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南盘江地区晚古生代拗拉槽盆地的改造变形

2010-09-15丁道桂朱文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年4期
关键词:雪峰山褶皱断裂带

丁道桂,邓 模,朱文利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

大南盘江地区晚古生代拗拉槽盆地的改造变形

丁道桂,邓 模,朱文利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

主体在广西,包括滇、黔、粤部分地带的大南盘江——右江地区晚古生代拗拉槽(D—P1)和后期台向斜坳陷(P2—T2)盆地,在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受到哀牢山-红河古特提斯洋碰撞关闭的影响,而发生改造变形。在马关-河江、雪峰山、云开大山3个基底拆离体推覆作用下,以六盘水-紫云-都安走滑断裂带作为构造变形转换带,分别在不同区域形成了由强及弱的逆冲-褶皱递进(衰减)的构造变形域,控制了海相油气的形成、聚集与分布。

基底拆离;逆冲-褶皱;递进变形;大南盘江地区

大南盘江地区晚古生代拗拉槽(D—P1)及后期台向斜坳陷(P2—T2)盆地[1,2],主体在广西的钦州—防城、右江地区,包括滇、黔、粤部分地带。该盆地是在扬子板块南部大陆边缘加里东褶皱带基础上,随着哀牢山—红河古特提斯洋扩张而形成的“Y”形分支的拗拉槽盆地。在中三叠世末,又随古特提斯洋的碰撞关闭而发生改造变形。在马关-河江、雪峰山、云开大山3个基底拆离体的推覆作用下,以六盘水-紫云-都安走滑断裂带作为构造变形作用的转换带,在不同区域分别形成了变形强度由强及弱、以逆冲-褶皱为主要构造特征的递进(衰减)变形区带(图1;表1)。

1 南盘江构造变形区(Ⅰ)及构造变形特征

1.1 马关-河江基底拆离推覆体

马关-河江基底拆离推覆体(Ⅰ1)处于哀牢山-红河缝合带的北侧,在越南北部由上元古界(Pt3)地层构成了扬子板块南缘向北北东方向凸出的基底拆离推覆体①张振贤,周怀玲,黄启勋,等.广西钦州—西大明山,广西峒中—天等—贵州从江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基干剖面研究报告.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区勘探事业部,南方新区油气勘探经理部,1997。前缘为弧形的倾向南南西向北北东逆冲的越南宿静-太原逆冲断层,向北西方向延伸即为西畴-马关弧形逆冲断裂带(F5)。这一基底拆离体是由一系列弧形的高角度冲断层使古生界的冲断岩片相叠置,而构成由南向北逆冲的推覆体(图2),有海西期花岗岩(γ4)随之逆冲和燕山期剪切重熔的二长花岗岩体(γη25)侵入在寒武系地层中。晚海西—印支期的超镁岩体、辉绿岩及二叠系、中-下三叠统地层共同形成根带的构造混杂岩带。印支期后的越北地块(Pt3)在向北北东方向发生推覆作用时,地块边缘内带的云南文山—麻栗坡中泥盆统碳酸盐岩地层,沿董度断裂掩覆在中-上三叠统复理石地层上。断裂外带则由奥陶系和上古生界地层组成向北北东突出的弧形飞来峰构造带。在越北,宿静-广西百南飞来峰构造底面常见灰岩碎裂岩化,白云岩的剪切透镜体以及糜棱岩化泥岩。反映了逆掩推覆近水平剪切的运动性质。

