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都市圈发展研究
——由中国第一圈到世界第一圈
2010-09-16高汝熹翁媛媛车春鹂
高汝熹,翁媛媛,车春鹂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
长三角都市圈发展研究
——由中国第一圈到世界第一圈
高汝熹,翁媛媛,车春鹂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
依据之前发布的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最新数据对中国18个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发现,长三角都市圈是中国第一圈,长三角都市圈借助其资源、人才、科技、城市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在可预见的未来必然仍是中国第一圈。以都市圈经济发展方式为视角,将三大都市圈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模式更为理想,而长三角发展方式中存在着以要素驱动为主导、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等问题。放眼未来,长三角都市圈将有望在2018年总量上成为世界第一圈。
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发展模式
一、长三角都市圈——中国第一圈
1.长三角都市圈是中国第一圈
中国都市圈的评价,就是要把握当前都市圈发展态势,而确定评价范围是其重要前提。从2005年起,我们确定了国内18个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并逐年对其发育指数、实力指数、绩效指数以及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和跟踪。为了便于进行比较动态分析,在依据之前发布的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2009年度我们采用最新城市经济统计数据(2007年)进行了新一轮的评价。
总体而言,与2008年中国都市圈评价报告的结果相比,2009年报告期中国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的总体格局没有大的变化。三大圈仍高居榜首,上海圈(即长三角都市圈)在发育指数、实力指数和绩效指数上均获得第一,综合排名榜首;广州圈和首都圈的竞争力仅次于上海圈,分列第二、三位,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杭州圈、南京圈的实力不容小觑,特别是杭州圈,在绩效指数上的表现已经超越首都圈,势头很猛。综合来看,长三角都市圈在报告期内连续四年的突出表现引人瞩目。就实力而言,只能用遥遥领先一个词来形容目前上海圈在国内都市圈中的地位。无论以GDP总量来表现的经济的总体规模,还是在吸引投资上的巨大能量和释放出来的消费能力,长三角都市圈的实力都是其他都市圈望尘莫及的。可以说,长三角都市圈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圈。
表1 2009年报告期(2007年)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总排名
2.长三角都市圈仍将是中国第一圈
长三角借助其资源、科技、人才、信息以及完备城市体系等优势,在可以看得见的未来仍将是中国第一圈。
首先,长三角都市圈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巨大。无论是在经济总量、总人口、建成区面积,还是在消费、投资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经济指标上,长三角区域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全国所占比重均处首位。以经济总量和利用外资指标为例,2007年长三角GDP生产总值46861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8.8%;吸引外商直接投资371.4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49.7%。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三角都市圈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集团。
其次,圈中有圈,相互依托、促进发展。在18个都市圈排名中,上海圈的“圈中圈”——杭州圈和南京圈的实力也很强大,分列第四、五位,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使上海都市圈具有得天独厚的圈内腹地优势。
再次,圈内有较为完备的城市体系。都市圈内成员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体系的完善将为都市圈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长三角都市圈内城市体系最完备,城市化水平普遍较高,圈内一共拥有地级市以上城市16个,县级市36个,其中包括巨型城市1个,超大城市5个,特大城市7个。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长江三角洲城市数量大幅增加,城市等级体系不断完善,激活了都市圈经济模式的良性运行,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长三角发展方式初探
1.长三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长三角都市圈是三大都市圈中工业基础最为强大的地区,上海和南京、无锡等地在建国初期就是现代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到20世纪90年代初,长三角都市圈第二产业的比重已经高达51.77%。经过20多年的发展,长三角都市圈已经形成了一批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正是由于长期对制造业的路径依赖,使得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相对进步缓慢,2006年二、三产业比例为54.94%:41.34%。
(2)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以要素驱动为主,环境污染的压力骤增
近20年来,虽然长三角都市圈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但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上却表现出依靠要素数量投入的粗放特征,投资因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长三角投资的比重相当高,并逐步造成了其积累和消费比重的长期失衡,近几年长三角超高的积累率逐渐显示出资本边际效用递减而难以持续的迹象。值得关注的是,长三角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长率的变动趋势,自2003年后逐年递减,幅度从2003年近40%的高峰迅速回落到2005年的16%,到2006年投资增幅进一步下降到13.44%。这表明长三角都市圈投资周期已经过了高峰期进入到一个下降通道,过度依赖资本、资源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
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带来的是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压力骤增。就土地使用而言,2005年比1990年减少了近30%,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耗用程度很大,到2005年,长三角的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0.63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国土资源部开始压减建设用地指标和占用耕地指标,这使长三角的用地更显紧张。就水资源而言,由于长三角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用水总量也已经超过了自身的水资源存量。相对水资源总量的不足,更另人忧心的是工业的高速发展对水环境的污染和影响。由于污染严重,上海、嘉兴、无锡等大中城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都得不到有效保障,水质型缺水十分普遍。
(3)中心城市上海的“强心”问题
第一,中心城市上海在长三角都市圈中地位下降。我们选取了GDP指标,对1978年至2006年间7个年份各个地市占全区域GDP份额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在这7个年份中,上海在全区域中的经济份额整体上呈持续下降的态势,从1978年的47.31%下降到了2006年的26.12%。
第二,上海的CBD集聚度不高,还不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都市圈中应有的服务作用。目前上海虽然已经形成了服务业向中心城区(主要是CBD)集中,制造业分散到郊区的产业布局结构。黄浦、卢湾、静安和浦东的小陆家嘴地区与其他城区相比显示出较高的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运营效益,都市CBD的作用和地位凸现。但是与纽约的曼哈顿、东京的都心三区相对比,上海CBD的实力还有相当的差距和发展空间(见表 2)。
表2 上海与东京、纽约核心城区的比较
(4)行政区经济问题
