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创新,提升学校体育水平

2010-09-08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运动 2010年7期
关键词:我区海淀区体育教师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2010年6月10日)

健康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创新,提升学校体育水平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2010年6月10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海淀区教委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论坛能由海淀区教委承办实感荣幸。能有机会与这么多的领导、专家、以及兄弟省市的体育同行们一起探讨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是我们难得的一次学习机会。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让大家了解海淀区在9年的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所走过的艰辛历程,以及取得的经验教训。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交流、研讨,共同为促进课程改革而努力。

目前海淀区共有116所小学,83所中学,在校生22万人。现有体育教师约1100名,95%为本科以上学历。我区99%的中小学操场均实现了塑胶化,所有学校的体育设备设施均达到了国家的相关标准。

我们一直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体育设施设备标准化,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体育工作管理信息化,学校体育教学特色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将“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学生们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之后,健康的体魄将是他们为社会做贡献的物质基础,健全的心理将是他们走向成功的精神保障。

下面,我就海淀区在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和体会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1 明确思路,促进体育特色发展

我区于2001年体育课改之初便提出了具有海淀特色的“1+x”学校体育发展工作思路,其内涵是:“第一,每所中小学都要根据本校场地情况和体育教师的不同专业特点,确定至少一项体育项目作为本校的特色体育主项,形成高水平、高层次,在此基础上发展多种特色体育项目,使每个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并能享受到优质的体育教育和指导。第二,要求每一位中小学生要广泛涉足、参与各种体育项目,让学生在获得多种运动体验中,发现、发展自己的运动天赋和特长,在此基础上至少要熟练掌握一项适合自己的体育技能,不断加强体育与健康意识的培养,逐渐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1+x”学校体育发展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我区以广播操为基础,与特色体育活动、传统体育项目和学生体育兴趣相结合,全面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所有学校在执行部颁广播操的同时,已经逐步形成了本校的特色,创编有特色的自编操。例如育英学校在大课间时间组织学生做“素质操”,现在全校已经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下桥、倒立、横叉、竖叉等体操动作,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通过落实“1+x”学校体育发展工作思路,我区已经形成近30种体育特色项目,很多学校的“x”已经达到近10项。通过开展多种特色体育活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空间得到了充分拓展,体育锻炼活动的整体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我们将落实阳光体育活动、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来抓,不仅要保证活动时间,还要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高体育活动的实效性,并把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落实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全局工作的一项重要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毛振明院长对展示课进行点评

分论坛上代表们认真记录研讨内容

田径运动一直是我区重点发展的体育项目,我区每年都要举办春秋两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以及贯穿全年的20多项群众性区级运动会,鼓励所有学生都参与,让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打破长期以来体育活动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多数学生旁观的现象。其中“海式躲避球”是我区在认真调研和实验的基础上自行研发创编的一种新型体育项目。目前,“海淀区中小学生健康风采大赛”“海淀区中小学生毽绳比赛”“海式躲避球比赛”以及“海淀区中小学生健美操比赛”已被打造成为我区四项精品群众体育赛事,深受学生的喜爱。

2 深研课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作为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我区在体育新课程标准改革过程中,选择了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作为我区中小学体育课使用教材。我们根据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特点,提出了“教师自主探索”的口号,旨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不搞一刀切,不规定唯一的评课标准,提倡“求同存异”。“求同”指的是要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体现共同性的目标。“存异”是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师的思想,发现了一些具有引领作用的好课。

