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貌,是要具体教的

2010-09-16

教育文摘 2010年9期
关键词:品行班规礼貌

苏 苏

编者按:英国早期著名思想家、《教育漫话》作者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但我们今天做得很不够。礼貌,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品行。是一种准则,是成功的砝码。更是一个人高贵还是丑陋的生动展现。如何教学生礼貌,是我们德育实践中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在教室里陪孩子们吃午餐——在这个班级每星期一次。孩子们依次去取饭盒,然后排队,等我依次给他们分热滚滚的汤。孩子们全部开始就餐后,我才开始就着讲台用餐。

陆陆续续有孩子比我先吃完饭,我慢条斯理地继续我的午餐。琳(化名)走过来,问:“老师,您觉不觉得我们班级的同学现在都变得很有礼貌了啊?”

我微笑,指指自己的嘴,摆摆手。意思是我嘴里含有食物,不便回答。等把饭菜咽下去,我才开口:“是啊,大家都很有礼貌。你为什么这么说呢?”

琳答:“因为自从您跟我们说过要对给我们盛汤的老师说‘谢谢后,我们都开始说‘谢谢了。”

想起这学期第一次给这个班级的孩子盛汤,居然没有一个孩子对我说“谢谢”,这让我甚为震惊。但我没有生气,而是认真教导他们,且极为委婉。我这样说:“老师去年给六年级大哥哥大姐姐们盛汤时,要说上50遍‘不用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孩子们个个聪明,当然懂得,且从此开始践行——从大多数孩子这么说到每一个孩子都这么说。而我对每一个道谢的孩子一定认真地回答:“不用谢。”

这不是形式,而是最基本的礼仪。

我逗着琳,说:“你们只对我这个老师说‘谢谢么?”

琳笑起来:“不是啊,我们对每一个给我们盛汤的老师都说‘谢谢啊!”她继续说:“老师,真的好奇怪啊,原来我们全班同学不对任何一个给我们盛汤的老师说‘谢谢,现在我们每个同学每天都会对盛汤的老师说‘谢谢。”说完,琳兀自笑着。

我轻轻地问她:“这是为什么呢?”

琳想了想,说:“以前没有老师教过啊!”

教师们常常要求孩子们“要有礼貌”,教师们也常常抱怨如今的孩子们“越来越没有礼貌”。真的是孩子们的问题么?真的是他们越来越没有礼貌了么?

礼貌,也是需要具体教的。怎样的行为是失礼的?怎样的举止是欠妥的?怎样的细节是优雅的?……孩子们需要被具体告之,而不是在他们犯错之后被批评。

想起家里温馨的一幕:

昨天晚饭后,女儿拿着笔在美国年度教师罗恩·克拉克的《55条班规》上细细涂画着——这两张16K纸打印的班规,贴在她那张固定的就餐椅子边上怕有两年了。我有意地让她对这些规则抬头不见低头见,有空的时候一起探讨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但她这样涂画,我是第一次见到。我好奇地探头看,只见她在“36,进门时,如果后面还有人,请帮他扶住门”上重重划了粗线。她抬头,对着我粲然一笑:“妈妈,我在对照自己已经做到哪些了。我觉得这一点我做得非常好。凡是我做到的我都划出来——”

欣慰,为自己的孩子懂得并能做到“为他人把门”。但是如果没有我在具体的情境下教过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为他人把门”,光靠纸上的规则,十岁的孩子未必可以做得很好。

礼貌真的是需要具体教的。

想起台湾教师苏明进在《希望教室》一书里这样说:“礼貌要练习,就会成为习惯。”如果我有些矫情——坚持要孩子向我道谢,那么苏明进老师或许更偏执——亲自教导孩子们如何向老师问好,且要一个个练习、过关!

看看他的要求:

“眼神要充滿朝气,头不可低下,步伐要坚定,并且对着老师微笑。同时,在距离老师三到四公尺远时,就要弯腰敬礼,行个九十度的鞠躬大礼,大声地向老师问好:‘老师好!”

“凡是走路嬉皮笑脸,问好太小声,眼睛看地上,眼神闪烁,没有注视着老师,间隔距离太近、太远,敬礼姿势未完整,敬完礼偷偷摸摸地逃走,表情紧张,不够大方种种怪异的行径,都会被我退回去,然后回到队伍里头去,再重新来一遍。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被我叫回去重走一遍。”

是的,礼貌应该是要经过反复练习,才会变成一种习惯。

美国教师艾斯奎斯说:“我不在乎每周末的考试。我更操心什么是我能给予一个孩子,十年后他能在生活中用得着的东西。”我很喜欢他的这句话。十年后孩子们在生活中最用得着的,不会是英语单词,不会是数学公式,而是好的习惯与品行。

但愿我也能真正给予孩子们十年后在生活中用得着的——无论良好的习惯还是美好的品行。

(摘自《教师博览》2010.6)

猜你喜欢

品行班规礼貌
My New Year Wishes
品行障碍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价值感相关研究
神奇的班规
班规“七问”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好班规应守护学生心灵成长
礼貌举止大家学 !
浅谈校外教育在我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
不耻下问
礼貌举止大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