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东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0-08-29

梧州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东南课余体育训练

张 仕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桂东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张 仕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主要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广西东南部4所地方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桂东南高校课余训练项目比较集中在健美操类、田径、篮球、排球等项目上,以定期阶段性为主;场馆、器材基本能满足现有训练项目的训练需要,训练经费来源绝大部分是学校行政拨款;参训学生来源主要是具有一定体育专长和爱好的学生,运动等级不高,学训矛盾突出;教练员队伍学历层次以本科为主,年龄、职称结构仍合理,但大部分教练员自身运动经历较浅,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通过调查分析相关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桂东南和其他发展中地方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桂东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教练员;运动员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业余文化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同时课余体育训练是形成学校特色、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渠道。[1]目前桂东南高校在组队参训大学生参加全区、全国各级比赛中,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全面深入地了解桂东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情况,揭示其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推动桂东南和其他发展中地方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贺州学院、梧州学院、玉林师范学院、钦州学院4所桂东南高校的主管体育训练领导4名、教练员28名、参训大学生200名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 (向主管体育训练领导发放问卷4份,回收有效问卷4份,有效率为100%;向教练员发放问卷28份,回收有效问卷27份,有效率为96.4%;向运动队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2%)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桂东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基本情况

根据对4所桂东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所学校都开展了课余体育训练,项目基本是场地设施要求不高、群众基础好、容易开展为特征的运动项目。长期训练项目有健美操、啦啦操;定期阶段性训练项目有田径、蓝球、排球、足球等;偶尔短期集训的项目有乒乓球、羽毛球等。可以看出,训练的项目布局比较集中,而适合于桂东南地域、气候、习俗特征的游泳、跳水项目很少开展。相对时尚、高雅的棒垒球、网球等项目,无一学校开展训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4所高校定期参加四年一度的广西全区大学生运动会,但成绩平平。在参加全国举办的各类比赛中,只限于健美操、啦啦操大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其他项目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各种单项全国联赛都没有实力参加。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桂东南高校没有一所具有国家教育部确定的 “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大学”资格,生源上没法招到高水平的运动员。二是学校在课训项目设置时,考虑其在学校普及程度和是否能取得好成绩。三是一些运动项目的开展受运动员、教练水平及场地、器材设备要求高等因素的限制。

2.2 桂东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场馆、器材情况

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课余体育训练的规模和训练质量。[2]调查结果显示,桂东南高校近年兴建了不少体育场馆,训练条件已得到较大改善,大都已建有2个标准田径场,各类室内体育馆2-4个不等,基本能满足现有训练项目的训练需要。只有贺州学院、玉林师范学院建有露天游泳场,被调查高校都没有室内田径跑廊。通过对教练员访谈还了解到,大部分训练器材比较陈旧,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和更新。这种情况制约着学校进一步增设训练项目和一些项目长期训练的需要。

2.3 桂东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经费情况

训练经费主要包括训练器材添置、维修、训练补助和比赛费用等,是确保课余训练正常开展以及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桂东南高校课余训练的经费和原国家教委办公厅相关文件规定的对 “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大学”的指标满分要求是能够保证年人均5000元的专项训练经费[2]有很大距离。经费来源以学校行政拨款为主,国家教育经费行政拨款、企业赞助等只有极少部分。在行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这种体育经费来源的单一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课余训练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多渠道地筹集运动队训练经费,是今后学校努力的方向。

2.4 桂东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时间

训练时间是构成运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比较充足的运动量作为保证。[3]调查结果显示 (表1),桂东南高校课余体育主要训练项目的周训练次数有5次的占74.1%,日训练次数有1-2次的占85.2%,日训练时间有2-2.5h的占到66.7%。从这些可以看出,桂东南高校课余训练的周训练次数、日训练次数、日训练时间安排较为合理,基本上能保证训练项目在一定时间段内系统训练的运动量,但训练年限过短,时间以1-2年为主,占70.4%。这与广西高校每4年才举行一次的全区大学生运动会有直接的关系,也反映出桂东南高校赛事过少。桂东南高校面对一场大的比赛,一般会花1-2年时间去准备,只有经常有比赛、有实力的项目才会长期组队训练。这种现状影响和制约了学校运动队训练的质量和效果,不利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表1 桂东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队平时训练时间 (n=27)

2.5 桂东南高校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学生的基本情况(非体育专业)

2.5.1 运动员来源情况

对桂东南高校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运动员来源进行统计,调查结果表明,生源主要是以普通大学生为主,有156人占84.8%,他们具备较好的文化基础和竞技水平,有着良好的挖掘空间和提高的潜力。一部分是在中学时曾获得省市比赛奖项、达到二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按高考规定加分上线后进入高校。另一部分是院级各类体育竞赛中发现的具有一定体育专长的学生。来自体校的有28人占15.2%,这些经过体校专业训练的运动员具备一定的运动竞技水平,但经体工队专业训练的高水平运动员一个没有。

