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的着装方式
2010-09-08保罗富塞尔
□[美]保罗·富塞尔
德意志的着装方式
□[美]保罗·富塞尔
研究德国20世纪男服,可能立刻被德国制服的独特性惊得目瞪口呆。这不仅仅是因为怪异的皮短裤的缘故,更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无疑此前也是如此),刽子手手握斧子公开行刑时,竟然穿着全套晚礼服,戴着丝绸高帽、白领带、白燕尾服和白手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服是德国人展示其怪异的一种最明显的方式。诚如研究制服的历史学家布赖恩·L·戴维斯所说:二战时的德国是“沉醉于穿着各种各样的军服和仿军服的国家”。制服和饰品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而又含义特殊的大世界。当制服的细部变得错综复杂而禀具特殊含义的时候,就有人会将最终的眼光倾注其上。英国国王乔治四世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世间有制服学究的话,就非他莫属。德国“元首”希特勒也当属其列。德国党卫军的四个师违背希特勒的命令而撤退,希特勒对他们实施处罚,就是摘下他们珍贵的袖口身份标志。其实,他是在处罚他们的制服,而在当时,制服几乎具有神秘意义。而希特勒特别恼怒,因为其中一个袖口身份标志上有“Leibstandarte”的字样,表明该主人是他贴身卫队的一员,曾发誓誓死效忠他。
关注德国制服,我们必然要进入20世纪德国社会理解的黑暗世界。除了驱逐和消灭异族运动以纯化德意志民族之外,第三帝国的社会行动计划有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对“统一性”的要求,认为“统一性”就是理想的文化状态。诚如约瑟夫·戈培尔所说,帝国文化部门——文学、音乐、戏剧等文化管理部门——的任务就是要“以思想文化的统一性团结所有具有创造性的人”。甚至战时的前线,德军也强调各部之间的“同伴友好情谊”。这种“同伴友好情谊”在当时不仅是一种普遍的黏合剂,而且是一种强有力的黏合剂。从理想化的角度说,人们普遍认为,士兵间的这种同伴友好情谊战后会传遍整个社会,即“前线精神”会带来“大众精神”,而那些思想独特的人却是国家的天敌。智者、讽刺者、异教徒、不合群者以及各种怀疑论者,要么悄悄地被融化、被改造,要么消失——不管在何地、以何种形式消失。这样,第三帝国到头来会成为一个团结紧密、固若金汤的整体。美观大方的制服会提供群体黏合剂的可见证据,也会刺激民众参与进来。德国的制服,不同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俄罗斯人那些外表实在不敢恭维的深绿色套装,对一般民众来说,绝对具有不可抗拒的迷惑力,会激起人们的穿着欲望。有点地位的商号或劳动团体几乎没有一家是没有自己耐看的制服的。与同等的人在一起工作,人们会穿粗棉布或保护性的工装。但他们外出时穿的全套装束却被认为有点特别,无疑会吸引人们的眼球。冯尼格谈到纳粹德国的制服(包括军服和民服)时用“极其戏剧化”来形容。
以矿工的制服为例。矿工在矿里工作时必须穿着实用而不大好看的工装,但当他们不工作外出的时候,穿着的变化不可谓不大:学徒工穿着黑色的高领束腰外衣,衣袖上和胸前钉着一排排的银扣,数量多达24个,头戴有帽舌的仿军帽。在矿里的级别提高后,束腰外衣上的银扣数量就会增加,最高级别是34个。(德国人喜欢上衣钉双排扣,也许是为了可以多钉几颗银扣。)学徒期满成为正式矿工后,就戴黑色有檐的平顶筒帽,帽正面有一个银鹰大标识,顶上是羽饰。要处理正式事务,就加一双白手套、一柄剑和一个红白黑条纹的纳粹党十字臂章。邮政工作者、公共汽车和电车售票员的制服与军服十分相似,束腰外衣用的是铜扣,帽子上是国徽——标着纳粹党十字的银鹰标识。资深火车司机在左边屁股后挂一柄剑鞘华丽、有剑饰的宝剑。退役老兵一律穿军服,军服上依然保留着服役时的肩带、银鹰标识和臂章。
如果你有幸找到一份地区猎鹰训练师的工作,就可穿灰制服,制服上是银扣、黑皮带,戴着像蒂罗尔人那样有羽饰的帽子。因为工作场所主要在户外,还穿高帮黑靴。急救、建筑、运输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着装像军人,穿着都十分引人注目,以唤起人们想参加该行业的欲望。急救部门的指挥人员还佩一柄剑。国营建筑公司工作人员的服装像军人,但臂章上标明服务单位。德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制服,不论男女,都与军服十分相近,领章和肩章上都标明级阶。
全德国人都喜爱制服,当然也不能将孩子排除在外。德国女童子军(女子必须参加的组织)的服装是黑衬衣白裤子。
(摘自《书摘》)
book=121,ebook=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