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继生“坚持为矿山重型装备行业服务”

2010-09-07李会平贾志远

创新科技 2010年11期
关键词:重工中信矿山

文/本刊记者 李会平 贾志远

摄影记者 雷正道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专题采访

王继生“坚持为矿山重型装备行业服务”

文/本刊记者 李会平 贾志远

摄影记者 雷正道

2010年1月,经科技部批准,矿山重型装备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设,这是我国矿山装备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河南省实验室建设的新突破。

矿山重型装备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继生接受采访时的一些话很能折射这个实验室的思想与性格。

11月9日,洛阳,正值2010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在洛举行的第二天,记者对王继生的采访约在了这个秋日的午后。

感受着秋天特有的丰收韵味,踏着暖暖的阳光走进中信重工时,王继生正等在会议室的门外。他拿着一个笔记本,热情地把记者让到会议室。作为一名教授级高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学者,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一贯的谦和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听说记者刚刚参加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的主旨报告会,王继生兴奋地说你真应该昨天过来,理事会就在我们这儿开的,昨天,来了很多专家和领导,其中就包括路甬祥副委员长。“他们看完我们中信重工,一个劲地感叹,光知道河南有做得好的重工业企业,不知道做得这么好。”王继生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自豪:“很多参会院士专家就住在我们青年职工公寓中的VIP房间。”据悉,中信重工为了满足职工需要,为员工创造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新建立了青年职工公寓,标准相当于三星级宾馆。公寓最上面两层,是VIP房间,用于内部招待重要客人;下面几层住着员工;出了公寓,有一个篮球场,工作之余,常常可以看见青年职工们在篮球场上飞跃的身影。中信重工从老总到职工,从车间到公寓,从外表到内在,每个人、每一处都散发着勃勃的朝气与活力。这是一个昂扬向上的企业,王继生由衷地自豪,中信人由衷地自豪。

“缺乏创新平台是制约矿山装备产业发展的瓶颈”

然而,作为我国重型装备制造行业的行家,王继生也不敢盲目乐观,他也有很多的忧虑。缺乏创新平台是制约矿山装备产业发展的瓶颈。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消耗与日俱增,我国已成为矿产资源的消费大国,我国有93%的一次能源和80%以上的原材料来自矿产资源。而我国矿产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目前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金属矿产如铁矿石、铜、铝等重要矿产均有大量缺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已高达20%,其中铁矿石更是高达50%,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矿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基础工业的实力和科技水平。而矿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通过矿山装备来实现的。矿产资源开发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和高可靠性是矿业发展的大方向。矿山装备的先进性与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也决定了矿山资源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水平,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国矿业劳动密集型的小型矿山居多,技术水平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同时,我国大量的贫杂矿和难处理矿,因技术和装备落后难以综合利用,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并日益枯竭。例如我国可选铁矿石大多数属于贫铁矿,平均品位为32.67%,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1%,70%的铜矿,70%-80%的铝矿,90%的磷矿以及93%的锰矿等均属于贫矿,大量利用贫矿是中国矿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国家鼓励发展大型高效矿山建设,由于我国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开发综合利用水平低,结果导致大量大型矿山装备依赖进口,整体资源利用率在30%-35%,选矿回收率低达20%,吨能耗高达30%,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能源紧缺的局面,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矿山装备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世界上知名的矿山装备生产企业如美国美卓矿机(MESTO)、美国富乐公司(FULLER)、丹麦史密斯公司(FL-SMIDTH)、瑞典的ABB公司、德国的DEMAG、SIEMENS公司、法国的高德富林(GAUDFRIN)公司等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持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矿山机械新产品,市场竞争力强且利润丰厚。

随着重机行业新一轮技术改造的完成,国际制造中心正向中国转移,一些矿山重型装备主要由国内制造,但涉及到核心技术的关键部件国内尚未生产,国内大量的机械加工企业正逐步变为国际公司的廉价打工者,大量高端的矿山技术装备仍被国际公司垄断。

试验和研发能力的不足,导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数量少,水平低,已经成为严重制约矿山重型装备产业发展的瓶颈。

王继生说中信重工的发展依赖的是技术创新和人才,是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

靠技术站在行业云层之上

矿山重型装备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诞生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肩负的责任不言而喻。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信重工在2004年前曾是一个行业内非常困难的企业,在1990年到2002年这12年里,中信重工有效的技改投入仅仅是一台6.3米立车。中信重工何以在之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站在了国内的顶端,世界的潮头?

