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剪纸艺术形式的现代转型

2010-09-15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剪纸民间形式

张 刚

(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3)

民间剪纸艺术形式的现代转型

张 刚

(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3)

民间剪纸艺术是广泛流传在中国境内的民间艺术形式,其流传数千年的历史承载着创造者的许多苦难和对美好的向往。现代剪纸艺术与民间剪纸艺术是并行的两条线,民间剪纸艺术形式的现代转型有赖于新剪纸的发展以及剪纸在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的应用和融合,而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只有在保留其本源审美精神的前提下,融入到现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才可以实现。

民间剪纸;现代转型;艺术形式

民间剪纸艺术是广泛流传在中国境内的民间艺术形式。据考古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在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南北朝时期墓葬中的五福“团花剪纸”,从工艺来看,这时期的剪纸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由此可以推断,剪纸在中国的发源远在南北朝之前。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面具说明远在商周时期镂刻技术就已相当成熟,随着汉代以后造纸技术的成熟,民间将剪纸大量用于仪式或装饰成为可能。阿斯塔那墓葬中还出土了七个小人手拉手的“团花剪纸”、纸钱等,由此肯定了其祭祀性用途。唐代诗人杜甫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中所描述的就是剪纸招魂的习俗,现在在民间还有剪拉手娃娃招魂驱邪的风俗。剪纸的其他用途还体现在家居装饰中,如在居室顶棚上装饰团花、角花、边花等;在土炕周围装饰炕围花;在窗户上装饰窗花;在家具上装饰贴花;以及用作服装鞋帽上的剪纸绣样等等。另外,用于各种民间礼俗的剪纸就更多。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春日,自郎官御史寺监长贰以上,皆赐春幡胜……宰势亲王皆赐金银幡胜……”;《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采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人人新年,形容改从新也,又造花胜以相遗。”由此可见,剪纸从古至今广泛运用于民间礼俗当中。

对民间传统剪纸的分类,说法较多。唐家路在《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中将剪纸分为:节日剪花 (窗花、门签、元宵灯花等)、人生礼花 (喜花、魂幡等)、装饰剪纸 (墙花、家居贴花、花样等);从技术上又可分为:单色剪纸、套色剪纸、填色剪纸、分色剪纸、染彩剪纸、勾绘剪纸等等。分类标准除了按功能划分外,还可以按题材分、地域分、形式分等等。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空间的平面性;造型的意象性;形象的符号性。

剪纸的工具特点决定了其表现的特性。一是展开的二维性 (也就是空间的平面性)。镂空的剪刻形象无法用虚实强弱拉开空间的距离,只有放弃三维表达的模式,转而向二维平面发展,将各种形体在剪纸画面上排开,没有三度空间的重叠,采用组合的方式,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如对称、均衡、连续、填充等等,从而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效果。二是造型的意象性。民间传统剪纸中的形象不遵循写实主义的法则。剪纸创作者大多是乡村妇女,识字不多,但是心灵手巧,她们以淳朴的心态,将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因此,剪纸造型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自由性,其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创作美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宣泄的过程,许多农村妇女常常是一边剪纸一边唱歌,生活的辛酸、苦难和美好,在她们自己理解的物象中被诗意般地表现出来,由于是自做自用,没有商品化的迹象,所以,作品淳朴天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诸如,娃娃骑在莲花上、牡丹长在肚子里、放牛的老汉三张脸、蝴蝶和猫在一起等等,无不是这种夸张意象性的结果。三是形象的符号性。非写实性的剪纸如何进行意义的传递,主要是利用形象的符号化和象征性。传统的形象所表达的意义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可以形成一种地方性的知识符号,区域内所有的人对某一剪纸形象的认知都具有一致性,当然,这种认知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渐形成的,正是依靠这种对物象象征意义的认同,使非写实性传达的剪纸形象能够准确传递其背后的意义。

上述三个特征暗含了从 19世纪末以西方来对新艺术的认知。从写实中走出来的毕加索、马蒂斯等人无不具有这三种特征。毕加索注重剪影形式的立体主义,而马蒂斯到后期干脆用剪纸作为其创作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的带有民间泥土味道的剪纸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大师们有了奇妙的契合。这也为民间剪纸艺术在新时期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转型在 20世纪 4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延安鲁艺的古元、夏风等就是运用了这种被称为“新窗花”的剪纸艺术 (以下简称为新剪纸),创作出带有“抗日”等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新剪纸以此为发端,吸收了学院派绘画艺术中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关注和表现,进行主题性创作,采用传统民间剪纸的各种技术因素、剪纸的艺术语言以及装饰审美风格,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被认可的艺术形式[1]。由于其材料的简单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创作者既有艺术家,也有普通的民众,形成了一个创作团体。正如批评家刘晓纯所说的:“从延安兴起的新剪纸开始成熟。”随着新剪纸的成熟,剪纸形式逐渐运用到多个艺术领域。例如,以剪纸形象设计的传统十二生肖邮票鸡、蛇、猪、虎等;以剪花娘子为原形创作的舞蹈《剪花姑娘》;以剪纸造型为原本创作的动画影片以及书籍装帧、连环画、藏书票、插图、挂历、贺卡等等。各种形式的广泛应用将新剪纸推向深入,相继出版了《中国剪纸艺术》、《中国民间剪纸技术》和《中国民间剪纸史》等相关专著。虽然,新剪纸并没有理论家、批评家为其摇旗呐喊,但是,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正如乔晓光教授所说的:“中国剪纸或许会像中国书法一样,脱离了原本生活的实用功能后,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雅俗共赏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方式和文化传统。”[2]

