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幸福江阴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2010-09-06许惠英
■ 本刊记者 许惠英
开拓幸福江阴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 本刊记者 许惠英
在江苏全省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全面达标后,江阴市先后获得了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首批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市等多项荣誉。1999年11月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2008年10月又被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自1999年以来,江阴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资源有限、资源有价的使用观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观念,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和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实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生态修复与循环经济并重、资源有偿使用和全面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实验区建设,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环境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江阴市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的道路上飞速前进!
成效:科技加速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江阴共扶持社会示范项目120项,在资源、环境、人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先后获得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3项,科技经费资助100万元;省科技支撑项目10项,科技经费资助204万元。江阴高新技术产业连年创出新高。2006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22.8%提高到2009年33%,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0.58%提高到2009年的2.2%。通过实验区建设,江阴基本实现了“小康型社区、生态型城市、现代型文化、科技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格局。
城乡经济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概念是“公平”,要使江阴达到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水平,必须关注农村发展。江阴市采取工业反哺农业的措施:以工促农、以工补农、以工建农。把资金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促进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交融、共同繁荣。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700亿元,较去年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300元,分别增长12%和11%;全市惠民支出12.5亿元,占全市可用财力的15%。特别是通过“农业向规模经营和农业园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的措施,缓解了居住环境的压力,同时又通过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增强了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力度。
例如,在江阴市新桥镇,阳光集团、海澜集团等大型企业近年投资农业已高达8亿多元,农田年均亩产达6500元以上。全镇1.3万亩农田已有1.1万亩实现了规模经营,集中度达85%。如今,走入这个乡村,城市的气息就会扑面而来,它颠覆了人们对于农村的固有观念。宽畅整洁的街道,不同样式的西式小楼,村民们平和而幸福的笑容,都难以让人想到,这里的昔日曾是炊烟缭绕的乡村小镇。
节能减排工作得到有力落实。目前,江阴市已经严格控制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强化节能减排的管理工作,完善排污权许可证管理制度,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通过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的实施,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些措施重点落实在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要求企业加快推进节能改造工程,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废水“零排放”技术。按照“上大压小”的原则,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以及产品等。全面开展“五小”(小钢铁、小电镀、小水泥、小印染、小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和“三高两低”(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低产出、低效益)企业的治理整顿,促使企业加大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步伐。
科技带动治污和资源循环利用。
江阴“纺织印染污水处理回用技术装备的开发与示范工程”由虎跑环保科技公司(隶属江苏倪家巷集团公司,是生产精纺呢绒、纺织印染、涤纶短纤维、可发性聚苯乙烯等综合性的大型企业集团)主持。他们与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合作,研制开发了应用膜处理技术的中水回用设备。该设备对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经膜处理后完全达到印染生产用水标准,被评为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1月28日,江阴“铅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了省厅验收。该项目在探讨控制铅向植物不同部位迁移积累以及提出螯合剂和适用铅富集物种的优选及配套实用技术方面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达到了该领域国内先进水平。该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对改善江阴区域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规划:继续突出科技支撑作用
自2006年6月,在江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确立了“五民五好”的幸福愿景后,江阴人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有思想。中共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说:“城市的硬实力靠科技、软实力靠文化。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也就谈不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科技创新是‘幸福江阴建设’的支撑。”于是,在2008年7月,江阴市推出《江阴市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2008-2012)》,提出“通过2008-2012年的建设,要成为综合经济实力领先、社会事业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先进、城市功能优化、城乡统筹发展、人居环境优美、社会秩序稳定、居民素质良好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具体的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目标是:
经济增长目标:到2012年三大产业比重调整到1.3∶59.7∶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从而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城镇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不超过35%和37%。
资源环境目标:到2012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要达到90分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10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标准煤)下降到1吨,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耗量下降到150吨/万元。
社会发展目标:到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左右,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确保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率低于0.2;市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超过9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城区、社区、乡镇、行政村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全民健身(市、镇、村、社区)组织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达到99.8%;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根据规划,江阴正重点加强以下五方面的建设:
1. 以构建开放型、集中组团式城镇空间格局为目标,整合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布局形态,协调产业分工,明确一、二、三产业的空间布局。
2. 以完善城乡公路网络、引导技术、经济、社会服务等要素向农村转移为重点,注重新建与改建相结合,强化公路主骨架建设,提高干线公路通道能力。
3. 高水平管理(体制、机制、人才)要素向农村转移,加强新市镇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理念,积极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建设、城乡环境一体化基础设施和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保障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平安建设。
4. 加强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管理制度。到2010年基本解决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3.8万人,适龄劳动力就业率达92%。巩固城乡医疗保障事业发展,完善多层次的保障格局。2010年农民参保率达100%。2012年失业保险率达98%以上。
5. 加强城乡信息化建设与共享一体化。到201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移动通讯、3 G网络、无线网络、数字电视和视频监控城乡一体化覆盖。建设乡、村信息服务,使服务网站成为农民上网的电子阅览室和农业信息的集散地。实现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一体化。分享城乡公共 卫生信息建设。
2010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江阴市稳步发展的关键一年。面对开创幸福江阴可持续发展新局面的宏伟蓝图,江阴人仍将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提升、城乡生态发展。当前,江阴正加紧实施新兴产业“445计划”,即用4年时间,重点打造包括低碳、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石化)和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的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意、地区总部经济等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把新兴产业所占比重每年提高5.25个百分点。江阴人仍将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优化和环境优化,以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提升,加快江阴市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建设的步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之呈现城乡发展互动、资源互享、设施互通,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喜人局面。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江阴人必将会迎来一个 “以民生为本,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人人都有好身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幸福江阴!
book=52,ebook=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