地方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尽管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兴起而有所改变,但在整个都市圈的合作协同问题上仍然没有脱离行政主导、政府主导的思路。由于市场力量的相对虚弱,政府的力量就显得很强大,有些领域政府也就越俎代庖,替代了市场,在这种“诸侯经济”模式下,地方政府地方利益的过于强大,加之政府的有限理性,某种意义上讲强政府是不利于区域合作的开展和深化的。而真正可以冲破行政区藩篱,按照效率最大化原则来配置资源的力量只有市场,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发挥作用必须有一批按市场规律办事的企业家群体,长三角都市圈企业家群体的培育和作用的发挥上恰恰是相对落后的。
2.三大都市圈发展方式的对比研究
(1)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效果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三大都市圈中,珠三角都市圈的增长最快,绩效最好。首先,珠三角的增长以相对最少的资金投入,最多的劳动投入来实现。这种要素投入的比例关系更符合我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其次,珠三角的积累、消费比例更为合理,表现出居民收入高、消费能力强的特点,消费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珠三角的城市化进程非常快,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效果非常明显。
(2)经济增长福利效果比较
珠三角都市圈的居民生活水平最高。无论是从人均的储蓄存款余额还是从实际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上看,珠三角居民都明显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富足。表4对三大都市圈几个主要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对比也可以看到,作为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除了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略输上海之外,在各项指标上都表现突出,领先于其他城市,是最为富裕的城市,代表了珠三角城市居民的富足。另外,长三角内部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显著,江苏省明显落后。从长三角内部看,江苏居民的富裕程度远不如上海和浙江,差距颇大。无论是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消费结构和层次,还是人均收入和消费的数额,江苏省的情况都要比上海和浙江落后许多。
表3 1980-2007年三大都市圈地区积累率对比
三、长三角——未来世界第一圈
1.对长三角都市圈未来发展的展望
若以11%的增长速度计算,长三角都市圈的GDP到2020年将达到15.92万亿元,若以每年2%的发展速度预测纽约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的增长,并保守预计2007-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为6:1,2012年以后1美元兑5元人民币,到2013年左右长三角都市圈的经济总量将超过世界著名的纽约都市圈,到2018年左右赶上东京都市圈,在总量上将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都市圈。
2.长三角都市圈未来发展的应对措施
(1)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
持续多年的经济增长步伐放缓,预示着长三角原有经济增长方式面临转型。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主要以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环境成本为依托的比较优势转变为主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的竞争优势。
表4 三大都市圈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比较
(2)打破行政壁垒,由诸侯经济模式走向企业家经济模式
在“诸侯经济”模式下,强政府是不利于区域合作的开展和深化的。特别是中心城市上海,强政府的特征尤其明显,这与上海企业家经济的欠发育绝对有关。长期以来,上海形成了白领文化、职业经理人文化,形成了高效、规范、精明的商业环境,但就是缺少创业的土壤和氛围,这恰恰是诞生企业家群体所必需的条件。上海如果要担当起引领长三角都市圈产业提升、共同发展的重任,必须要重视自身创业文化的培育,必须与江浙一起重视企业家群体的培育,发挥好企业家的作用,最终通过企业家经济替代行政区经济,从而推进圈域经济合作的开展和深化。
(3)建立广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中,市场力量将成为冲破行政区经济壁垒的最有力方式,圈内产业竞合、重组将出现活跃态势。因此,世界级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以广域产业集群为主要模式的战略联盟应在长三角都市圈尽快建立。
(4)树立“大上海都市圈”的国际品牌形象
城市品牌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城市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更是一个城市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如果能开展投资和旅游等多方面的区域合作,联手打造地区品牌,打造长江三角地区的 “大上海都市圈”品牌,将能集聚最大能量在世界都市圈中一展风采,这也是城市品牌建设的新趋势。这种区域合作、合纵连横的城市品牌策略将突破了以往单个城市孤立管理发展的局限,有效地优化并整合区域资源,使城市品牌的效应得以实现最大化。
[1]高汝熹,张建华.论上海大都市圈[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4.
[2]高汝熹,吴晓隽.上海大都市圈结构与功能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高汝熹,吴晓隽,车春鹂.2007中国都市圈评价报告[M].上海:致格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李冲锋]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GAO Ru-xi,WENG Yuan-yuan,CHE Chun-li
(The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2,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velopment stage,general output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Yangtze River Delta ranks number 1 in China undoubtedly.And we argue that it will continue to be top one in the future judging from her advantages on natural resources,human resources,science&technology and urban system.However,explor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law of mega regions and comparison study,we find that Pearl River Delta’s development mode appears to be the most successful,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 facing many problems,such as dependence more on traditional production factors t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slow in industrial upgrading,and so on.Despite of the above problems,our conclusion i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ould be top one in the world by GDP in 2018,so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meet the challenges are presente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Yangtze River Delta;Pearl River Delta;development mode
F061.5
A
1674-0955(2010)02-0030-05
2010-01-28
高汝熹(1941-),男,上海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翁媛媛(1980-),女,贵州贵阳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车春鹂(1967-),女,辽宁东港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