表1 大南盘江地区主要构造变形区划Table 1 Major deformation zones in the Great Nanpanjiang area

1.2 南盘江逆冲-褶皱带

南盘江逆冲-褶皱带(Ⅱ2)在马关-河江推覆体前缘的是文山-广南冲断带(Ⅰ12),是由那坡、笨坡、德隆 3 条倾向为南西 225°~240°、倾角 60°~75°的弧形高角度冲断层所组成(F6)。晚古生代时期在断层东北盘为碳酸盐海台区;西南盘为含辉绿岩的硅泥质岩深水盆地区[3,4],属控相同沉积断裂。沿断裂多分布有晚泥盆世、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不同时代辉长-辉绿岩系(图1)。反映了北西向逆冲断层曾控制了大南盘江拗拉槽扩张和基性岩浆的外泄。印支运动期,断裂作用则表现为由南西向北东的仰冲和推覆。古生界地层形成轴面向南倾,核部为寒武—奥陶系地层,两翼为泥盆—石炭系的同斜、倒转的断弯褶皱,并与北翼的高角度冲断层共同组成向北逆冲断片,推覆在上古生界,三叠系地层之上。而泥盆—石炭系厚层碳酸盐岩随着向北的逆冲与挤压作用则形成飞来峰构造,例如百南妖皇山飞来峰构造。在飞来峰构造群的东北侧广南—那坡断裂之间的那马混杂岩带,在片理化的中三叠统地层中,则含有具腕足类、珊瑚化石的中泥盆统—中石炭统灰岩块体,直径达10~200 m,形成构造混杂岩带。灰岩团块形态呈透镜状、碎裂条带状,反映压扁与剪切作用的构造变形。

1.3 隆林-潞城冲断层-断弯褶皱带(Ⅰ22)

图2 越北推覆体及谅山断裂分布①张振贤,周怀玲,黄启勋,等.广西钦州—西大明山,广西峒中—天等—贵州从江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基干剖面研究报告.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区勘探事业部,南方新区油气勘探经理部,1997Fig.2 Distribution of the Yubei thrust nappe and the Liangshan fault

北界的南盘江断裂带(F8)和隆林-右江断裂(F9)具有双重构造性质。一是表现为由南向北逆冲的性质,呈向北凸出的弧形构造,弧顶在隆林。断裂带具韧性剪切带的特征,广泛发育糜棱岩-碎裂岩,破劈理,剪切透镜体及低绿片岩相的动力变质作用。在潞城构造下地震剖面上的楔形反射体则是底板上的韧性剪切带。潞城构造实际上是隆林逆冲断层上盘的断层弯曲褶皱;二是表现为右行走滑的性质。这一断裂带的南东段的右江断裂(F9)产状为 235°∠60°~80°,既是高角度冲断层,同时也有顺时针走滑性质。属于马关—河江推覆体的东侧翼的走滑—拖曳褶皱变形带。即随着由南向北的水平位移量逐渐增大,东段的右江断裂带由原先的逆冲断层逐渐转变成为右行走滑断裂。因此,既有逆冲推掩的压扁作用与韧性剪切的构造特征,也有断层产状变陡,切割深度增大的右行走滑的特征。右江断裂同时也是晚古生代泥盆纪—早二叠世大南盘江拗拉槽盆地北西向分支断槽的控制沉降的边界断层。因此在田林—田东一带还有橄榄辉绿岩脉沿断裂带侵入。

包括潞城、隆或背斜在内的隆林-蛇场复背斜褶皱带位于南盘江-隆林-右江逆冲断裂带的上盘,是呈近东西走向的长轴背斜带,背斜核部出露有二叠系—泥盆系及寒武系地层。南侧的中、下三叠统地层形成呈北东东-近东西-北西西走向的纳桑复向斜带和邱北复背斜带,背斜南翼相对宽缓,北翼较为陡窄,并发育有由南向北的逆冲断层,呈不对称的断层弯曲背斜形态。向斜构造则与之相反。指示了由南向北的逆冲与递进褶皱变形方向(图3,图1中的 A—A′剖面)。

2 雪峰—桂中构造变形区(Ⅱ)及构造变形特征

2.1 雪峰-桂中基底拆离推覆构造带(Ⅱ1)