王继生说中信重工的发展依赖的是技术创新和人才,是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

“紧盯着最高的几座山峰,就会永远位居全球市场竞争的第一方阵。云层之下,山头林立,极易被激烈的竞争所淹没。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持云层之上的优势并不断地进取和创新。”

这是中信重工中广为流传的云层理论,中信重工的目标就是世界潮头。

中信重工围绕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现代化企业的方向和目标,运用“云层理论”的基本方法,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定位为“四个高端”,即以高端技术支撑高端产品,以高端产品赢取高端客户,以高端客户占领高端市场。

2004年以来,中信重工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大规模实施技术改造和实施“新重机工程”,让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 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等一批设备落户公司,获得了全球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配置,形成整套现代化、高水平的工艺加工制造体系、成套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教授曾如此评价,这样一个制造体系和生产制造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

2005年时,中信重工国外公司订货产品产值就已达到2.46亿元,但当时大部分出口产品还是OEM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贴牌式生产,国外下产品订单,当时的中信重机制造出来后再贴上国际知名公司产品的牌子出口。

为了在全球范围、更广阔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中信重工瞄上了业内的国际巨头。其先后与世界三大矿业装备工程公司——美国美卓矿机、美国福勒、芬兰奥托昆普,世界三大水泥装备工程公司——丹麦史密斯、德国洪堡、日本宇部建立和加深了合作关系,并与世界五大水泥生产商——法国拉法基、瑞士豪西姆、墨西哥康麦克斯、德国海德堡、意大利水泥集团结成合作伙伴。

在与世界顶尖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中信重工迅速成长。他们形象地比喻中信重工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创新。

美国GE也是中信重工的战略合作伙伴。中信重工国际市场的开拓给西门子、GE、ABB等全球知名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据悉,仅在澳大利亚SINO铁矿项目上,中信重工就把价值6000万欧元的订单分包给了西门子。

在中信重工有一个说法,中信重工有很多创新都是根据高端客户的要求做出来的。国外客户的产品质量要求更严格,技术要求更先进,做好了外国客户要求的产品,就已经站在了“云层上面”。有专业人士评价称:“对现在的中信重工来说,即使他不动,国外企业也会推着他前进。”

确实,在近来短短的几年里,中信重工高歌猛进,不断发出震撼世界的强音。

2006年,中信重工总包了中国首条2×7500千瓦纯低温余热发电工程并网发电工程,在水泥工业环保节能上打破了国外的垄断,研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2007年11月,中信重工开发研制的国内首台大型矿渣立磨设备投入生产运行;2008年7月,中信重工自主研制的国内最大的Ф8.8×4.8米半自磨机和Ф6.2×9.5米溢流型球磨机在生产现场通过试车验收;2009年7月,由中信重工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最大、最先进的Φ7.9×13.6米溢流型球磨机,以其铿锵有力的精密旋转,吸引了中国和世界的目光。

王继生说中信重工之所以走得如此之快,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各种人才。

2006年5月25日,清华博士后沈丙振加盟中信重工,那天,中信重工所有公司级领导都来了。他一签订劳动合同,就被任命为中信重工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和重型铸锻厂常务副厂长。

初到中信重工,沈丙振就意识到中信重工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只有制造技术而没有信息技术,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一切靠经验,时间慢而且质量不稳定。

