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关岭“6·28”特大地质灾害的启示
2010-09-08张建江杨胜元王瑞
张建江,杨胜元,王瑞
(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贵阳 550004)
贵州关岭“6·28”特大地质灾害的启示
张建江,杨胜元,王瑞
(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贵阳 550004)
根据对2010年6月28日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发生的特大地质灾害事件的实地调查,分析了灾害形成的原因,通过此次灾害的启示,除按部门责任制抓好地质灾害巡查、排查、检查,及值班、报告等经常性工作制度外,提出了一些应对灾害的建议,对地方政府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贵州;关岭;岗乌;特大滑坡;碎屑流复合型灾害
2010年6月28日14 时30分,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发生一起淹埋37户,造成42人死亡、57人失踪的特大地质灾害事件。经国土资源部和贵州省应急专家组联合对现场调查和遥感航测图像数据分析,确认此次特大地质灾害属一起罕见的特大滑坡——碎屑流复合型灾害。
1 灾害概况
1.1 基本灾情
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6·28特大地质灾害,淹没大寨村永窝组和大寨组两个寨子的37户,造成42人死亡、57人失踪(照片1)。形成沿沟谷长约1.5km的滑坡松散堆积区,沟谷上部堆积体厚约50m,下部厚10~20m,根据国土资源部航遥中心运12(DMC分辨率0.1m)和贵州省第三测绘院无人机(分辨率0.2m)航测影像图成果,滑坡堆积体总体积为174× 104m3。目前该滑坡体后缘斜坡上还存在裂缝,还有10×104m3多的不稳定体,随时有下滑的可能,对下方大寨村永窝组和大寨组两个寨子的剩余农户112 户359人(永窝组84户253人、大寨组28户106人)构成严重威胁(照片2)。
1.2 灾害成因分析
1.2.1 特殊的地形地貌
发生滑坡的山体地形较陡,斜坡自然坡度45°~50°,两侧为相对深切的冲沟,滑坡后缘高程约1200m,冲沟底部宽缓约15°~20°,山体呈上陡下缓的“靴状地形”,冲沟中滑坡堆积体前缘原始地形高程约750m,相对高差达450m左右。它们为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图1、图2)。
照片16·28特大地质灾害远景
照片2滑坡堆积体仍威胁下方村民
1.2.2 “上硬下软”的地质结构
滑坡区山体斜坡虽然为单斜构造且为反向坡,但其顶部为三迭系下统永宁镇组(T1yn)硬质灰岩、白云岩,节理裂隙极其发育,透水性和储水性好;滑坡发生于斜坡中上部三迭系下统夜郎组(T1y)粉砂岩及泥页岩,下部为三迭系上统龙潭组杂色砂页岩,且岩体易于风化、软化与侵蚀。破碎疏松的粉砂岩、泥页岩是发生滑坡—碎屑流必要的物质基础。
图1 关岭县6·28特大地质灾害运12飞机航测影像图
图2 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6·28特大地质灾害永窝-大寨段剖面图
1.2.3 “前旱后雨”的极端气候
2009年入秋以来,贵州遭遇历史上罕见的夏秋冬春四季连旱,使岩土体龟裂。这次灾害发生前,当地经受了持续一周的降雨,仅6月27日和28日两天,降雨量就达310mm,其中27日8时至28日11时,降雨量就达到237mm,超过此前当地的所有气象记录。强降雨不仅使上部灰岩、白云岩储存了丰富的水源,更容易快速渗入山体下部破碎的砂页岩之中。强降雨是此次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综上所述,在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和极端强降雨等不利因素的共同综合作用下,孕育了此次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复合型灾害的形成。
2 应对灾害的启示
此次特大地质灾害事件也为我们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敲响了警钟。面对地质灾害,如何较为准确地做好预警预报和科学预防,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的损失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经常性工作。在地质灾害发生前,是主动应对,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还是发生地质灾害后才去组织营救,抗灾抢险的被动应对,这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更是“心系群众”的政治问题。因此,除按部门责任制抓好地质灾害巡查、排查、检查,及值班、报告等经常性工作制度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进一步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
近年来,突发性地质灾害所造成群死群伤的事件,多为新发生的地质灾害所造成,而对已知的隐患点,监测、巡查、预警、避让等工作均比较到位,能及时发现险情,受威胁人员能得以及时撤离,使损失降到最低。因此,必需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力度,特别是组织技术人员参与,重点对地形地貌、地质结构较差的区域,开展对人员居住地、重要工程设施、主要河流等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十分必要。
2.2 进一步加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工作,
提高村民地质灾害的识灾、防灾、避灾意识
实践证明,像地质灾害这一类突发事件的前期预兆和苗头性信息,第一时间发现的往往是普通群众。因此,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教活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张贴宣传画等方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组织地质灾害紧急避灾演练,给村民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做到应急避险常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主动防灾、主动避灾意识和抢险救灾能力,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可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
2.3 建立气象、水文、地质等要素的监测网络系统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不仅需要灾情资料,更重要的是对灾害发生前的地质环境和诱发因素的监测。建立包括气象、水文、地质等要素的综合监测网络是提高预警预报能力最为重要的环节。
2.4 加强降雨范围、地点、强度监测手段和预警预报方法的研制
目前对山区极地强降雨的分布和演变规律认识还有不足,极地强降雨范围、地点和强度的预报,仍不能满足防御和减轻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需求;也就说明防御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减少其人员伤亡工作还存在问题或薄弱环节。须加强极地强降雨范围、地点、强度监测手段和预报方法的研制,扎扎实实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等防治工作。2.5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平台。
此次的特大地质灾害事件说明仅仅依靠一两个部门进行研究和预警预报工作是不够的。建立与地质灾害有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是研究灾害的形成机理、建立预警平台的基础。如气象部门预警系统向公众免费发送暴雨预警短信,水文部门发布水情预警信息,国土资源部门播放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使广大干部群众及时了解雨情水情,在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减少人员伤亡方面将会发挥关键的作用。
3 结语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因此,面对防治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等现状,各地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面对性质各异、危害程度不等的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必须制定出多套应急防治措施,全方位、多举措的应对地质灾害,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6·28”特大地质灾害及周边地区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报告[R]. 2010.
1003-8035(2010)03-0137-03
P642
B
2010-08-04;
2010-08-17
张建江(1962—),男,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E-mail:zjjjc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