2.5.2 运动员的运动等级情况

运动员的运动等级反映了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调查结果显示,桂东南高校参加训练的学生中,达到一级的有2人占1.1%,二级的有51人占27.7%,还有131人占71.2%的学生是二级以下的,这部分学生大部分是参加训练时间不长、运动水平不高的普通大学生。目前桂东南高校运动员的运动级别整体不高,一级以上的队员仅占极少数。

2.5.3 参加课余训练对学生专业学科学习的影响

专业学科学习成绩好的运动员,他们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支持,对训练就会充满信心。如果成绩不理想,他们心理会产生一定的精神负担,必然也会影响到训练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其训练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桂东南高校参训学生中,有52人占28.3%的参训学生认为参加训练对专业学科学习基本不影响,有132人占71.7%的参训学生认为会造成负面影响;仅有9人占4.9%的专业学科成绩处于优秀水平,良好和全部及格有117人占63.6%,其余58人占31.5%的学生专业学科成绩经常处于不及格状态。这反映出大部分参训大学生能够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少部分参训大学生对专业学科知识理解存在困难。[3]可以看出,关心、理解运动员和解决学训矛盾,是当前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大部分队员并不是将体育作为其终身职业。

2.6 桂东南高校任训教师构成情况

2.6.1 任训教师基本情况

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员起着主导作用,是运动训练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而教练员的学历、职称与年龄、带队年限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反映其执教的水平,一支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是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通过对桂东南高校任训教师的调查表明 (表2),本科学历是教练员学历结构的主体,占81.5%,拥有研究生学历偏少,占18.5%,有25.9%的任训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年龄在36-45岁的占55.6%,有6年以上带队训练经验的教师占63%。目前桂东南高校任训教练员队伍年龄结构合理,职称高、中、低互补,并且有一定的训练经验。通过调查了解到,教练员都是由本校体育教师担任,任训教师的周课时量平均达12节以上。教练员兼课过多,很难集中精力于训练工作,直接影响了训练效果。同时普通体育教师大部分是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系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和相关理论知识,但缺乏专业系统的受训经历和高水平比赛经验,难以达到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桂东南高校任训教练员中,参加过省级比赛的有9人占33.3%,参加过全国比赛的只有2人占7.4%,任训教师自身运动经历较低。因此,进一步提高现有教练员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能力,引进、聘请有优秀运动员经历、对本专项具有较深的理解和体会、又经过体育专业院校的理论深造、具备了较高执教能力的教练员,是提高桂东南高校任训教师训练水平和保证课余训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表2 桂东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任训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带队训练年限情况(n=27)

2.6.2 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的高低可以反映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尤其是教练员撰写自己所带训练项目相关的论文和课题立项,更能促使教练员对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的掌握和运用。[3]调查结果显示 (表3),有77.8%的教练员立有课题共29项,其中有55.6%的教练员立有与训练有关的课题13项,省部级课题6项;有85.2%的教练员发表过论文129篇,其中有66.7%的教练员撰写与训练有关的论文60篇,发表在体育核心刊物的论文9篇。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桂东南高校的教练员科研工作积极,取得一定成绩,但省部级课题立项和发表在体育核心期刊的论文发表偏少,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究其原因,可能是与教练员的文化水平底子薄,日常兼课教学、训练工作量大,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关。对外交流学习,了解当前体育科研的方向缺乏。

表3 桂东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任训教师的课题立项、发表论文情况 (n=27)

3 桂东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对策

3.1 合理布局训练项目和培育特色项目

地方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体育设施、气候环境、人文习俗和训练经费等条件合理调整项目设置和布局。[4]如桂东南高校根据地处亚热带、群众基础好的特点,开展桂东南传统的游泳、跳水等项目。同时注意培育本校一两个特色项目运动队,在场地器材、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保证。特色项目要根据全国开展的情况来考虑,符合潮流发展和身体素质要求不太高、适宜本校学生训练,并有着良好发展潜力,如网球和沙滩排球等。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院在最近这几年,以棒垒球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培育,取得很大成功,2009年 “第5届中国棒垒球联赛”成功在该校举办,并获得联赛甲组棒球、垒球冠军,大大提升了该校的社会声誉。

3.2 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拓展训练资金来源

学校领导要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把课余训练列入议事日程,从各方面给予帮忙和支持,加大对体育的投入,改善运动队的训练条件。除学校行政拨款投入外,校领导和教练员应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争取社会及企业、个人投资和赞助等形式,多方筹资,改善学校场馆、器材条件,以达到满足更多体育训练项目增设和长期训练的需要。如以企业带资、学校出地等形式兴建体育场馆,企业以有偿使用方式逐年收回成本、获利,学校达到改善体育场馆条件;利用校运动队与企、事业单位联合组队,优化办队形式,通过校内外大型运动会的机会为企业做广告或输送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去等方式,吸引企业资金为高校体育服务;在满足学校教学、训练和有计划的学生课外活动、比赛的前提下,学校体育场馆应坚持对社会开放、有偿使用,实现以体养体。[5]

