染者”。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穆克说:“我不想成为一棵树本身,而想成为它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不可替代,其感召力胜过千万句豪言壮语,它引导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激励学生攀登自我完善的巅峰。它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道德圣言和奖惩制度都无法代替的。
“凭我是一个‘麦田守望者”。“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上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话语中的“我”就是我,而不是美国作家塞林格。我要守望孩子们的日常起居,还有他们的精神家园;我更要守望他们弥足珍贵的个性,不惊扰他们的成长,成全他们个性的發展;不允许世俗的风气吹散天真烂漫的情怀,不允许功利的寒流侵袭那份童真童趣。我还是一个“牧者”,将“羊群”引领至水草丰盈之处,让他们享受天地的润泽,让花香沁入心脾,让白云牵动想象,于是他们的胸襟大了,世界小了。
“凭我是一个执著的追梦者。”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要学会从感觉世界的“洞穴”攀升到“智性的世界”。我也想带着一帮孩子从“洞穴”中爬出来,沿着“天梯”,攀登到一个“智性的世界”,这是我一生的梦想和追求。
我怀揣着教育理想,传承过去肩负未来,充满对生命的敬畏,开启智慧的大门,以人格塑造人格,以道德唤醒良知,以知识启迪智慧。师生共同体验、享受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站立在学生面前的老师,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一本生动的人生教科书。
(摘自《世界教育信息》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