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

2010-09-09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穆彦青

当代学前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家庭幼儿园家长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穆彦青

家庭教育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穆彦青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两者都有其优势也有其缺失。本文主要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论述家庭教育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实现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第一是家庭教育应该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第二是家庭教育应该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第三是家庭教育应该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缺失。只有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方能使幼儿获得更科学健康的发展。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 互补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幼儿面对的两大教育方式,对幼儿而言二者缺一不可。幼儿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可以放松甚至淡出幼儿的生活,幼儿与家庭成员的血缘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对幼儿无微不至的爱护使得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一种特殊的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是随着幼儿园教育开始影响幼儿的成长发展,家庭教育有必要做出一些调整,以实现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使幼儿能得到最完美的教育,实现最长远的发展。目前家园合作的理念已经被广大家庭与幼儿园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家园合作方式也相继出现。但目前的家园合作普遍较注重幼儿园的主动性,从而使家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那么要想使两者实现互补结合,家庭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家庭教育至少要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第二是对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行延伸和巩固;第三是对幼儿园教育的某些缺失进行必要的补充。

一、家庭教育如何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

幼儿园教育尽管以游戏为主,但毕竟与家庭环境有了很大的差别,幼儿面对骤然陌生的环境大多会产生抗拒心理,有的幼儿甚至因为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而变得沉默寡言,脆弱敏感。如家庭教育能提前为幼儿入园教育做一些准备,会大大减少幼儿的入园焦虑,缩短幼儿入园后的适应时间,对很多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更快地掌握,让幼儿在园生活更加愉快自信。

家长在幼儿入园前一段时间内可以多给幼儿讲一些涉及幼儿园的故事,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兴趣;还可以多让幼儿与社区内已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玩耍,并鼓励这些哥哥姐姐表演在幼儿园学到的儿歌、舞蹈等,让幼儿产生羡慕向往的情感;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抽时间带幼儿提前到幼儿园参观一下环境,接触一下幼儿教师,让幼儿对幼儿园多一些了解,减少入园时的陌生感。

幼儿入园后会有正式的上课环节,需要幼儿保持一定时间的注意力,对此家长可以提前一段时间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这方面的能力。比如让幼儿安静画画,听较长时间的故事等。另外入园后幼儿需要记得自己的小杯子、小毛巾,对此家长可以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幼儿对自己的名字产生兴趣,比如在幼儿的床头、小杯子、小碗上都贴上幼儿的名字,在幼儿的小毛巾上缝上幼儿的名字,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就可以对自己的名字十分熟悉。平时家长可以让幼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放、取物品,比如把书放到书架,把杯子放进橱柜等,这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幼儿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

幼儿期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听在先,说在后,倾听是第一位的,阅读是第二位的,对幼儿语言训练可以遵循这条规律。[1]比如给幼儿讲睡前故事,幼儿十分喜欢重复听一个故事,等幼儿慢慢熟悉了故事可以试着让幼儿参与其中,家长讲一半让幼儿补充。这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也有利于亲子关系的促进。如今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幼儿可能较喜欢这种更形象具体、更具趣味性的休闲方式,但电视、电脑毕竟有其缺点,不可能替代讲故事的作用。家长要注意控制幼儿看电视的时间,比如每天固定时间段来看幼儿节目,不可图省事让幼儿无限制地沉溺于电视、电脑。

二、家庭教育如何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

(一)家庭环境的布置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从物质环境来说,应该参考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幼儿的房间装饰应该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可太过成人化。墙面色彩柔和鲜明、多样化,多放置幼儿喜欢的卡通图案、玩具等,给幼儿充分的视觉和触觉刺激。幼儿的玩具不一定非要是昂贵的,从商场买来的东西,废旧的塑料瓶、包装盒等稍加修饰就可以成为不错的玩具。在房间的角落为幼儿设置图书角和区域活动角来放置幼儿的图书和玩具,并经常变换房间布置,与幼儿一起创设一个自由活动的“小天地”。[2]