传统剪纸除了在艺术本体创作上的突破外,也进入到不同的文化领域。20世纪中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老一辈动画家们将剪纸的艺术形式与动画创作相结合,创作出《猴子捞月》、《南郭先生》、《鹬蚌相争》等动画片,在国际上获得很多奖项。这些剪纸动画在表现风格上注重创新,在美术形式上借鉴了汉代画像砖的表现手法,使平面剪纸有了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同时,还借鉴水墨动画的表现效果,利用特殊的纸张,在湿润的情况下将纸的边缘拉出纤维,产生毛茸茸的感觉,形成中国剪纸动画特有的工艺——拉毛工艺。这样的创新既是对传统剪纸艺术的继承,同时,又是对传统剪纸艺术的背离,它使剪纸动画片看上去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皮影和剪纸样式,从而拓宽了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当代艺术家吕胜中将剪纸形象符号化,运用传统剪纸艺术中最基本的人的符号——小红人,采用现代装饰艺术等实验艺术形式,将传统与现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新的艺术语境。其作品的成功,来源于剪纸形象象征性符号的转换,民间剪纸中的抓髻娃娃、拉手娃娃的造型是本原,以前单个的娃娃在这里被组合成铺天盖地的巨大的艺术符号,个体形象的简洁与形象背后的原始宗教意韵以及当代装饰艺术的独特性被组合在一起,创作出《剪纸招魂 》、《红色列车 》、《灵魂之碑 》、《大平安 》等作品。这个小红人在他的作品中成为人类灵魂的符号,其简洁、四肢张开、顶天立地的造型样式,成为当代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 (图一)。

2006年,在北京为纪念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上演了根据其话剧《玩偶之家》改编的现代舞剧《寻找娜拉》。中央美术学院的乔晓光教授应邀设计创作了 27幅舞美作品。其舞美作品大胆地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作为基本形式。大红而空灵的舞台剪纸背景配合着变幻的灯光,形成一个深沉的空间氛围。舞美剪纸造型采用中国传统的吉祥花样,如抓髻娃娃、莲花、牡丹、鱼等,以不同的比例放大后,在不同的场景中烘托着舞台气氛,剪纸的形式增加了舞台装饰性的美感,这也是传统剪纸在其现代转型上的一个大胆创造。这次中西方文化不同艺术形式的对话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剪纸艺术表现再次走上国际的尝试,而且也是其现代性内涵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再次扩张 (图二)。

图一 吕胜中《红魂》

图二 《寻找娜拉》剧照

在中国,随着近代新剪纸艺术的发展,实际并行着两条线:一条是艺术家们运用剪纸形式进行的各种文化、艺术性创造以及各种实验性语言的拓展;另一条是依然在民间、在乡村的剪花娘子们的作品,诸如库淑兰、高凤莲等有名或无名的民间艺术大师们。这两条线并行存在着、继承着、发展着。民间剪纸艺术是新剪纸艺术的营养源泉,其独特大胆的创造和质朴情感的表达具有永恒的生命魅力。新剪纸艺术是民间剪纸艺术的现代转型,虽然保留了传统的技术、花样、审美,但是,却在探索当今社会中更丰富的表现力以及更多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转型,现在农村会剪纸艺术的女子数量越来越少,虽然,我们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将她们的花样、作品永久地保留下来,但是,民间妇女的创作力却无法留住。如果民间剪纸艺术枯萎了,新剪纸艺术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在走上纯粹艺术殿堂的同时,也注定了其最后的命运。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新剪纸艺术是民间剪纸艺术现代转型的重要形式之一,民间剪纸艺术只有在保留其本源审美精神的前提下,融入到现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当中才能对其进行挖掘性保护和传承。正如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者们所提出的:“对民间文化最好的保护,就是从文化的角度而不是从产业的角度去认识它,如果过分地开发这种具有原始艺术特质的民间文化,势必走向愿望的反面。”

随着民间艺术的火热,各地酝酿将民间剪纸艺术产业化的声音不绝于耳,相继有桐庐、浦城、无极等县市提出要积极打造民间剪纸艺术产业化工程。笔者认为,民间剪纸艺术产业化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够解决一些经济上的问题,但是,势必会在商业化的影响下失掉其本原精神。因此,文化的保护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1]讥凤皋.中国现代剪纸五十年[J].美术观察,2002,(2).

[2]王红川.剪纸走进挪威现代舞剧[J].中华文化画报,2007,(3).

责任编辑:张秀红

J528.1

B

1002-0519(2010)03-0111-03

2010-05-03

张刚(1968-),男,湖北大悟人,硕士,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剪纸民间形式
剪纸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高人隐藏在民间
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
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