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课改实践中,我区根据人教版教材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体育教学规律,制订了好课的“四有”标准,即“教学有法,学练有量,师生有情,身心有得”。具体来说,就是教、学有法并得法,学练有量并适量,教师有激情,学生才会有热情,身心得到锻炼并有收获。我区坚持以好课为导向,发挥好课的示范作用,形成了“看课有记录、观后有研讨,课后写心得”的教研制度。同时中学以协作片,小学以中心学区为单位进行常态课观摩与交流,体卫中心教研室定期聘请专家和教研员进行督导。好课导向、典型引路的工作方针在提高我区体育常态课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学校的升学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不能成为轻视体育课、忽视学生身体健康的理由。我区的学校教育水平长期以来处于全市前列。近年来北京市高考文理科状元榜上,都有海淀的学生名列其中,高分段考生、单科满分的考生人数统计中,我区的考生占据了全市1/3以上。但我区的群体活动的开展在全市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所以我们不能以升学压力为借口消极对待体育课水平的提高,提高升学率更不能以牺牲学生身体健康为代价。

我们认为体育教学不能标准化,而要实用化;我们鼓励所有的体育教师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对体育教学的要求,那就是鼓励教师“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最终要以提升所有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体育课堂教学以及其他体育工作的终极目标。

3 研训一体,增强教师专业素质

3.1 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区每年都下拨50万元左右的体育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区以“精通技能、拓展专业、创新教学”为目标,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中年教师培训与青年教师培训相结合、骨干教师培训与一般教师培训相结合、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四结合”培训模式,通过专家讲座、专题研讨、菜单选修、交流PK、案例设计和总结展示等方式,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区内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培训。

我们采取“统一要求,分人负责,分片管理,定时汇报”的办法,形成区域性推进课改实验的策略,每月定期组织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习,根据教研活动中的问题进行不定期的集中研讨,使我区骨干力量在自身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起到应有的辐射作用。

我区还将体育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与达标纳入“十一五”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实行“研训一体”的培训方式,将师德教育与专业培训相结合,主要针对教材分析、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组织、说课技巧、论文撰写等内容进行培训,通过阶段性和终结性考核保证培训质量。我区建立了新任教师基本功培训和达标考核制度,并与教师转正挂钩。通过培训和考核,使新任教师能够更快地适应和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在近几年的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达标比赛中,我区选派的教师全部获得了一等奖。

3.2 建立体育教师奖励机制

为了鼓励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培养体育骨干教师,我区建立完善了体育教师年终奖励机制。每年评选出20名“海韵之星”和“双优教师”,专门奖励体育一线教师,年终召开全区体育工作大会,对获奖者颁发荣誉奖章并奖励1000元。此项举措极大地鼓舞了体育教师进行体育课改的积极性。

3.3 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我区在大力培养区内体育教学名师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外区县、外省市的优秀体育教育人才,同时致力于搭建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交流的平台,不断拓展视野、创新工作思路。我区先后与德国使馆学校、日本广岛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同行进行体育教研方面的研讨与交流。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但及时能够把握体育教学的国际新趋势,还进一步认清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明确了今后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4 加强管理,提高体育工作水平

4.1 体育管理信息化

以往学校在体育设施的硬件方面,如体育馆、田径场及其他各类场地投入上力度较大,但是在软件上,特别是如何利用各类数据信息能够科学地、健康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针对这些情况,我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开发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网”,以此为平台,建立了学生体质监控系统,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电脑化、无纸化和网络化改造,实现了学生的体质监测和体育测试情况的即时反馈。体育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从体育教学课程管理,体育教师信息管理,体育网络资源管理,学生信息成绩管理,体育科研活动管理,体育师资力量管理几个方面实施,使学校的体育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4.2 体育评价科学化

科学的督导评价机制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保障。我区建立了由体育教学评价、竞赛成绩统计和体质状况监测三个方面构成的三维评价体系,对中小学体育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4.2.1 体育教学评价 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关键是课程目标能否得以真正实现。我们认为评价一堂体育课是否成功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第一,学生是否承受了合理的运动负荷。第二,学生是否学到了一定的体育技能。第三,学生是否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

