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资银行布局大陆意在大中华
2010-09-08贺军
贺军
台资银行布局大陆意在大中华
贺军
大陆市场开放对台资银行的影响不仅是多了一大块市场,还对台资银行在大中华地区甚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布局策略带来了影响。
作为金融机构,银行必须跟着实业企业走。如果银行不能紧跟甚至滞后于实业企业的拓展步伐,无异于被隔断了业务来源,银行的“饭碗”会大受影响。如果这种隔断持续二十多年,对银行的业务损失是难以想象的,台资银行进入大陆市场就经历了这样的长期隔断。
台资企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逐步进入大陆市场。截至2010年7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 81668个,实际利用台资509.6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在大陆累计吸收的境外投资中占5.1%。2009年,两岸贸易额达1062.3亿美元,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857.2亿美元,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
然而,由于复杂的原因,台资银行却不能跟随台资企业一起进入大陆市场,尽管台资在大陆外资中排第四位,两岸贸易迅猛增长,但两岸金融合作却长期滞后于经贸合作,台资银行迟迟未能在大陆开展金融业务,只能长期望大陆而兴叹;而台资企业也只能在长期缺乏台资银行支持的“瘸腿”情况下在大陆打拼。
在二十多年的隔断后,这种格局终于要彻底改观了。两岸于2009年签订的《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和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银行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内容涉及两岸银行业在信息交换、机构设立、危机处置、人员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这为两岸金融合作扫清了技术性的障碍。2010年6月,两岸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明确提出要加强两岸金融方面的合作,两岸银行相互拓展业务进入了新阶段。该协议已于8月17日通过了台湾“立法院”的审批。
进军大陆市场迟到二十年
从2002年台湾彰化银行和世华银行分别在江苏昆山和上海设立办事处以来,目前共有11家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了代表处。但台资银行的代表处只能从事联络、市场调查、咨询等非经营性活动,只有在设立分行之后才能开展实质性的经营。因此,8年来台资银行只能在望眼欲穿中等待政策开闸。
在缺乏台资银行直接支持的情况下,投资大陆的台商主要通过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大类渠道来解决融资问题。
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代表处情况
债权融资方式是台商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其方式与正常的融资并无不同,包括综合授信,专案开发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抵押、权利质押、抵押加保证,个人委托贷款,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票据贴现融资,金融租赁,典当融资等多种形式。但是在具体资金来源上,台资银行却无法直接分享蛋糕,台资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地下金融,二是外资银行,三是台资银行OBU(境外金融业务单位),四是大陆银行。唯一与台资银行相关的是台湾银行业可经由OBU方式,对大陆的台资企业进行授信融资。
在现实的约束下,台资银行也挖空心思采取了各种方式“曲线登陆”。如台湾第一银行与日本三井住友银行在2007年结成策略联盟,打算借助日银大陆分行合作拓展台商业务——三井住友银行向大陆台商提供放款相关业务时,可由第一银行担任保证行。台湾富邦银行则通过香港富邦银行入股厦门商业银行,以人民币5.57亿元换得19.99%股权,打算今后通过厦门商业银行为群聚在珠江三角洲或长江三角洲的台商提供一站式的银行服务。
等待的代价是错失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国台办官员2008年2月曾表示,在至2008年的三四年,大陆银行为大陆台资企业提供融资已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涉及台资企业6300多家次。国台办经济局副局长刘军川在2009年2月表示,多家银行将在今后三年内为台资企业提供总额1300亿元的融资支持。
但即使如此,大陆台商的融资需求仍不能充分满足。据国民党中央政策会2009年的分析,大陆台商贷款倚赖大陆银行的比重不到30%,即使2008年中大陆通过3000亿人民币的台商放款额度,但实际执行率仍然偏低。而且对台商而言,在大陆借贷,没有台湾的所谓信用贷款,全部都是抵押贷款,而且抵押品要十足,有的贷款需求还要被打对折。致使有的台商不得不通过地下钱庄来渡过难关,要损失巨额手续费并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ECFA协议和《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及两岸金融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打破了两岸金融合作与市场开放的坚冰。由于两岸市场的巨大差异,相互开放金融市场对台资银行的意义要远大于大陆银行。根据ECFA协议,将允许在大陆已开设分支机构满2年的台湾银行在大陆设立分行,从事人民币业务;并允许台湾银行的大陆分支在第一年运营后实现盈利的情况下向在大陆运营的台资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大陆将为台资银行申请在大陆中西部、东北部地区开设分行(非独资银行下属分行)设立绿色通道。此外,主管部门在审查台资银行在大陆分行的有关盈利性资格时,采取多家分行整体考核的方式。