雪峰山南部的桂北地区中元古界基底岩系中,四堡群的紧密线状倒转褶皱本身构成极易发生滑脱构造的软弱层系,并在印支—早燕山运动时期雪峰山推覆隆起之后,成为主要的滑覆构造面。上覆的丹洲群沿不整合面发生自北而南的滑脱。而在四堡群与下伏角闪岩相变质程度的下元古界岩系(Pt1)之间,据过雪峰山 M T大剖面资料,约在20 km深度,存在壳内低电阻滑脱层,即为雪峰山主要的基底拆离滑移面。雪峰山地区Moho面埋深约为38~40 km,并无Moho面下凹的山根。因此不能将雪峰山作为“陆内的造山带”。现今雪峰山的构造是在中三叠世末(234~237 Ma),导源于古特提斯洋碰撞关闭的印支运动所形成的基底拆离式构造[6]。整个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总体发生了由南东向北西方向的逆冲推覆,同时派生了南段黔东南,桂北和湘南地区由东向西的推覆和挤压作用。前缘的三都断裂带(F14)逆冲水平位移量约35 km,上元古界板溪群推覆在下二叠统地层之上(图4,图1中的 B—B′剖面)。

雪峰山在丛江—锦屏一线以西的西侧,主要发育了断面向东倾向西逆冲凸出的,以三都断裂带(F14)、台江断裂等为代表的弧形高角度冲断层和韧性剪切带。在冲断层的东侧上盘,原先覆盖在雪峰山上的古生界—震旦系地层形成向西倒转的长轴向斜褶皱,残留在雪峰山中、上元古界地层之上。如台江-三穗、黎平、湖南的靖州,新晃-凉伞和中寨等古生界复向斜构造等(图1)。呈向西凸出的弧形分布,指示由东向西的褶皱变形方向。

在四堡—从江—锦屏一线以东的雪峰山东侧,则发育了以池洞断裂和四堡断裂为代表若干条走向为北北东向,略呈向北西西凸出的弧形高角度冲断的断裂带。这些断裂带沿走向向南延伸已超出雪峰山中上元古界地层分布区域,延伸至桂中的南丹-河池-宜山-柳城-永福弧形断裂带(F13)附近。

2.2 黔南-桂北逆冲-褶皱带(Ⅱ2)

在以近南北走向的贵阳-惠水断裂都匀-罗甸冲断与走滑断层-断弯与拖曳褶皱带(Ⅱ)(图4,图1中的 B—B′剖面)自东向西分布有近南北走向的独山、平塘和龙里3个宽背斜。背斜为西翼陡窄,东翼宽缓不对称的断层弯曲复背斜褶皱。3个宽背斜轴部都偏向西侧,核部出露的地层从东向西依次为:;呈现了从东向西的变形方向、褶皱抬升幅度和地层剥蚀量逐渐变小的趋势。在3个复背斜前缘均发育有近南北走向,向东倾、向西逆冲的冲断层。3个复背斜是其上盘的断层弯曲褶皱。在3个宽背斜之间,则是3条近南北走向的都匀、贵定、惠水长轴窄向斜,共同组成所谓“隔槽式褶皱带”。其中都匀、贵定长轴向斜为轴面向东倾的倒转或两翼倾角不对称的向斜,呈向西凸出弧形。核部主要由P-TJ地层组成。核部还发育沿泥盆系或二叠系底部的勺状滑脱断层,构造变形特征符合雪峰山由东向西推覆产生的递进(衰减)变形的总体规律。变形时间延续至惠水一带已是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时期。在罗甸—天峨—南丹一线以南的雪峰山推覆体西南侧缘的走滑断层-拖曳褶皱带,主要是由南盘江分支拗拉槽盆地内的地层,构成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长轴紧闭线状褶皱。沿紫云-巴马-都安走滑断裂带,呈向东南聚敛、向北西撒开轴向为北西320°~350°帚状分布的褶皱。指示由南东向北西方向的左行走滑与拖曳褶皱的变形(图1)。