论坛闭幕式

各省市教研员进入十一学校主会场

在体育课的教学评价中,我区坚持“评价有标准,特色无框架”的原则。体育课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海淀不能只有一种教学模式。以前我们评价体育教学时,评价结果很大程度上受到评审组组长个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多有特点有个性的课会由于不符合少数评委的“审美观点”而失去了进一步展示的机会。教师的个性无法得到发挥,学校的特色无法得到展示。现在我们要求每一名评委看课后在任课教师自我评述的基础上各自打分、给出评语,从各自的视角来对每一堂课进行评价,然后将评语整理成册反馈给每位授课教师,一是体现对教师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二是给教师营造更能展现自己特点的教学氛围。

4.2.2 体育竞赛评价 体育竞赛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我区建立了“学校体育竞赛成绩评估制度”,每年把学校参加的区级、市级以及国家级、国际级等各种竞赛冠以“勇者之冠体育系列赛”的名称统一量化评估。

我区还建立了“体育特长生追踪评价制度”,将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参赛以及获奖情况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4.2.3 学生体质状况监测 为了更有效地检验体育课教学的效果,更全面地掌握全区学生的体质状况,我区整合了体育卫生管理资源,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学生身体健康二元监管评价体制,由体卫中心和卫生保健所统一负责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将“技能评价”逐渐转变为“健康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将身高、体重、肺活量、视力这四项身体发育机能指标,结合耐力跑、投掷、跳跃这三项身体素质指标有机结合,量化评估。力争全面、科学地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向每个学校、每个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5 积极进取,展现体育工作亮点

我区的体育教师多次在北京市、全国的教学展示和科研活动中获奖,2009年北京市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中,我区的6名参赛体育教师全部获得一等奖;第十届中运会论文报告会上,我区有2名体育教师的论文获得一等奖;2009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学评优活动中,我区有4名教师获得一等奖,10名教师获二等奖。

以体育教学带动群体活动开展,以群体活动促进竞技水平提高。多年来,我区中小学校在各项体育竞赛中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北京市最高级别的体育比赛——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我区已经连续20多年获得团体总分冠军。在2009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北京市代表队历史性地取得团体总分冠军,而海淀区运动员的得分占北京市得分的55%。我区很多学校积极组队参加国内外各项体育竞赛并取得良好成绩。例如在雅典第四十三届国际儿童运动会上,我区学生代表中国参赛获得8金2银;在2009年世界中学生游泳锦标赛上,育英学校游泳队代表中国参赛取得3金5铜,团体总分第三的历史最好成绩;我区中小学每年在市级、国家级、国际级的比赛中获得的金牌数都达到100块以上,并且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增。在北京市教委一年一度的对各区县体育活动量化评估中,海淀区每年均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下一步的改革目标是:教育资源均衡化,让每一名学生都享受到优质的体育教育;常态教学规范化,将课程标准新理念贯彻到每个课堂;教师培训制度化,使体育教师成为善于反思的教育者;校本课程多样化,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展现自己的特色;体育活动外延化,全员参与各方联动促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体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学校、家长、学生的即时反馈,实现对全体学生网络化一对一处方式指导,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化、专家级的指导;增加健康心理咨询服务,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监督评价体系,创建“海淀区中小学生身体健康指数”,根据学生体质监测情况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加大监管和指导力度。

在“十二五”教育规划中,我区将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地带建设一座崭新的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以此为依托建立学生健康四大中心,即“学生健康测试与评价中心”,“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体育教师研训中心”以及“学生肥胖干预中心”,集中各种资源,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从迷茫到坚定,从模仿到创新,海淀区学校体育走过了一段艰辛曲折的课改之路。我们相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7号文件“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方针指引下,有在座的各位体育专家的指导,我们会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地努力大步走向未来!

最后,再一次衷心感谢与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海淀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book=13,ebook=13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7.001

猜你喜欢

我区海淀区体育教师
我的梦
北京市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建校60周年
飞吧!少年
讲话稿
重点高校进一步扩大在我区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寻困而学之笃学常行——谈镇江市润州区青年体育教师自主成长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谈体育教师训练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