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2010-09-07
资料图
生态城镇规划与建设
“低碳”向“零碳”过渡
生态型中、小城镇
英国卡迪夫大学规划研究国际中心主任,天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于立在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期间,就为了解决“全球暖化”和“控制排放”的问题,向与会者介绍了国际先进的生态城镇项目,并提出中国生态城市发展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在生态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中需要创新规划体系,解决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于立表示,生态城镇规划与建设是全球性的创举和现象。其原因有多方面,如解决“全球暖化”的问题,人们希望通过创建生态城镇,减少碳排放,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地生态城镇的发展和建设还带有各国和各城市在生态城镇的技术、理念和发展模式等领域的竞争,希望获得创新的领导地位,从而引领下一代可持续城镇(生态城镇)的建设;另有其他更深层次的意义,即,在解决“全球暖化”的问题,实现领导新的、可持续的城镇规划和建设的同时,还需要解决本国和本地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际生态城镇
于立以英国、法国、阿联酋等国城市为例,阐述了世界生态城镇建设的一些共同点和区别。
英国的生态城镇:住宅问题。英国生态城镇具有独特的特征,与其他地区有空间的分割和区别性。整体的发展应实现碳零的排放,成为一个地区利用环境技术的样板。城镇内具有良好的设施。全城镇所有住宅中的30%-50%是可支付性住房(低、廉价住房),并设立一个实施机构。英国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标准包括:采用创新的、覆盖全城镇范围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全面实施可再生能源利用;通过高水平的城市设计至少减少50%的非小汽车的出行;提高步行,汽车和实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实现10分钟以内的步行距离能有抵达(a)发城间距较密的公共交通车站;(b)邻里社区服务设施;在住宅建设和建筑材料上体现和显示高标准的节能性。另外提供不低于全部住宅数量30%的低价、可支付住宅;制定一个可持续的社区为建设的目标。提供各种能够保障人民富裕,健康和愉快生活的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其中包括40%的绿色空间。这其中至少有50%是公共的,高质量的绿色/开放空间网络。在规划和建设中,将绿色空间与更为广阔的乡村衔接在一起;实施节水措施,明确水循环战略,实施“可持续的排水系统”(SUDS);强化防洪风险管理;提高市政垃圾的处理和回收水平;在处理本地区的垃圾废弃物时考虑如何将其作为燃料,获取生态城镇的热能和电能资源等。
法国生态城镇: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法国生态城镇自我决策是否参与生态城市项目。其生态城市的发展建议书内容是,就业和相关服务一体化发展目标;综合的公共交通发展;结合能源、水及废弃物的处理等具体的、综合的措施,实现零碳的排放为宗旨。法国的生态城市开发建设的模式为,解决现有城市和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法国的生态城市项目目标是为了寻找一条“后石油”时代世界各国都将面临的问题的途径。
阿联酋马斯达尔生态城:实现产业转型,引领新能源研究。其一个重要目标是,将阿布达比邦发展成为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具有世界研究和开发水平的枢纽。马斯达尔计划成为技术的使用者向技术的创造者的转型;创建第一个以碳氢化合物生产型为经济发展模式的城市;利用再生能源供电。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上,以步行的规模为原则。公共广场通过狭窄的、有树荫的小道与住宅,餐馆,戏院和商店连接起来。城市内的建筑将采用传统的麦地那的建筑风格,将有阿拉伯式的露天市场,风塔等能够体现民族特色的象征。马斯达尔还将建成为一座步行的和公交的城市,步行出行距离在200米以内能后抵达基本的设施;建设一个全自动的,电力作为动力的个人捷运体系,取代私人小汽车。马斯达尔市与周边地区,包括阿布达比市中心和机场的交通将通过轻轨连接。
国际生态城镇带来的启示
于立指出,国际生态城镇的共识有,针对“全球暖化”问题,控制和减少碳的排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态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需要通过规划引导的方式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城镇体系中物质形态的确立和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协调,或模仿自然运作规律,减少废弃物的生成等。
于立认为,针对中国的国情,首先需解决城乡规划体系和相关理论的变革与创新。包括城乡规划政策的制定需要采取一种更为开放的模式,引入更多的沟通。实施空间规划方式,关注影响地方发展的一切政策具体和制度的建设。将社会,环境没文化和经济发展政策具体地在共建上得到表述和体现。强调对“人”的关注和对管治方式的建立,规划不应仅仅是对物质形态的表述。强化不同曾记得人类住区的功能分析,建立不同层级住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网络的有效联系,以此形成和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政策和资源上为小城镇的发展倾斜,尽可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本地区的产业人口转型或转移的机会和可能性。在规划的微观层面,通过详细的城市设计和管理,整体减少对能源消耗的需求等。其次是根据城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生态城镇的发展目标。包括与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节能减排,减低石化能源的消耗,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和控制需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解决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消耗的问题。解决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城乡发展和收入的差距问题,通过生态城市的启动和发展,有效地促进我国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等。
重点发展生态型的中、小城镇
于立表示,生态城镇建设中应重点发展中、小城镇,逐步实现从“低碳”的排放过渡到“零碳”的排放目标。但是目前小城镇体系中,在城乡经济发展中所应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功能缺失。因此,提高和提升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规模和档次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的当务之急。同时控制大城市的排放,通过鼓励产业的创新和改造,例如推行“产业共生”措施等。同时促进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
于立说,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发展模式和生态城镇道路。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碳的排放的减少,实现“全球暖化”的减缓。社会是融合的,平等的社会,创建和加强社会资本的建设。环境是多样化,生态人文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经济是生态经济的发展,即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存的模式,一个通过生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再本地化,实现生态现代化和生态城镇化的途径。
(本文内容由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组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