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舶焊接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0-09-07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实训室一体化课程内容

曾 平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系,湖北武汉 430050)

船舶建造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船舶的焊接技术,船舶焊接质量是评价造船质量的重要指标,焊接生产效率是影响造船产量与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高附加值船舶产品的建造、先进制造技术的采用以及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船舶制造工业对船舶焊接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急需培养一大批船舶焊接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船舶焊接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建立起适应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满足船舶工业对船舶焊接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1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就是一种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教学组织上“一体化”设置,讲授与操作等教学手段“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和实习车间“一体化”配置,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1]。“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素质优良、技术过硬、单项技能拔尖的技术型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以下优点:1 、以传统的课堂为中心变以仿真生产性实训室为中心,为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供充裕的实践时间;2 、以传统的教师为中心变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3 、以教材为中心变为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使培养目标更明确;4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指导型变为交叉互补型,由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消化式吸收;5 、提高授课教师“双师型”素质,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2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船舶焊接技术专业开设于1999 年,一直承担为船舶企业培养焊接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船舶焊接技术专业按照“以造船企业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在对几十家造船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与造船企业紧密合作,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把职业能力及关联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构建基于船舶焊接工艺流程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 ,满足船舶焊接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图1 船舶焊接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

3 “一体化”课程内容设计

船舶焊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课程内容设计,是按照船舶焊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选定适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典型项目载体为课程内容,如:典型船舶焊接结构、典型船舶焊接接头、典型焊接缺陷、典型焊接设备等等,在课程内容中引入企业标准、工作规范和实际工作案例,使教学内容适应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并与船舶企业和行业的焊接技术发展同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真正实现毕业生就业的“零等待”。以《船舶气体保护焊工艺设计与实作》“一体化”课程内容设计为例,见图2 、图3 。该课程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通过校企合作,以真实的船舶焊接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职业岗位要求,形成了与工作任务相匹配的教学项目,将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融合在学生的项目训练中,在模拟造船企业生产实际的焊接实训室里,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引领学生通过项目的完成,掌握船舶气体保护焊方法的实作技能及编制典型船舶结构或构件的焊接接头焊接工艺的方法,同时达到气体保护焊的中级证或CCSⅡ级焊工资格证的要求。

图2 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框图

4 “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体化”的师资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其水平高低直接就影响到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并定期到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去,学习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了解新情况、新规范、新设备、新材料,不断更新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以提高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参加专业建设和教学,优化“双师”队伍结构,形成一支专兼结合能够把握船舶工业发展趋势和专业改革方向且素质精良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通过船舶焊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精力、时间不足和教学经验不够但实践经验又很丰富的特点,实施“专兼授课教学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此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5 “一体化”教材建设

“一体化”教材就是理论课教材与实训课教材构成一体,内容结构注重“知行一体化”。打破传统的的教材模式,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主体,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依据课程标准及技能鉴定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选用和编写“一体化”教材。专业理论“必需、够用、适用”为原则,淡化纯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资格标准融人教材中,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船舶焊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配套教材模板如下图所示,是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一体化”教材。

图3 课程的项目设计

图4 “一体化”教材模板

6 “一体化”教学场所的构建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场所是十分重要的,是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石,决定了教学的效果。船舶焊接技术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按照“一体化”的要求,教学过程全部在开放式的船舶焊接技术实训室完成。船舶焊接技术实训室本着“贴近实际、技术先进、开放共享、注重效益”的建设思路,与武昌造船厂、南华高速船舶工程公司,湖北青山船厂,701 研究所等企业合作共建,面积约800m2 ,是一所具有生产性、仿真性、实用性、综合性的现代化的船舶焊接技术实训室。实训室内设有“一体化”多媒体教室、焊接结构装焊实训区、埋弧焊及专机操作实训区、气保焊操作实训区、气割下料成形区、气瓶间、焊接材料及工具室、办公室等八部分组成。拥有从下料、装配、焊接全过程的各种设备。下料设备有手工气割,半自动切割机,等离子切割机,液压剪板机,冲床等;焊接设备有:交流焊机、逆变焊机、等离子焊机、氩弧焊机、CO2焊机、电阻焊、埋弧焊接中心(拥有操作机、变位机、升降台)、气电垂直自动焊机等;基本涵盖了从低端到高端的设备设施,有20 个焊工培训工位。设备仪器总值近500 万元,其实训环境和条件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例如,《船舶气体保护焊工艺设计与实作》课程的教学,围绕船舶气体保护焊操作员、船舶焊接工艺员等课程培养目标,在模拟造船企业生产实际的船舶焊接技术实训室中,以若干个与船舶焊接工作任务相匹配的教学项目为载体(即船舶构件不同接头形式的焊接及典型船体结构焊接),引领学生通过项目的训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将理论知识融入技能训练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取得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成果(产品或作品可展示),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船舶气体保护焊方法的实作技能及编制典型船舶结构或构件的焊接接头焊接工艺的方法,同时达到气体保护焊的中级证或CCSⅡ级焊工资格证的要求,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实训室一体化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实训室安全管理规范可操作性的探索与实践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实训室设计与实现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建筑类专业识图实训室建设及实训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