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西兰地震“零死亡”的奇迹背后

2010-09-06

河南科技 2010年21期
关键词:新西兰人防震汶川

新西兰地震“零死亡”的奇迹背后

2010年9月4日,新西兰基督城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房屋和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但让人惊讶的是,在这次地震中仅有2人受伤,尚无1人死亡。新西兰总理将此次“零死亡”大地震称为“奇迹”。

面对新西兰强震的“幸运”,近年来经历了太多类似灾难的国人,不能不去与我们的遭遇作对比:汶川地震,69142人遇难,17551人失踪;玉树地震,2220人遇难,70人失踪……

但是,深入分析此次新西兰地震背后的种种社会现实,又不难发现,其之所以能够“零死亡”,并不全都是“偶然”、“侥幸”等奇迹因素的结果,而是有着必然性的。

健全地震预防体系

新西兰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质活动频繁,地震活动活跃,因此,新西兰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防震抗震工作,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震抗震措施,非常值得借鉴。

有人说,我们国情不同,新西兰地广人稀,震中地区人口密度小,且房屋多为木框架轻型结构……这些是不错,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回避的借口。我们必须正视我国在防灾减灾上与新西兰的差距,不管从房屋建筑结构、施工质量保障、政府质量监管,还是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等方面,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灾大难面前我们不能仅仅去赞颂我们的解放军如何不畏牺牲、勇于奉献,去赞颂我们的国家如何安置、救助灾民,如何进行灾后重建。我们更应该对灾难进行反思、总结,积极地应对未知的灾难。

我们还应对国民大力普及对地震、泥石流一类灾难的常识,使得普通民众在面对灾难时懂得如何去应对,知道该如何去避险、自救,而不能仅仅是茫然地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由于地震多发,新西兰在抗震减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从防灾避险到灾难来临时的应对,相关知识早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在新西兰,此次大地震后,人们表现出的不是恐惧和担忧,而是相互邀请到地震现场拍照留念,孩子们则在路面的裂缝边上玩耍。这种面对灾难的潇洒心态,值得我们学习,而这种潇洒背后的付出,更值得我们反思!

严格执行建筑标准

整个20世纪,新西兰人经历了多次惨痛的大地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30年代,新西兰北岛的霍克斯湾曾经经历了一次里氏7.9级的大地震,将整个纳皮尔城夷为平地。1987年新西兰南岛再次发生大地震,当时新西兰国内已经开始推行使用木框架大玻璃轻型建筑结构,在这次地震中,新西兰人看到了这种结构的巨大优越性,在政府的推动下开始全国推广,现在已经成为新西兰国内主要的建筑结构。此外,新西兰科研人员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使用特制的橡胶垫作为基础隔震材料,在发生地震时,这种隔震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再看看我们的建筑,汶川地震中有多少建筑不堪一击!而重建的汶川依然在沿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甚至砖木结构,这怎能不让人担心汶川灾难重演呢?

除了推行木框架大玻璃轻型建筑结构,新西兰政府还在房屋建筑方面加强立法,严把质量关。新西兰在《建筑法》和其他建筑规范中对投资者、设计师以及设计图都做了具体规定,建筑师和设计师都有权监督施工。对于建筑工程的审查,《建筑法》规定投资者委托设计师进行图纸设计后,要送交有关专业部门审核,建筑物出现问题要追究建筑商、设计师及政府审查人员等的责任,以促使相关人员提高责任心,确保建筑质量安全。在我国,我们并不缺少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也有详尽的房屋建筑标准可循,但是,我们缺乏严格执行的意识和责任心,在房屋质量监管上也存在严重缺失。建筑方偷工减料,监管方疏于责任,某些政府主管部门也玩忽职守,甚至出于利益考虑,各方相互串通,视人民生命如儿戏。面对新西兰人的认真、严格,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反思我们的行为。

正因为新西兰把工夫放在了平时,一旦灾难来临,整个防震减灾体系便能立即发挥作用,而不至于任由大自然肆虐,正因为防震措施到位,强震后出现“零死亡”才不是“奇迹”!

吃一堑长一智,老外们已经把我们老祖宗的话烂熟于心,运用的颇有章法、淋漓尽致,而我们自己却忘记了该如何“吃一堑长一智”。接连的大灾难应该教会我们如何未雨绸缪了!人性的尊严不容忽视,生命高于一切!

猜你喜欢

新西兰人防震汶川
防震演练
云上远眺新汶川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抠门儿』的新西兰人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新西兰人如此善待小偷
国旗说换就换,就是这么任性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