紫云-巴马-都安走滑断裂带(F10—F12)位于都阳山、东大明山西侧,向南过昆仑关花岗岩,抵横县。全长大于400 km。走向330°,由一系列直立与平行断裂、倒转紧密褶皱组成的高角度左行走滑断裂带。早期曾是控制晚古生代由硅泥质岩、泥质灰岩、燧石灰岩地层组成的南盘江分支深水拗拉槽盆地沉降的边界断层。在印支—早燕山运动期则主要表现为左行走滑断层性质,根据所侵入的都安丹桃岩体黑云母 K-A r法年龄值为1.04×1012a①张振贤,周怀玲,黄启勋,等.广西钦州—西大明山,广西峒中—天等—贵州从江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基干剖面研究报告.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区勘探事业部,南方新区油气勘探经理部,1997,大致反映了都安断裂带发生左行走滑活动的动力变质年龄。在都安断裂带中还分布有煌斑岩脉群,与围岩接触面倾角大于60°,为单一岩相的云斜煌斑岩,边缘相变为玄武玢岩或橄榄玄武玢岩,属大陆板内偏碱性的基性岩类。岩体含许多异源和同源捕虏体,有正长斑岩、石墨片岩、花岗斑岩、混合岩、变粒岩等成分较复杂。反映走滑断裂活动纵向切穿了下地壳结晶岩系,具有壳型断裂特征。该断裂作为南盘江构造变形域和雪峰山-黔南构造变形域之间的转换带,而具有特殊的构造意义。

在贵阳-惠水断裂带以北的长顺-安顺逆掩断层-断展褶皱带(Ⅱ)属于雪峰山由东向西推覆作用的中弱变形带(图4),是以发育不对称的箱状宽向斜和窄背斜为主要的构造特征。自东向西有贵阳-惠水滑脱向斜,清镇断展背斜,织金滑脱向斜,梨子冲宽向斜,大方背斜等褶皱构造。褶皱带西侧前缘均发育了倾向南东东的倾角小于25°,十分低缓的呈犁式的逆掩-滑脱断层。断层呈坡-坪式结构。在断坡与断坪转折处常发育次级“反冲断层”。断坪则是沿着下寒武统页岩“软弱层”滑脱的。在断层上盘“冲起”部位则形成不对称,但十分低缓的清镇、黔西、大方等断展窄背斜。而在下盘则形成安顺、犁子冲等宽向斜褶皱。

3 云开—十万大山构造变形区(Ⅲ)及构造变形特征

3.1 云开大山基底拆离推覆体(Ⅲ1)

前人资料在研究华南古板块构造时,曾把云开大山地区列为武夷-云开加里东期岛弧褶皱系的一部分[8,9]。但后来的研究[10],一是在云开群中亚群石英片岩中发现了属于青白口纪微古植物化石古片藻(Laminenites antiquissmus);二是相继在云开群中获得一批大于8×1012a的同位素年龄值。如广东区调队(1987)在信宜市钱排云开群中亚群黑云母长石石英片岩中获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828 Ma;陈焕疆(1990)[11]在罗定市分界至罗罅河一带用Rb-Sr等时线法获(1 944±44)Ma的年龄。说明云开地区不仅存在前震旦系,而且存在前震旦纪的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因此,丘元禧(1991)[10],将之称之为“云开变质地块”。而云开大山变质地块在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的构造活动主要体现在其西北侧的博白-岑溪-罗定断裂带的活动上。

博白-岑溪逆冲断裂带(F26)位于云开地块西侧和钦州-防城海槽之间,断裂带走向北东40°~60°,靠近云开地体边缘断面倾向南东,倾角为70°左右的高角度韧性剪切断裂带(图1)。且具有自东而西由强变弱的混合岩化和动力变质作用。在断裂带北段的高要县河台,发育于变质岩与中泥盆统大理岩断层接触处的长英质糜棱岩带属于印支期的韧性变形带,二云母石英片岩的Rb-Sr法年龄为(224±18)Ma[10],代表了云开大山由南东向北西方向的具有基底拆离性质的深位推覆作用的时间。稍晚燕山期的脆性变形主要表现形式是逆冲推覆,在罗定—云浮一带下古生界发育由南东向北西的逆冲推覆构造形成轴面倾向南东,轴面劈理十分发育的倒转褶皱以及构造窗、飞来峰构造。北流市幡龙云母片岩的 K-Ar年龄为178 Ma[12],代表了这次运动的主要时间。云开大山变质地块在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由南东向北西方向的基底拆离和推覆挤压作用改造了十万大山前陆盆地(T3—J)。

