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性思考
2010-09-12王照亮杨晓琴刘世清
王照亮,杨晓琴,刘世清
(1.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2.定西市渭源县五竹中学,甘肃定西748205)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性思考
王照亮1,杨晓琴2,刘世清1
(1.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2.定西市渭源县五竹中学,甘肃定西748205)
在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系统地讨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科学内涵,科学地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素,最后对如何整合提出了科学的整合原则与方法,以便于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科学整合;再整合
一、概述
过去,在《周礼·保氏》中有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礼:礼节(即今德育);乐:音乐;射:射箭技术(锻炼体格,品格修养);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即今文学);数:算法(即今数学)。“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龄的差异及学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别。孔子讲学,以《诗》、《书》、《礼》、《乐》为基本内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古代的教育中早已闪烁着整合的观点,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渗透着整合思想。
21世纪的公民需要具备以下一些技能:1.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技能;2.解决问题能力;3.批判性思维能力;4.学习能力;5.与他人合作和协作能力。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随之,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要进行革新。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
从古代的“六艺”到如今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标志着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传承着对个体全面发展的思想,也折射着教育本身的不断整合与完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教与学,技术与方法也是如此,“教学相长”,“教无定法”,这本身就是一种整合的观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否科学、合理和有效是关系信息时代教育成败的关键,我们有必要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进行科学地再认识。
二、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如何理解呢?有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
“整合”是学科教学的一场深入改革。这场改革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方式与方法,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手段很难、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以达到更高、更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推进教育教学的深层次改革。学科整合意味着对学科设置、各学科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现代教育理念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在信息时代条件下,在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信息技术平台和环境支撑下,在学科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重构与融合,师生综合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践行理论和进行各种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习者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和学科教学与学习活动的整合的再整合与再建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整合什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复杂系统,在创新教育与和谐思想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学科整合不能仅仅整合课程和技术本身,技术、方法、人、资源和环境等都应该成为整合的要素,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得以有效的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主要包括技术、方法、学科、人、资源和环境等要素,如图1所示。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去具体剖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素。
图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素
1.教育环境
环境是构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是整合的基础要素,没有硬件,整合只能是“纸上谈兵”。环境作为课程的要素,实质上是影响人的学习活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空间、时间进程中的影响人的学习的各种文化因素。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中,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设施、校园网络、校园远程教育系统等设施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整合的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还需要国家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来作导向,它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起着整体的调控、指导和约束的作用,这些是软环境。整合中的其他一切要素都受到它的监控和约束,同时也必须符合它的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要求,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系统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支持因素,也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原来的教育形式、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技术不但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手段,而且也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和思想。尤其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积极科学广泛地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增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技术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计算机本身的先进,还体现在计算机作为一种媒介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是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本身就是先进的教学技术与先进的教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对教学过程中的媒体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处理、传输和应用已经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基本技能。
目前,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等广泛应用的今天,虚拟现实技术、Web2.0技术、Xm l技术、3G技术等新技术已经不同程度地渗透或者被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这些技术给教育教学过程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教学方法
在整合教学过程中学科课程、媒体资源、教师学生与软硬件环境等要素要协调一致,同步促进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教与学的活动方式可以有:①集中讲授方式;②集中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方式;③非集中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方式;④小组协作学习方式;⑤远程自主学习方式;⑥远程同步协作学习方式等等。学科整合为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提供了新的“教”与“学”的活动,不论是教师的指导性活动还是学生自主参与性的学习活动,对这些方式、方法我们要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与学的环境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灵活应用,恰当地选择教与学的方法是信息技术与学科得以有效整合的重要保证。
4.人力因素
人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具体包括教师、学生、领导者,这三者所扮演的角色将直接影响整合的效果。反过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对这三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需要变革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技术观念,并将其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教师的角色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程设计者、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构建者等新型角色转变。同时要求教师有比较高的信息素养,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能够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也得到有效的锻炼。
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也是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既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过程,也是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除了教师和学生因素以外,管理者也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得到相应技术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保证整合过程的顺利实施。学校管理者的认识和态度、学识与管理能力等一些具体的因素与整合的有效实施有直接的关系。
5.信息资源
要使信息技术和学科能够有机地整合,资源也是整合子系统的重要要素之一。在整合过程中,有无充足的教学资源支持,是保证整合能否最终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占有大量的资源,课程内容才会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学生拥有了足够的资源才有可能对学习内容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开展更加富有成效的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实用性和易用性是整合过程的重要组成要素。
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资源库中任意选用自己所需的资源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能够加深学生的认知体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实用的,还必须考虑到学科课程本身的特点和知识点的呈现方式。
