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贵阳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0-09-04
■ 文/本刊记者 李 盈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贵阳发展的必然选择
■ 文/本刊记者 李 盈
7月30日—31日,“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召开,世界的目光聚集贵阳。然而,短暂的会议之外,生态文明建设这个长远而深刻的命题,多年来贵阳一直在探索求解。如今,我们已看到破题的希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贵阳发展的必然选择。
多元举措引领绿色未来
李裴:贵州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
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经过近三年的强力推进,已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推进型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其实践表明,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多彩、民族团结、山川秀丽、人民幸福的美好贵州,必须坚持在科学开发中推进绿色发展。
一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贵阳市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就是生产力,要把生态文明融入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之中,着力变革传统发展模式,努力把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与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工业化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资源重组、资源节约与资源永续利用,走特色路、靠绿色富。
二是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贵阳市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贵阳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条例》是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石宗源书记谆谆教导全省:破坏生态,就是破坏贵州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对于我省来说,失去生态优势就是失去未来。绿色贵州始终要有“红色警报”意识,始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重加强自然生态的保护、水污染与大气污染的防治。
三是着力提高全民生态意识。贵阳市大力倡导生态文化,提高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创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和理念宣传方式。“知是行之始。”要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加强宣传与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良好局面。
四是健全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贵阳市制定了严格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干部考核办法和目标管理体系,创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机制。要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重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科技支撑、市场调节、“绿色GDP”考核等政策法规支撑体系,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的法规强制和政策驱动,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不能走为GDP而发展的道路
龚晓宽:贵州省委讲师团团长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从这个角度讲,经济发展是很重要的、基础性的东西。从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出发,我们首先要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一切问题都不能解决。我们要什么样的发展呢?拼资源、拼劳力、拼环境也能得到短时间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不需要,不能走这条路!
科学发展观强调核心是以人为本,从这个角度讲,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忘记这一点就会走上为发展而发展的道路,就会走上为GDP而发展的道路,这也是错误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最终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因此,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使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高度地统一起来,统一在“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上。所以,从全局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应该是和谐统一的、目标是相同的,单纯地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是错误的。
当然,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也会产生矛盾,如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虽然能带动经济极大地增长,但是却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要解决这一矛盾,突破口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几年来,贵阳市在这方面决心大、动作大、力度大、成效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大大提高。比如,将不符合生态标准的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迁出,在迁出过程中,不是单纯地转移企业,而是对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这是产业生态化的实际举措。再如,这些年来,贵阳一直致力于旅游业的发展,将“爽爽的贵阳,避暑的天堂”品牌提升宣传,这就是生态产业化的实际举措。
要使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和谐统一起来,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贵阳来说,我认为关键是要从信息化带动工业、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寻找突破口,在这方面,贵阳可以借鉴印度班加罗尔的经验。
班加罗尔与贵阳在许多方面具相似性。班加罗尔以前在印度也是欠发达的城市,但是通过发展IT产业,如今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产业集群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班加罗尔通过高科技发展不仅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水平,还调整升级优化了产业结构,淘汰了陈旧的污染型的产业,城市的生态环境更为宜人、更为优美,现在绿地覆盖率达到40%,被称为“花园城市”。对于贵阳来讲,发展科技含量高从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高的优势产业是完全有条件的,我省一大批军工企业搬迁到贵阳,这些企业基础雄厚、人才济济、技术先进、潜力巨大,依托它们发展高新技术,开辟一条经济起飞与生态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完全可能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熊宗仁:贵州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贵阳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有着这样一个路径:上个世纪90年代末,贵阳在全国范围内较早提出了要城市要进行可持续发展;随后,2001年,贵阳提出“环境立市”战略;2002年,提出全国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在全国率先提出“以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生态城市”的理念,并付诸实践,成为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全国首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2004年,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经济市建设的决定》,提出了以建设大贵阳为目标,以生态经济市为定位,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途径,以森林城市为特点的总体发展思路;2007年,贵阳市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路径,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对于贵阳来说,并不是一个凭空而来的想像,而是有深厚的基础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贵阳在全国范围内较早提出可持续发展,可以看作是贵阳生态文明意识的最早觉醒。这十多年来,贵阳提出“环境立市”、“以循环经济构建生态城市”等战略、理念,这些战略理念之间带有一定的连续性,从形态上来讲,这些理念战略是层层递进的,并且在这些战略、理念之下,有一系列的立法等各项保障措施。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贵阳一直在生态文明这条路上探索。今天贵阳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贵阳在这十多年来所走的生态建设之路上的一个必经的路口,是很自然而然地就走到这里了,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007年,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报告;近些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恶化,国际社会积极应对,探索、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这说明,贵阳这十几年来所走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是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的,并且也是走在前列的。
当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贵阳要在这条路上很好地走下去,还有很多的努力需要做。
链接〉〉
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实现“碳中和”
在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闭幕式上,会议主办方代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把8万元购买碳减排量的支票交到了息烽县代表刘云龙手中,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实现了“碳中和”。
会议期间,主办方委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荐的安科碳资产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对本次会议期间所需的照明、空调、音响、投影及通风设施用电,会议资料印制以及乘坐交通工具所产生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监测,测算出此次会议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56吨。考虑到会议筹办期间还有二氧化碳排放,主办方决定增加购买量,委托贵州恒远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交易平台,购买了息烽县1333户农民2008年使用沼气替代燃煤而得到的4426吨二氧化碳减排量。
book=22,ebook=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