3.2 钦州-防城逆冲褶皱带(Ⅲ2)

位于云开基底拆离体西北侧的钦防区域,是一个随着古特提斯洋在泥盆纪—早、中三叠世时期扩张,在扬子板块东南部大陆边缘加里东运动褶皱带基础上,形成呈“Y”形的拗拉槽盆地的北东向分支拗拉槽,并随着古特提斯洋的碰撞关闭而关闭。防城—灵山断裂(F24)由一系列平行的北东向断裂组成的属脆韧性剪切带,在钦州以北志留系浊积岩地层经挤压后呈同斜倒转的紧闭褶皱与主断面一起形成断裂-褶皱带逆冲在侏罗系地层之上。由于强烈的剪切作用,沿基底拆离面下部形成混合岩化和陆壳重熔岩浆。岩浆沿拆离面上侵,依次形成大容山、旧州、台马和十万大山花岗岩体。不仅使钦州-防城拗拉槽盆地封闭、抬升、受剥蚀。而且由南东向北西方向的挤压作用,一直持续到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末(178~133 M)[13]。成为被改造后的十万大山前陆盆地(T3—J,K)东南侧的冲断-隆起带(图5)。

3.3 十万大山前陆盆地变形带(Ⅲ3)

十万大山前陆盆地(T3—J,K)是在晚三叠世—侏罗纪,在哀牢山古特提斯洋缝合带北侧印支褶皱带的基础上形成的前陆盆地。上三叠统的沉降中心是局限于十万大山盆地的西南侧。应和楚雄前陆盆地相一致沿哀牢山缝合带的北西方向延伸。换言之,十万大山盆地应该是哀牢山缝合带北侧的前陆盆地,而不是云开大山基底拆离体北西侧的“前陆盆地”。现在的十万大山前陆盆地形态和结构是受云开基底拆离体在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由南东向北西方向逆冲推覆作用改造后的样式(图5,图1中 C—C′剖面)。其结构与构造单元又分为板八-小董冲断-褶皱带(Ⅲ)和十万大山前渊坳陷变形带(Ⅲ)。

呈北东走向的扶隆—小董断裂带,与晚古生代钦州拗拉槽泥盆系—二叠系地层形成的同斜、倒转、紧闭的线状褶皱一起,由南东向北西方向逆冲。断层倾向南东(130°~145°),倾角 48°~72°。沿断裂还有中三叠世花岗质岩墙贯入。

