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真相
2010-09-06刘畅
刘 畅
一直以来,相对于“私人理财”的热闹,“企业理财”市场则略显沉闷。有业内人士介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由于很多企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使得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闲置资金趴在账户上“睡觉”;而另一方面,目前公司理财的产品多是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投资回报与定期存款相差不大,波澜不惊的业绩回报让企业没有太强投资冲动。
据专家介绍,企业理财就是要最大效能地利用闲置资金,提升资金的总体收益率。对于闲置资金,越来越多的企业已不再满足于一“存”了事,而是希望通过合理的投资获取比同期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而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提高投资收益?如何选择合适的公司理财产品?如何实现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三者的和谐统一?
阳光私募
“私募”顾名思义其实就是私下里募集资金。说起来,私募的年纪可能比中国的股市还年长,算得上是资本市场的老江湖了。从1988年杨百万和亲戚朋友凑钱去买卖国库券,到后来电影《股疯》里潘虹饰演的“女大户”组织里弄的居民成立“炒股委员会”,最初的私募就是将亲戚朋友的钱凑到一起,交给专人去操作,获利后按照事先讲好的比例分成。
私募的这种原生态的模式发展了很多年,伴随着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和纠纷。
2004年,赵丹阳—这位出身君安证券的投资剑客找到了当年的深国投(现更名为华润信托),借助深圳改革特区的优势,仿效国外信托型对冲基金的模式,推出了第一只完全由私募机构全权操作(信托仅提供业务平台和风险控制)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即后来俗称的“阳光私募”。因此,赵丹阳被称为阳光私募教父。
阳光私募自2004年赵丹阳首发后一直不温不火,而真正在国内大发展的分水岭是自公募基金经理“私奔”开始,尤其以肖华和江晖这两名价值投资旗手的出走为标志,阳光私募结束了草莽英雄时代,开始了“公转私”的新时代。他们带来了公募基金规范的运作理念和良好的投资业绩,为阳光私募的爆发式增长奠定了基础。前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石波在转投私募时说:“我们都是投资的战士,我们都是成千上百亿的资产锻炼出来的基金经理。随着公募基金经理进入私募后,会翻开私募基金新的一页。”
由于明星基金经理拥有众多基民“粉丝”,使得在创建私募后可以迅速上规模,因此有条件一开始就将公司做规范。以星石投资为代表的一批“公转私”的阳光私募公司坚持:没有外部股东,做独立资产管理;专注阳光私募,不接受地下私募;注重风险控制,追求绝对回报产品。
这些身家清白、业绩突出、管理规范的阳光私募公司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也开始纳入银行的“法眼”。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争先恐后开始行动,与阳光私募联手,推出银行理财产品。
2008年2月,招商银行北京分行推出星石8期,这是国内第一家商业银行正式同信托公司签订代销合同,包销阳光私募。
2009年9月,光大银行推出“私募基金宝”人民币理财产品,把星石、从容、尚雅等五家阳光私募打包推荐给自己高端客户。
2009年11月,邮储银行推出“金种子”人民币理财产品,把星石、朱雀、等五家阳光私募打包推荐给自己的客户。
2010年4月,中国银行推出“精英汇”,把星石、武当、重阳等八家阳光私募打包推荐给自己的客户。
……
追求绝对回报
阳光私募让众多银行青睐有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阳光私募所倡导的 “追求绝对回报”的投资目标。阳光私募基金一般规模较小,几个亿规模的私募基金的固定管理费只有几百万元,而且要与信托公司分成。这样一来,阳光私募管理人更像是底薪很低的“业务员”,只有帮“老板”(投资者)赚到钱,自己才会有提成。由于提成比例限制(一般为赢利的20%),所以只有帮“老板”赚到足够多的钱,自己才能“致富”。所以,控制风险永远是阳光私募基金的第一定律,“追求绝对回报”成为阳光私募基金的第一生命线。
另外,在“公转私”的明星基金经理中,除了个别基金经理外,一般都像星石的江晖、从容的吕俊一样,本人就是阳光私募公司的控制人,因此他们将自己的私募都看作自家的事,并愿意相伴终身。
正因为阳光私募追求绝对回报的特点,使得阳光私募在最近几年里取得骄人的成绩,让投资者趋之若鹜。举个例子,以星石1期为例,自2007年7月成立到2010年7月的三年间,在沪深300指数下跌37.84%的情况下,星石1期累计收益率为52.40%,折合复合年化收益率为15.21%;期间沪深300指数最大下跌幅度曾经达到72.28%,星石1期的最大跌幅只有4.51%。正是这些骄人成绩,昭示着阳光私募的时代到来。
也有投资者误以为阳光私募“追求绝对回报”就是保本基金。“绝对回报产品不等于保本基金,更有别于债券基金。”星石投资的常务副总经理杨玲对记者说,“绝对回报产品以获取绝对正回报为投资目标,追求稳定增值的产品,有别于传统的以超越业绩标准为衡量绩效的公募基金,也完全不同于保本基金。无论是资产配置,还是业绩基准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绝对回报产品与保本基金都是苹果和梨子的差别。”
“与保本基金不同,追求绝对回报的阳光私募不保本也不承诺收益,因此,绝对回报产品风险略高于保本基金。不过像星石这样追求绝对回报的阳光私募产品的流动性和收益可能性要高于保本基金”杨玲说。
据统计,星石系列信托产品与保本基金的业绩比较中,收益情况较好。
寻找正规军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7月底,国内在信托公司平台发行的阳光私募产品已经有600多只,私募管理公司超过200家,可以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普通投资者自然是眼花缭乱,就连业内专家也感到困惑。
在2010年中国证券报举办的“首届中国阳光私募金牛奖”评选活动中,评选委员会遇到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很难找到有效的私募基金分类方法。
从目前的情况看,与公募基金契约的详备相比,私募产品在风格理念、业绩比较基准方面的表述常常语焉不详。“这是很自然的事,私募的特点就是灵活操作,突出自我的投资风格,但是这也会造成评价困难,良莠不齐对行业也会不利。”金牛奖评选委员会专家说。
但也有私募公司在主动地寻找自我约束。2010年4月19日的《中国证券报》用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星石投资江晖的署名文章—《践行绝对回报之路》,他在这篇文章中明确了提出了追求绝对回报的量化标准,即“五年期及五年期以上的长期复合年化收益率达到15%-20%之上;任意连续六个月及六个月以上的下行风险控制在5%-10%之内”,为追求绝对回报产品正本清源。
在之后首届中国阳光私募金牛奖评选中,星石投资经过评选委员会严格的考核,最终荣获首届中国“金牛阳光私募管理公司”大奖。金牛奖在业界有基金“奥斯卡奖”的美誉,“金牛阳光私募管理公司”奖体现了官方主流媒体对规范运作的阳光私募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