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片警”孙建设
2010-09-06李胜基
文/本刊记者 李胜基
“爱民片警”孙建设
文/本刊记者 李胜基
他淡泊名利,具有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他把社区当家庭,视群众为亲人,时刻确保一方平安。他就是本期的封面人物孙建设,现任锦州市公安局凌河分局石桥子派出所文昌社区民警。
诚心熟悉群众
现年54岁的孙建设197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孙建设从部队转业后,第一次以片警的身份到北山社区入户登记。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居民们让他吃了“闭门羹”。原来,北山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此处房屋多数出租,居民多为下岗职工、建筑工人和部分“两劳”释放人员等。很快,孙建设将1168户居民划分为下岗职工、外来打工者、空巢老人和受过公安机关处理的四种类型人员,对不同类别者采取不同的走访方式……孙建设的热心最终换来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1996年,辖区内发生一起凶杀案,居民及时提供线索,案发12小时内,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归案。
2003年初,孙建设担任了文昌社区民警。孙建设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同时采取了五步法:一是取得社区领导的配合,由他们引路进行走访。二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晚上居民家中有人的有利时机入户走访。三是对一时见不到人的住户采取留电话、委托邻里转告等方式先预约,后走访。四是对不愿见面的,则反复登门,以诚感人。五是对于一些多次不能见面的,采取与查煤气、水、电的工作人员沟通联系的办法,掌握住户的相关信息。孙建设还将门牌号码、户主姓名、家庭成员、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建立了“一簿一录一图三查”信息库。
多年来,孙建设时刻随身携带的《联心日记》,记载的都是群众的点滴需求。针对居民作息时间不一致的问题,他利用休息时间开展走访,早出晚归,日复一日,从无怨言。
专心保护群众
面对警力不能增加的现实,孙建设便想,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自己要由社区治安管理者的角色转变成社区治安发动者和组织者。2003年7月,孙建设将社区内153名丧失劳动能力、享受低保的40岁以上的妇女和67名50岁以上的男子组织起来,成立“4050”巡逻队。以楼区为单位,每三人一组,主要负责社区的治安防范,午夜下班女职工接送等任务。
2003年底,孙建设在分局的帮助下成立了“四老”服务队,将社区内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老党员组织起来,让他们参与民事纠纷调解和社区管理;针对老大妈爱串门拉家常的特点,成立了“夕阳红侦缉队”。孙建设还成立了“一长、一户、两员维持治安志愿队”,即物色政治可靠、责任心强的人为楼长,负责看门望锁和反映本楼人口变动信息;每个单元选一个治安中心户,负责本单元邻里关系的协调;组建专职保安员和治安联防队员志愿者队伍。
为保证工作方法得到落实,孙建设做到“四个坚持”、“五勤、五多、五找”,即每天与组建“机构”的“首脑”见一次面,每周进行一次督促检查,信息收集,每半月召开一次治安碰头会,每月召开一次治安联席会。“五勤”,即勤走、勤看、勤听、勤问、勤记;“五多”,即多学习、多请教、多琢磨、多探索、多总结;“五找”,即找工作骨干、找工作对象、找工作线索、找工作漏洞、找工作规律。
热心服务群众
孙建设认识到,人民群众是从身边党员看党的形象,从身边警察的一言一行评价公安队伍的好坏。他始终将辖区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社区当家庭,视居民为亲人,赢得了广大居民群众的好评和赞誉。孙建设的一举一动都被社区的群众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他们说:“孙建设的言行让我们看到了人民警察和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
孙建设始终在积极地为民解困,可他自己家也有许多困难。他至今还在为不能在父母的膝下尽孝、不能为儿子谋求一份理想的工作、不能为下岗的妻子找到一个岗位而深深自责着。每当谈起这些的时候,孙建设总是憨厚地笑笑。居民看在眼里,他们说:“在孙建设那里,群众的事再小都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都是小事。”而孙建设却常说:“我给群众办的事虽小,但能温暖群众的心,比我不容易的群众还有很多。”
孙建设以实干推动治安好转,以真情赢得群众拥戴,使一度治安复杂的文昌社区连续10年零发案,无火灾和黄、赌、毒现象,无一起群体性事件发生,无一起民转刑案件发生。孙建设先后荣获了“锦州市优秀公务员”、“锦州市人民满意民警”、“辽宁省勤廉兼优标兵”、“辽宁省优秀社区民警”、“辽宁省优秀军队转业干部”、“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社区民警”、“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等称号,并荣获了“辽宁省雷锋奖章”、“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5次。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孙建设说:“我是一名人民警察,更是一名党员,上要对得起党,下要对得起百姓,还要对得起良心。”
采访结束时,石桥子派出所所长张喜平对记者说:“我们正在努力打造一支孙建设式的公安队伍,不但墙里开花墙外红,墙内要更红!”
book=65,ebook=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