属于前陆盆地主体部位,又由北东东走向的上思-沙坪逆冲断裂带(F22)分为南部的峙浪-上思逆冲-断弯褶皱带和北部的柳桥-南阳逆掩断层-断展褶皱带,具有由南东向北西方向的递进变形性质。在峙浪-上思逆冲-断弯褶皱带内,上古生界的泥盆系—中、下三叠统盆地属于钦州拗拉槽盆地的硅泥质、深水碳酸盐岩及浊积岩沉积;印支运动以后成为十万大山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主要的前渊坳陷区,总体构造为轴向近东西-北东的宽缓的向斜构造。中部还发育了那楠—南屏—沙坪近东西-北东走向的由南向北逆冲的冲断层,与之相关的上古生界D—T1+2构造层中的峙浪背斜、龙因背斜是其上盘的断层弯曲背斜褶皱,而那瑞背斜和平福背斜则是属于下盘原地变形体的挤压背斜构造。在上思-沙坪逆冲断层的上盘,上古生界(D—T2)构造层中发育了一系列轴向近东西-北东东向的,北翼陡窄南翼宽缓,指示由南向北变形方向的断弯背斜褶皱。如龙江-明江背斜,百包背斜、昌墩背斜、米引断鼻以及六育、公正背斜等原地变形体褶皱。但相比较而言,由南向北,变形强度减弱、水平位移量压缩变形量相应减小,呈现逆进衰减的变形规律;在北部的柳桥-南阳逆掩断层-断展褶皱带,呈北东走向,向东被截止于莲塘走滑断层(F25)。在上思-沙坪由南向北逆掩断层下盘,上英背斜是属于断层扩展背斜褶皱,核部的泥盆系构造层中发育了由南向北的犁式逆掩断层和小型共轭冲断层,但它们均不穿过侏罗、白垩系构造层。因此,这一褶皱带是云开基底拆离体由南东向北西方向挤压作用的相对较弱的变形区带。

3.4 崇左-西大明山逆冲-褶皱带(Ⅲ4)

凭祥-岽门断裂(F21)西入越北,由凭祥经岽门至邕宁,断面倾向南东,倾角45°~80°,曾是控制钦州拗拉槽盆地扩张与沉降的重要断裂带。在断裂北侧上二叠—下三叠统为孤立碳酸盐台地,为浅水碳酸盐岩夹中-酸性火山岩;断裂南侧为二叠系台地斜坡和深水盆地相含硅质复理石建造夹二叠纪的基性火山岩(细碧石)和蛇绿岩。凭祥-岽门断裂是由数条平行的断层构成宽约500 m的断裂带。南盘石炭—二叠系分别仰冲于二叠系、三叠系和下侏罗统上。在由南东向北西方向逆冲作用下,其北侧的上古生界(D—T1+2)及侏罗系地层一起形成轴向北东-近东西的褶皱带。在崇左复向斜褶皱带:呈北东东向延伸的平缓开阔的复向斜。核部由中、下三叠统泥岩及火山岩及下侏罗统碎屑岩组成,北翼由泥盆系至下三叠统的灰岩及砂页岩构成(图5),其间还发育了一些低角度的逆掩与滑脱小断层;在西大明山-六景-镇龙复背斜褶皱带:由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形成南翼宽缓,北翼陡窄的不对称的背斜褶皱。总体轴向为北东东-近东西向,反映由南向北的变形方向。它们实际上是西大明山-长屯逆冲断层(F19)上盘的断层扩展褶皱。需要注意是在西大明山—昆仑关一带复背斜的核部,则主要出露的是在志留纪末广西运动[14]由南向北挤压变形作用下,由寒武—奥陶系具复理石韵律结构的浊积岩地层,形成的轴向为近东西走向的同斜、倒转紧闭的复式褶皱和相似褶皱。在研究和讨论本区构造特征时,必须把这两期构造变形筛分出来。

来自云开大山基底拆离体由南东向北西方向的逆冲与推覆的递进变形作用的褶皱变形波一直向北传播至西大明山-长屯断裂带(F19)以北的德保至田东一带。它们在右江断裂西南侧,与印支期轴向北西的褶皱(由于马关-河江基底拆离体由南向北逆冲推覆所形成的大南盘江构造变形区),呈J.G.Ram say的横跨式Ⅰ类叠加干涉的关系。

4 结论

古特提斯洋在中三叠世末向北俯冲与碰撞关闭而产生的印支—早燕山运动是处于扬子板块南部的大南盘江地区晚古生代拗拉槽盆地改造变形的主要的地球动力学的来源。在马关-河江、雪峰山、云开大山3个基底拆离体各自的构造变形域内,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均遵循了变形时间由早及晚,由逆冲断裂的位移量、褶皱的几何形态和变形量所表征的变形强度,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规律。在推覆体前缘,逆冲断裂下盘被遮挡的挤压背斜和相对弱变形带中的属于原地变形的滑脱背斜-断展背斜,将是早期海相油气聚集的主要构造圈闭类型。而晚古生代拗拉槽台地中的在孤立海台和碳酸盐岩缓坡上的礁灰岩则是主要的储集岩系。因此在油气勘探中,既要注意划分3个基底拆离推覆体各自的变形区域与范围,依据递进变形的规律确定有利区带和圈闭类型,还要考虑区域性封盖层赋存状况及逆掩断层的构造封闭条件,从而制造合理的部署方案。

