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之路
——访江阴市科技局局长冯爱东
2010-09-06
■ 本刊记者 施 勇
坚持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之路
——访江阴市科技局局长冯爱东
■ 本刊记者 施 勇
江阴是无锡市实施“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一翼,素以“江阴板块”、“江阴现象”闻名全国。2009年,江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实现“七连冠”,同时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学研合作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日前,本刊记者就全市科技创新情况对江阴市科技局局长冯爱东进行了专访。
记者:2009年,江阴市科技局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冯爱东:2009年,江阴市科技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创业五大推进计划”,即全市产学研合作推进计划、新兴高科技产业推进计划、上级科技项目争抢推进计划、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推进计划,努力使科技创新成为新一轮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的强劲发动机。全市科技工作新获五项“国字头”牌子:国家火炬计划江阴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江阴软件产业基地、全国四个国家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单位之一、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2007-2008年度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市科技局新获五项省级以上荣誉: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09年度江苏省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全省科技投入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院省合作先进单位,为全面提升江阴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创出了新的业绩。
全年组织企业实施无锡市以上各类科技计划281项,争取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科技扶持资金超2.5亿元。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89家,累计达119家,新引进落户无锡“530”项目44项,全市全年申请专利3742件,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98件,再创历史新高。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力度加大,已累计建成“三创”载体191万平方米,高新技术创业园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全市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无锡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家。
科技产业融资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建立5亿元的江阴光大创投基金和一期1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基金。落实无锡“千人计划”动员大会、物联网产业暨RFID技术应用现场会、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行动大会等十九届科技节系列活动圆满成功,得到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进一步深化,与浙江大学确立市校全面合作关系,与上海杨浦区建立多层次宽领域战略合作关系,新建6个校地合作政产学研联合实体,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06项,获批省级、无锡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0家,江阴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获得无锡市综合性最高奖励——腾飞奖。
记者:“幸福江阴”是江阴实现全面小康的指标后,在全国县域经济中率先提出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在幸福江阴建设的征程中,是如何发挥引领与支撑作用的?
冯爱东:面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全市上下紧紧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快经济转型提升,推动江阴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幸福江阴建设之路。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进程,以技术改造提升打造产业新优势。近年来,江阴市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始终坚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江阴沿江国家新材料产业带、国家火炬计划江阴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走在了全国前列。推进企业专利、标准、品牌建设,以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企业动力源。大力实施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战略,以专利、标准、品牌建设和质量管理为核心,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技术人才,组建研发平台,不断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以新兴产业规模化打造经济新亮点。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以江阴开发区和临港新城为主阵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市科技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先不断搭建新的创新创业平台。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错位发展”的原则,江阴市一方面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和条件,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引进研发机构、构建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围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引进海内外创业团队和领军型人才,推动科研项目与产业资本合作载体建设,使之成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目前全市已建成了江阴高新技术创业园、江阴扬子江国际生物医药孵化园、江阴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园等多个平台。其次加快启动科技企业加速器。江阴科技企业加速器由科技企业综合加速器、生物医药特色加速器和风能产业特色加速器三大板块组成,目前一期已全面启动,可容纳170-200家高成长性企业,形成集聚优秀人才、孵化优质企业和培育优秀产业的又一高地。
三是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幸福江阴。江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幸福江阴建设来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科技引导、综合集成、开拓进取”的工作思路,重点以解决重大社会发展问题为出发点和突破口,在农村住院医疗保险、社区家庭医疗保健、小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开发了一批重点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实施了一批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使江阴社会发展科技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推广作用。2008年9月,江阴市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全国仅有13个。
记者:在开放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江阴有哪些作法和成功经验?
冯爱东:江阴是苏南乡镇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传统产业的比重占到70%以上。凭借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江阴市多年跻身中国县域经济“第一方阵”。但是,江阴此前的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是靠拼资源、拼土地、拼环境获得的。而今,在这些因素越来越成为“硬约束”的情况下,原先的老路必定越走越窄。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江阴下阶段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江阴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传统产业植入科技“新基因”。通过现代科技的改造,江阴传统产业已经脱去“传统”面纱,产业含金量大幅提升。纺织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江阴市的支柱产业,通过实施“传统产业高新化、规模企业品牌化、集团企业总部化”的战略调整,全面提升了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就不怕”——这是江阴企业界已经形成的共识,并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和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科技在江阴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江阴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2009年,江阴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
二是让品牌、标准、专利成为转型发展风向标。苦练内功、深挖潜力,走品牌、标准、专利之路,对企业而言是赢得市场必须要过的一道“坎”。可喜的是,江阴传统行业已有一批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专业营销网络,企业由以生产环节为主的“橄榄型”发展模式向侧重于研发和销售两端的“哑铃型”模式转变,品牌、标准、专利已经成为发展新风向标。
三是确立产业选择新取向。近年来,江阴市传统产业主动出击,不断延伸发展,产业选择出现了新取向。依靠在传统产业的经年积累,切入另一个起点更高的产业,已经成为江阴制造企业较为普遍的选择。与此同时,更多传统企业并未离开自己熟悉的传统产业,他们选择了细分行业,挺进同一产业链中附加值更高的环节,获取了可观的利润。中船澄西主动进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领域,重点发展新造海工产品,并结合公司具有成功改装过多种类型船舶尤其是自卸船的经验和优势,尝试开发巴拿马型自卸船等新船型作为后备船型。
记者:在后危机时代,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共识,江阴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冯爱东:2010年是江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兴产业培育年”, 全市正大力实施新兴产业“445计划”:即用4年时间,到2013年重点打造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5个“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是:千亿级低碳产业集群、千亿级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千亿级新材料(石化)产业集群、千亿级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全市形成4千亿现代物流营业收入),其中:临港新城用4年时间打造低碳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石化)3个700亿的产业基地和2000亿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5个“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是:开发区重点打造百亿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百亿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百亿新传感器产业园区、百亿文化创意园区,澄江街道重点打造百亿地区总部经济园区。通过实施“445计划”,把全市工业中新兴产业所占的比重从2009年的32%提高到2013年的53%,每年提高5.25个百分点。
记者:今后,江阴将以怎样的指导思想继续推进全市科技工作开展,从而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区域经济腾飞,具体措施又有哪些?
冯爱东: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江阴市科技工作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无锡开展“千人计划促进年”、“新兴产业培育年”活动的有利机遇,围绕我市提出的产业转型升级“445”计划的发展目标,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着力点”,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创业“八大工程”,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一个中心”,就是以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两条主线”,就是一手抓传统产业高新化和品牌化,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个着力点”,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大力实施“三新”战略,以产学研联盟建设为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加强专利、标准、品牌建设,以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实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转型发展;三是以“三创”载体建设和“530”计划项目实施为抓手,以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的引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创业“八大工程”就是在培育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上实施“龙头示范”工程,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上实施“提速增效”工程,在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上实施“延伸覆盖”工程,在专利等知识产权工作上实施“核心支撑”工程,在科技创业上实施“产业集聚”工程,在科技金融体制建设上实施“存量裂变”工程,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上实施“以点带面”工程,在科技创新服务上实施“铺路搭桥”工程,使科技创新为全市经济的转型升级、优化发展发挥更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book=27,ebook=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