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强人生
2010-09-02汤颖照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美两个遥远国度却同时有两部伟大的剧作问世。戏剧性的是,在人物个性方面,这两部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这与两位作者的相互交流与促进密不可分,奥尼尔戏剧对中国文学产生过一定影响,对此时的曹禺也有过启发,而中国文化也或多或少在奥尼尔剧作中有所体现。这两部作品是时代的真实写照,更是人类对社会现实发自内心的扣问!
【关键词】曹禺;奥尼尔;戏剧
读者会发觉《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下文简称《榆》)两部作品在创作背景、人物主题方面有惊人的相似性。20世纪20年代起,奥尼尔在美国戏剧界崭露头角,他的多部作品在美国甚至世界都有很高知名度,他对中国道家文化的崇尚在他的多部作品中均有所体现。他的戏剧对此时中国知识界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奥尼尔戏剧与中国文化构成了一种互动互惠对话关系。奥尼尔无形中成了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在戏剧艺术上, 曹禺坦诚《雷雨》在情节以及格调上深受戏剧大师奥尼尔影响,可贵的是曹禺将西方艺术手法与中国人思想情感巧妙结合起来, 使《雷雨》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下文将从人物方面浅析这两部作品的相似性。
一、孤独而倔强的灵魂
大多数读者而认为,两剧中的男主人公周朴园和凯勃特是典型封建家长制代表,他们的大男子主义使得家庭关系很不正常,他们的专制与独裁直接导致了悲剧发生。两人都将自身情感寄托在宗教或其他虚幻事物上,对于现实中的家人却很少平静沟通。然而我认为他们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他们的“善”并未泯灭,只是他们倔强灵魂下也掩藏着一颗孤独的心。
对于《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爱情悲剧,我认为这不能全怪周朴园,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他或多或少受着新思想的影响,他不顾封建礼教束缚而爱上比他卑微的侍萍。人们说周朴园始乱终弃,他抛弃了为他育有两儿的侍萍。但其实他对侍萍的爱并未减退。第一章写到“最明显是一张旧相片,很不调和地和这些精致东西放在一起”,这里“旧相片”即是年轻侍萍的照片。“客厅里那扇窗户几十年来一直因侍萍的习惯而紧闭着”他心里对侍萍还是有歉意的,只是在当时社会中,他仅有的新思想无力抗衡强大的旧观念,迫于家族压力和自身掩藏的缺陷而酿造了一出家庭悲剧。正是内心无力反抗现实的倔强让他越来越孤独。对于他不是可恨,更多的是时代造就的可怜!
《榆》中凯勃特觉得身边人都不能理解他,以至于他宁愿深夜呆在牲畜圈里,他感觉只有“它们”才能理解他。他的三任妻子都无法与他正常沟通,尤其被他当做“玫瑰花”看待的第三位妻子仍欺骗他,她竟与自己的儿子“乱伦”,绝望的他宁愿亲手毁掉自己的农庄,将它还给上帝。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他坚信上帝赐予他的力量。当时正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一战后慌乱和斗争的年代,战争让人们的信仰产生了重大改变。这样一个物质社会中的打击已让老农场主精神上再度崩溃,他只能将上帝作为他唯一的信仰和依靠,他孤独但倔强地活着。
二,盛开在荆棘里的花
《雷雨》中蘩漪,是曹禺笔下最动人最复杂的女性形象。她是矛盾和对立的化身,她犹如夏日里雷雨一样,来临前压抑得人闷不过气来,而一旦爆发却势不可挡。她身上突出地呈现着反理性的色彩。她憎恶空虚、鄙陋的生活环境,却被囚禁在荆棘似的铁屋—周公馆中长达十几年,失去了心灵自由。在希望与绝望的煎熬中,她向命运作出了倔强的挑战。她自始至终没有停止过反抗,她反抗着周朴园的专断,她反抗着昔日情人的背叛,而她在极度嫉恨和恼怒中的这次反抗却直接将剧中人物推向了死亡和疯癫的深渊,而她自己也在无尽自责后成为一个疯婆子。她反抗着自己无爱的生存、悲惨的命运、不幸的人生,如笼中困兽般作出了悲剧性的最后拼搏。
《榆》中爱碧也是位敢爱敢恨的奇女子,她的精神让人震撼!在充满荆棘的世界里,一路坎坷的她要顽强地活着,她要像世人证明她活的很好。她嫁给了凯勃特的“财产”。但当她遇到伊本后她重新感受到了爱情的温暖,她对伊本的爱是忠贞不渝的,她竟不惜以杀死亲生骨肉为代价证明自己的爱。最后,她宁愿自己坐牢也不愿将伊本牵扯进来,然而伊本又怎能让自己心爱的女人独自承受,他选择与她一同面对。当他们彼此相拥走出去时,也惊异于落日余晖的壮美, 而这轮落日恰恰是他们挚诚却行将消逝的爱情的最佳象征,这一刻我们终能感到些欣慰,爱碧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心灵港湾。
蘩漪和爱碧都是当时社会中敢于向“男权”挑战的勇士,她们虽出身不同,但同样拥有敢爱敢恨的勇气。尽管她们的爱没有得到最美好的结局,但她们无怨无悔,其顽强精神让人钦佩!
《榆》和《雷雨》中不可否认存在着太多的相似性。当然造成这些相似的既有作者本身因素还有两剧创作背景的相似点,在当时的社会中,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处于一个“坎坷年代”,人性迷失和价值偏离更成为酿造这两起悲剧的必不可少因素。两剧中显而易见地展现出两位作者思想的交融与渗透,不仅是文化,更是精神层面再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刘海平.中美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纪念尤金·奥尼尔逝世50周年[J].外国文学研究,2003,(04)
[2]刘海平,朱栋霖.《中美文化在戏剧中交流:奥尼尔与中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张军.曹禺与奥尼尔悲剧观念之比较 [J]. 《戏剧》杂志, 1999(04)
作者简介:
汤颖照(1988-),女,江苏南通,本科,研究方向: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