1 朱夏.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A].朱夏.朱夏论中国含油盆地构造[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94~121

2 曾允孚,刘文均,陈洪德,等.华南右江盆地沉积构造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102

3 王忠诚,吴浩若,邝国敦.广西晚古生代硅岩的地球化学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J].岩石学报,1995,11(4):449~455

4 王玉净.广西钦州地区硅质岩及其放射虫化石组合带[J].科学通报,1994,39(13):1 208~1 210

5 马力,陈焕疆,甘克文,等.中国南方大地构造和海相油气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1~867

6 丁道桂,郭彤楼,刘运黎,等.对江南-雪峰带构造属性的讨论[J].地质通报,2007,26(7):801~809

7 马永生,郭旭升,郭彤楼,等.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J].地质论评,2005,25(4):476~480

8 郭令智.华南大地构造格架和地壳演化[A].郭令智.华南板块构造[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7

9 郭令智.中国东南部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与大地构造格架形成和演化的关系[A].郭令智.华南板块构造[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46~55

10 丘元禧.云开大山及其邻区构造演化[A].丘元禧,陈焕疆.云开大山及其邻区地质构造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11

11 陈焕疆,吉雄.粤西罗定分界镇以南罗罅河云开群时代及逆掩推覆构造初探[A].丘元禧,陈焕疆.云开大山及其邻区地质构造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22~28

12 夏亮辉,丘元禧.博白-罗定-广宁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A].丘元禧,陈焕疆.云开大山及其邻区地质构造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35~43

13 陈焕疆,郑俊章.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逆冲推覆构造[A].丘元禧,陈焕疆.云开大山及其邻区地质构造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66~73

14 王清晨,林伟.中国南方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的主要变形期[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5):582~588

(编辑 高 岩)

Deformation of the Late Palaeozoic aulacogen basin in the Great Nanpan jiang area

Ding Daogui,Deng Mo and Zhu Wenli
(W uxi B ranch of SINOPEC Petroleum Ex p 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W uxi,Jiangsu 214151,China)

The Late Palaeozoic aulacogen(D-P1)basin and later syneclise depression(P2-T2)basin in the Great Nanpanjiang-Youjiang area are located mainly in Guangxi Province and also stretch into partsof Yunan,Guizhou,and Guangdong provinces.They experienced deformation due to the collision and closureof the Ailaoshan-Honghe p roto-tethysocean during the Indosinian-Early Yanshanian period.Theoverthrusting of three basal detachment bodies(Maguan-Hejiang,Xuefengshan and Yukansan)helped to form progressive tectonic deformation domainsw ith strong to weak thrusting-folding in different places.The Liupanshui-Ziyun-Duan strike-slip belt acted as the deformation transform zone in the depression.These tectonic deformation domains controlled the generation,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arine oil/gas in the area.

basal detachment,thrusting-folding,p rogressive deformation,Great Nanpanjiang area

TE121.1

A

0253-9985(2010)04-0393-10

2010-03-29。

丁道桂(1946—),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盆地构造。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大南盘江地区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远景评价研究”项目。

猜你喜欢

雪峰山褶皱断裂带
冷冻断裂带储层预测研究
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运动特征
满天星,星满天
雪峰山诗篇
满天星,星满天
动漫人物衣服褶皱的画法(1)
一点褶皱
褶皱的优雅
雪峰山隧道群独立网精度检测与验证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夏断裂带构造特征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