在沈丙振的建议下,中信重工的数值模拟分析技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现在,中信重工成立了行业内企业中的第一个CAE研究所,已经发展成拥有一名博士后、一名博士、11名硕士的研究团队,从事着中信重工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焊接和机械等几乎所有制造环节的数值模拟分析任务。

2009年,这套平台很多成果进入了收获期。2008年6月,CAE数据模拟实验中心提前1年半完成90吨-600吨钢锭模的设计图谱,中信重工在该领域第一次站在世界高端。2008年11月30日,CAE数据模拟实验中心共完成51份标准CAE分析报告。这些分析报告不但保障了中信重工与德国潘克联合制造的世界最大18500吨油压机各个部件的成功浇铸,更直接推动了兴澄特钢国内最大4300轧机、三峡升船机试验件、920矫直机、世界最大澳大利亚¢7.9×13.6米球磨机等一系列重大产品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

此外,中信重工还聘请了澳洲皇家工程院院士胡·迈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等多位国内外业界权威作为公司的技术顾问。现在,中信重工生产一线每天都有10多名外国专家和员工进行直接交流,将国外大量先进的理念和各种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直接传授给他们。目前,中信重工已经形成技术人员3 015人,研发团队1 095人,其中博士16人、政府专家40人、外籍专家18人的创新队伍。

企业的生命在于创新,你们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这就是科学发展。胡锦涛主席视察时说。

“致力于为矿山重型装备行业服务”

王继生是实验室主任,1982年毕业于燕山大学(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他从事技术工作二十多年,历任破磨装备研究所所长,洛阳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

他主持完成大型辊压机、大型破碎站等国家重大装备创新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5项,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专利5项,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大型粉磨技术装备的新发展》等专业文章多篇,对辊压机从原理和结构进行了重大创新,达国际先进水平,创产值8亿多元,利税2亿元,因节能增产创社会效益80多亿元,2007年大型辊压机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在他的领导下,中信重工的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升,成为全行业的标兵,被称为“中国工业的脊梁,重大装备的摇篮”。

中信重工实施技术先导战略,依托技术中心和实验室的创新实力,连续几年科技投入均超过5%,2009年科技投入6.55亿元,达到6.23%。

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公司视察,给予很高评价。胡锦涛主席高兴地说,中信重工由生产型企业转变为研发型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企业的成功实践,企业的生命在于创新,你们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这就是科学发展。吴邦国委员长称赞道:“中信重机不像是个50年的老企业,给人的感觉是个充满生机的现代化企业。”温家宝总理说:“你们做得好,发展得好!”

中信重工技术中心是国家首批认定的4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之一,下属研究院(洛阳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研究院)是原机械工业部洛阳矿山机械研究所改制进入企业后组建而成,长期从事矿山装备、重型机械行业基础及共性技术的研究与新产品开发,是国内最大的矿山机械综合性技术研究机构,具有甲级机械工程设计资格和工程总承包资质。

“国家矿山机械检验检测中心”、“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矿山机械分会”、“国家矿山机械标准化委员会”均依托技术中心,历年来主持制订了国家和行业标准117余项,出版发行国家中文核心期刊《矿山机械》,在国内外矿山装备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依托技术中心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利用现代实验理论及方法,通过先进的检测分析手段,加强对矿山重大装备的基础研究,在公司和行业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我们依托技术中心和实验室,在矿山装备研发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这是我们在行业内特别受到肯定和认可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今,矿山重型装备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信重工建设,是我们的荣耀更是我们的责任。”王继生说:“在过去的岁月中,中信重工一直在努力,为行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今后的时间中,我们将更加努力,我们要让中国的矿山重型装备产品站在世界的前列。”王继生的眼中写满坚定,好像在解读着矿山重型装备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任,也好像是他在对自己宣誓。

猜你喜欢

重工中信矿山
台朔重工(宁波)有限公司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繁忙的矿山
绘就美好矿山五彩画卷
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国机重工非公路自卸车GKP8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