可以预计,一波台资银行蜂拥进入大陆拓展市场的热潮即将到来。
布局大陆意在大中华
对于ECFA之后台资银行面临的商机,台湾金融界十分看好。台湾金融服务业联合总会理事长、台湾金融研训院董事长许嘉栋表示,台湾在上世纪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期后,近年来有边缘化的趋势;而ECFA的签订,能有效防止这个进程,让台湾的金融业及其他行业融入世界。用他的话说,“台湾任何一家银行都想进入大陆发展”。台湾“金管会主委”陈裕璋称, ECFA服务业早收清单对台湾银行业有极大帮助,未来台湾银行业登陆的营业据点,可以向大陆中西部、东北部延伸,完全将大陆市场纳入发展腹地。
台湾的银行机构对如何拓展大陆市场也有多种考虑。已在大陆设点的台资银行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办事处升格为分行,然后开展实际的业务运营。台湾金控兼台湾银行董事长张秀莲表示,除了上海办事处升格为分行外,台湾银行也考虑在渤海湾、珠三角、四川、重庆及河南等地,设立第二家分行。中国信托金融控股公司首席经济顾问刘忆如表示,该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模式是设立子行,而不是分行,而更理想的方式是在子行下再设分行。在台湾“立法院”通过ECFA后,台湾“金管会”在8月19日就核准国泰金控旗下的国泰世华银以及华南金控的华南银行赴大陆设立分行,加上今年6月时核准第一金控旗下的一银、合库银、彰银以及土银四家银行设大陆分行的申请,台湾目前获准申请大陆分行的银行数达到6家。
在业务上,除了向台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很多台资银行也准备扩展新的业务门类。如台湾银行准备发展对大陆当地中小企业的贷款、个人财富管理业务等,尤其是财富管理,在大陆人越来越富裕的情形下,理财需求会逐步提高。台湾银行、台湾土地银行等多家台湾银行业代表表示,希望有机会能在大陆西部地区进行贸易融资、企业金融、个人金融、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台湾金融研修院院长许振明分析,台湾的金融机构在进驻的时间上不具备优势,已经流失了不少商机;对于地大物博需要因地制宜的大陆市场而言,台湾金融机构还需要采取不同市场策略。
在布局上,目前进军大陆的台湾银行办事处或代表处大都设在上海、深圳等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台湾银行董事长张秀莲表示,台资银行进入大陆市场,不该集中在同一个地方,要开创自己的蓝海策略,台银也会多方观察其他地区。台湾土地银行首席代表郭常龙说,随着两岸金融行业不断合作与交流,台湾金融界也将积极参与到大陆西部地区的经济大开发之中。总之是跟着市场走,“台商跑得快,我们就跟得紧”。
大陆市场开放对台资银行的影响不仅是多了一大块市场,还对台资银行在大中华地区甚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布局策略带来了影响。
“南向政策”的源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两岸政治关系的波动,台湾当局曾三次推动强化对东南亚经贸关系的“南向政策”,加强了对东南亚诸国的投资,以减缓两岸关系发展的态势。三次“南向政策”分别自1993年、1997年、2006年开始,在时间上正好与两岸政治关系波动及台资对大陆投资浪潮相吻合。台湾的三次“南向政策”均以官方为主导,以带动民间投资。从效果上看,第一次“南向政策”最大,1994—1996年台湾在东南亚国家的累计直接投资额达128.13亿美元,年均为42.71亿美元,占历年来台湾在东南亚直接投资总额的40%以上。在台湾当局推动下兴建了越南柴同工业区、印尼棉兰工业区和峇淡工业区、菲律宾苏比克湾工业区。台资银行也紧随企业而至东南亚国家,到1996年中,台资银行在东南亚国家设立的分支机构已达19家。
8月17日晚,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在台湾立法机构经二读表决正式通过。国民党“立委”在现场欢呼
从业务拓展来看,台资银行进入东南亚市场远比进入大陆要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可以说,从实质业务的贡献来看,台资银行的东南亚市场要比政策限制上成为空白的大陆市场更重要。不过,东南亚市场虽然进入早、业务运行成熟,但市场空间毕竟有限。在ECFA签署之后,大陆市场展现的巨大市场前景,对台资银行的海外布局将会产生巨大影响。笔者估计,未来1~2年,当台资银行在大陆市场实质性地扎下根之后,它们在台湾以外的亚洲市场的重心将会转移到大陆。
事实上,在签订ECFA后,台湾不少具备登陆条件的大型银行,都在重新思考整个“亚洲区”的布局问题,打算借由大中华区为起点,来整合东南亚等地业务,给予企业更便捷的融资渠道。例如,华银已成立“大中华区业务督导小组”,企图通过大中华区平台来整合台湾、香港、越南等地分行,甚至在未来纳入深圳、澳门等分行,将企业分散在这些地方的不动产、厂房、机器设备整合,给予融资共通额度,让企业能够有效地调配资金。这种想法不仅是个别银行的考虑,包括一银、彰银等大型银行也都表示会跟进。
在台湾的银行高层人士看来,很多台商多半不只在大陆有厂,在东南亚地区也会设点,若能抓住这几个地区的业务,甚至同时授信,对银行海外获利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目前它们对于大陆的市场环境也有担心,认为大陆市场法治环境不好,人治色彩较重,加上企业拥有商业不动产只有50年的使用权,这使得银行在考虑对企业融资时有所顾忌,因此短期内可能给予大中华共通额度的企业暂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且融资比重可能为现值的三成,比台湾平均六成的比例少了一半。
不过从大趋势来看,大陆的市场环境和法治化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土地产权方面虽然获得突破性的改革较难,但至少不太可能倒退。对大陆来说,扩展、深化、规范金融市场也是大陆市场自身的需要,因此未来台资银行所期望的经营环境改善是可期的。如果中国大陆市场不出大的动荡,台资银行未来的业务重点肯定会愈来愈加码大陆。
贺军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