6.学科课程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技术的更新可谓一日千里。我们要整合的不仅仅是学科课程本身,更要整合与学科课程相关的知识、信息和数据等等,以便于扩展学生的知识视角,借以达到对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所以我们要综合各种技术和不同媒体,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和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展真实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我们应该主要从上述六个方面来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到底要整合什么,具体剖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素。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如何科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过程。在倡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深入践行,积极构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整合思想体系,在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进行科学而有效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1.以建构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思想、理论为指导
在科学发展观深入践行的今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要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武装我们的思想,为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1)现代教学观。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由“教”与“学”两个方面组成一个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整体。我们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现代学生观。要把学生看作是独立的、有待完善与发展的、有个性的人。首先,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不依附于其他任何人,但又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人,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人格方面,都需要提高和完善。教育的职责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完善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应该以建构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考虑整合的目标和策略,积极构建科学、和谐的整合教学。
2.以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为支撑
目前,日新月异的各种技术诸如计算机技术、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等等为教与学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环境、网络环境、虚拟环境、数字环境和移动环境等等,构建了立体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源,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特别是在整合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所需要的教学情境,利用各种教学与学习的平台、环境和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移动学习,并广泛开展基于技术的整合应用活动。进一步使技术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此外,更要进一步发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发现新的增长点,创新教育,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积极收集、整理、开发、设计学科的教学资源,完善教师个人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积极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促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以学科课程和教育技术标准为依据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必将伴随着对传统教育的改革。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新的教育观念的确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育体制的变革,都离不开教育技术的参与。参与教育过程的人,包括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技术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教育技术素养,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涉及环境、资源、人员、技术和方法等诸多因素,因而也就涉及与各因素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1)学科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公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必须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教育技术标准
一切参与教育过程的人,包括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技术人员具备的信息素养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础,它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效果。为此,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在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中对所有参与教育过程的人员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素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从学生、教师到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可作为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时的依据。
4.以优化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为核心
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质量和效果。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的“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所以,对学科教师来讲,要全面领会教学设计的思想,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的程序,从课程的整体出发进行优化,整合设计。
首先从课程教学设计出发,对课程做出完整的教学设计,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熟悉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理清各知识点和知识单元的目标体系。然后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策略,而不是当前什么模式先进、新奇、时尚,就选择什么模式。最后,选择适合的课堂教学形式或学生自主学习形式,分别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自主学习教学设计,依据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
有了精心的设计,信息技术才能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其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才能实实在优化学科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
5.以教育绩效评价方法为标准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教育成为伴随人们终身的活动。人们通过不断地接受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与过去不同的是,人们不仅关心是否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还关心教育效果能否适应现实需求,以及在教育过程中花费了多大代价。
教育绩效评价正是满足这一发展要求,是以整个教育教学系统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为对象,以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为目的,不仅重视传统教育评价中所强调的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评价,同时更关注教育资源的使用和教育活动过程的安排,甚至于关注教育目标本身。教育绩效评价的范围比传统教育评价的范围更广泛,对教育本身涵义的观察也更深刻。
真正懂教育的人都不会否认教育的复杂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评价亦更复杂,要求我们对这一过程中的环境、人、资源、过程和结果以及教的技术、方法和学的过程、结果进行细致、全面的关注。只有把教育绩效评价贯穿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全过程,教育绩效评价对整合教育的改进功能才能完全发挥。
6.以实现师生双赢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独特的学生观、学习观和知识观,主张建立一种平等、对话、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下和谐教育的要求,有助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实现师生的双赢和以人为本。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服从学科教学的需要,要达到学科教学目标,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因此在整合时,要突出学科的特点,应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科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学过程层面,而应该进一步把信息技术作为相关学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促进因素,从课程的层面促进学科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在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赋予了新的内涵,进一步地深入理解和思考整合的内涵,科学认识整合的要素,正确掌握整合的原则和方法,将有助于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提高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效果,促进信息技术与学习整合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实现师生共赢,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思考、认识和探讨。只有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各有关要素进行有效地建构与再整合,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科学发展。
[1]余胜泉.陈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术,2005,(4).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3]叶力汉,白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4]王春蕾,刘美凤.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6).
[5]李龙,刘雍潜.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中国教育技术标准(CETS)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引言[J].现代教育技术,2004,(3).
[6]张建伟等.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绩效标准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2).
[7]郭绍青.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编辑:郭桂真)
book=14,ebook=77
G434
A
1673-8454(2010)12-0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