(二)在家庭作息时间安排、生活习惯、学习活动的要求上,尽可能向幼儿园靠拢

有些幼儿在幼儿园乖巧懂事、勤劳能干,但在家却像变了一个人,蛮横任性、没有礼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有的幼儿在幼儿园饮食习惯很好,但在家却偏食挑食,喜欢边吃边玩,吃饭过慢等。[3]这大多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一致造成的。

有的家长觉得平时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所以当孩子有所要求时,出于补偿心理会无条件地满足和纵容孩子;有的家长因为过分溺爱孩子,生活中大包大揽,不舍得让孩子动手,生活中总怕孩子受到伤害而不让孩子放手去玩耍。而幼儿园教育较提倡幼儿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矛盾就很容易造成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表现大相径庭,容易使幼儿生活自理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生活习惯的依赖性强,日久天长,幼儿懒惰、依赖、自私、任性、怯弱、没礼貌等坏习惯就会养成。

幼儿园比较注重规则教育,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的,没有自由的规则是不近情理的,适当的规则要求对塑造幼儿的性格十分必要。家庭教育也应该注意给幼儿设立一定的规则,让幼儿明确哪些是他应该遵守的。[4]比如带孩子逛商场时要求幼儿有所取舍,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让他从内心体验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他们在规则中自由成长,这样的幼儿才会既守规则又有创新精神。

家长应该经常与幼儿教师沟通,了解幼儿园在各种生活习惯上的要求以及幼儿在园的表现。比如幼儿园要求幼儿不能挑食、偏食,吃饭时双脚并拢不乱动,不能大声吵闹,吃饭后擦嘴巴等,家长可以借鉴学习,巩固幼儿好的生活习惯。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该及时了解幼儿园在近段时间内的计划安排,从而配合和巩固幼儿的学习成果。比如幼儿园本周的主要内容是对颜色的学习,家长就可以在与幼儿的谈话或者游戏中多涉及颜色的练习。

(三)抓住时机锻炼幼儿各方面能力

每天离园后家长可围绕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生活,谈一些符合他们语言特点的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如:“你们今天做什么游戏了?开不开心?”“有没有听故事啊?”“今天上课讲了什么啊?”等等,鼓励幼儿复述当天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复习学习的知识,比如学到的儿歌和听到的故事等。这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于幼儿记忆力的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及时巩固并延伸幼儿所学的知识。

总之幼儿园教育并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只有家园合作,一致要求,才能达到教育同步,促进幼儿最全面的发展。

三、家庭教育如何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家庭教育针对幼儿个体,情感性和随意性较强,而幼儿园的教育专业性更强,更具计划性。两者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失,只有两者配合互补,幼儿才能实现健康成长。

(一)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幼儿品格的形成举足轻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爱憎分明。”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行为的指导者。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对于形成幼儿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教育大多以课堂讲授和游戏的方式进行,而家庭环境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幼儿园教育所无法实现的。家长首先要注意作为孩子行为的楷模,比如看红绿灯过马路,乐于助人、待人礼貌等,切不可在孩子面前言行不一。孩子与家庭的特殊情感关系使得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事物的态度观点和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原则都会给幼儿带来难以磨灭的印象。比如孩子第一次玩毛毛虫,如果家长看到后露出惊恐的表情并呵斥幼儿,那么幼儿很可能从此以后会害怕和排斥毛毛虫;如果家长每次带幼儿坐公车时看到需要帮助的人都会让位,那么幼儿也会觉得给人让位是理所应当的。

(二)家庭教育应该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渗透教育

尽管幼儿园在教育内容上追求尽量接近幼儿生活,但毕竟局限于幼儿园之内,能够呈现给幼儿的通常只有图片和视频而已,与幼儿的生活仍然有一定的距离。比如教学中常常提到公园里五颜六色的花朵、有客人在家时的礼貌用语、各种动物的形象和习性等等,由于幼儿数量众多,安全隐患等问题,幼儿园无法把幼儿带入真实的情景之中,而家庭教育却可以弥补这个缺憾。

幼儿最初的美感,就是从对日常生活和周围事物的感知中获得的。家长可以抽出时间来陪伴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认真的观察花朵的颜色、树叶的形状;仔细聆听小鸟的歌唱、虫儿的鸣叫;感受四季的更替、天气的变幻……家长还可以引导幼儿数数花草的数量,描述一个昆虫的模样等,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学习了数学、科学、语言、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大自然的美妙和社会环境的人文气息是幼儿最好的教师。[5]

家长还有必要依托家庭的社区环境来培育幼儿的理财能力。比如带孩子进动物园、展览馆时让孩子注意观察购票的过程,买好票后让孩子把票递上去;带孩子到银行去走一走,看一看,指导孩子观察分析存款与取款的异同,了解取款机的用途和执行程序;到超市买东西时可站在旁边让孩子付钱,并及时教导孩子父母挣钱的不易,没有能力买所有的东西,促进孩子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

如今幼儿所处的家庭很多是扩大家庭,与核心家庭相比,家庭人际关系更复杂,事实上如能处理得当,扩大家庭对幼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成长来讲还是利多弊少的。[6]家庭人际关系随着家庭人口数量的增多,而变得复杂多样起来,对幼儿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能力的增强和社会化进程的加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并且坚持祖辈、孙辈互动的双向性,祖辈宠爱孙辈,孙辈尊敬祖辈,从而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关系。

(三)家庭教育要明确孩子的学习特点、特长,因势利导

学前教育专家莫里逊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最佳学习方式,家长只有予以重视,因势利导,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幼儿园教育由于面对幼儿众多,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孩子,因此对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特长可能掌握不周,这就需要家长做个有心人,及时与幼儿教师沟通,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跟别人一样学会什么,而要在准确了解幼儿的性格和情绪特点、兴趣爱好等的基础上,结合孩子自身优势进行教育。

比如一个小班的幼儿对自己的名字不太敏感,总是忘记哪个是自己的杯子,但当老师告诉他杯子是在第几排倒数第几个的时候他却能很快地找到,可见这个孩子对数字异常敏感。有的孩子在周岁便能全神贯注地聆听乐曲,并对音乐的情感有所感觉,就表明这个孩子有音乐天赋;有的孩子节奏感强、身体灵活,喜欢随着音乐跳动,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有舞蹈的特长……当孩子表现出了某方面的天赋或者对某个领域特别的喜爱,家长就要因势利导,为孩子提供合适的发展平台,以便于孩子能在正确的领域取得较大的成就。

(四)家庭教育中游戏的参与十分必要

幼儿园教育比较重视游戏,但亲子游戏却是需要家庭教育来完成。这就需要家长认识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积极主动的组织游戏,并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和干预。

幼儿园由于要考虑到环境的整洁和孩子的安全,有时无法让孩子玩尽兴。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让所有玩具物尽其用,允许孩子自由存放。家长尽量成为孩子游戏的玩伴,教给孩子玩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对玩具保持浓厚的兴趣,鼓励孩子开动脑筋,创新思维,一件玩具想出多种玩法。

与孩子一起游戏不仅可以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而且可以帮助孩子丰富社会经验,使孩子更加自信和快乐,在游戏中家长可以洞察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感受,使父母更加了解孩子。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而学前儿童不能离开成人单独接触社会,所以与学前儿童关系最亲密的莫过于家长与教师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双方面的努力,家庭方面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并对幼儿园教育的缺失进行补充,才能实现幼儿最科学、最长远的发展。

[1]陈秀艳.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4

[2]“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家长教育的研究”课题组.3~6岁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专题内容要点.家庭教育(幼儿家长),2008,1

[3]秦君.家庭教育中的幼儿行为习惯教育.文教资料,2005,2

[4]王海凤.家庭中幼儿规则教育的几种误区.教育导刊,2008,1

[5]蒋艺艺.如何开展家庭式幼儿美术启蒙教育.文教资料, 2008,7

[6]李生兰.利用家庭环境资源促进幼儿能力发展——上海幼儿家庭教育环境的调查与思考.山东教育,2001,5

猜你喜欢

家庭幼儿园家长
我爱幼儿园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欢乐的幼儿园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爱“上”幼儿园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