3.3 构建竞赛体制,实行以赛促训

比赛是指导训练、调控训练过程的杠杆。高质量的比赛对提高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技、战术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有利于运动员积累比赛经验,同时也能提高队员训练的积极性。首先要建立一套由桂东南高校区域内和邻近的桂西、粤西等区域间的高校体育竞赛体制,区域内比赛周期最好为一年一届,区域间为二年一届。在竞赛方法上尽可能实行联赛制,如果这种竞赛体制一旦形成,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桂东南高校竞技体育竞赛层次底、数量少的问题,为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奠定了基础,也为学校竞技体育走向市场提供了一个平台。第二,要资源共享,各学校的综合运动会邀请其他兄弟院校组队参加相应项目的比赛,达到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3.4 坚持长期训练,拓宽生源,提高运动员整体素质

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需要多年系统、科学、艰苦的训练,仅凭集训一段时间是很难达到的。学校要正确看待普及与提高的相互促进关系,克服功利意识,学校在组建训练队时,不应太多考虑是否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因为课余体育训练不但使学校体育工作更上一层楼,而且对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地方高校应构建长期课余体育训练机制,确保学校有多个运动项目长期进行训练,有利于现有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战术水平等整体素质稳步提高,也利于教练员积累训练经验。学校在目前的情况下,在新生录取时,对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要优先录取,在不违反招生条例情况下,争取适当降低分数录取。发展中的地方高校更应放眼远处,举全校之力增强学校体育的软、硬条件,去迎接教育部的定期评估,争取成为 “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大学”,直接从体校、体工队等地方特招高级别的运动员,以解决高水平运动员生源瓶颈问题。

3.5 关心运动员,处理好训练与学习的关系

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的主体,运动训练中应把运动员放在重要位置,考虑运动员训练过程的付出和学习专业学科的需要。正确处理好学生运动员专业学科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关系到课余体育训练能否持续发展。[5]学校应建立符合学生运动员的学习管理模式,让他们的专业学习有一定的保障。因为运动员身兼学习与训练的双重任务,各高校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围绕学校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制定弹性的专业学科培养计划。[6]如加强专业学科学习辅导,为运动员学习创造条件;要合理、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节假日及寒暑假的训练时间;合理减免一些课程以降低运动员的课程压力和负担,适当延长高水平运动员的课程修学年限,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进行学习和训练,使运动员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并创造出好的运动成绩。建立运动员奖励机制,加大运动专项获奖的奖励力度,促进课余体育训练持续发展,学校专项水平的提高。

3.6 加强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建设

在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单单凭借经验训练已经过时。教练员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来提高业务水平。要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和运动员整体素质,必须有一支年轻化、科学化和专项能力强的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具有一定专项能力的优秀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学习相关学科和专业技术理论,提高其理论水平和科学指导训练的能力。在待遇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提高训练工作的补助,减少教练员兼课的课时,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训练和科研工作。建立教练员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教练员的地位和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6]对取得优异成绩的教练员要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条件及生活待遇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上的倾斜;建立教练员选拔机制,采取聘任制,面向国内外选拔优秀人才,引进具备高学历、对项目有较深认识、有着丰富执教经验的教练员来充实教师队伍,使学校逐步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学者型教练员队伍。

[1] 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1-240.

[2]宋林,等.吉林省中学课余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7-148.

[3]沈林,等.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田径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399-400.

[4]王玮,等.江西省重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调查[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6):63.

[5]陈钧,等.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104-105.

[6]欧阳萍.高校运动训练现状与发展方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60.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After-class PE Training in the Universities in Southeastern Guangxi

Zhang Shi
(W uzhou University,Wuzhou 543002,China)

This paper,bymeans of literature,questionnaires and statistics,mak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fter-class PE training in four universities in southeastern Guangxi.The investigating results are as follows.Their training itemsmainly concentrate on aerobics,track and field events,basketball and volleyball games and most of the items a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planned schedules;the sports fields and facilities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raining;most of the training expenditures is granted from the universities' administrative appropriation;the training participants aremainly those studentswho have some sports expertise and are keen on sport;the participants are usually at a low sports level;there is a serious contradiction between study and training;a great portion of the coaches are undergraduates;the formation of their ages and professional titles seems reasonable;butmost of them lack in sports experience and need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After analyzing the causes for such a situ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developing strategies,hoping that they would be of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a sustainable and smooth development of after-class PE training in the universities in southeastern Guangxi and other developing universities in the other parts of Guangxi.

universities in southeastern Guangxi;after-class PE training;coach coach;training participant

G807.4

A

1673-8535(2010)03-0091-06

张仕(1971-),男,广西平南人,梧州学院公共基础部体育综合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与体育社会学。

(责任编辑:高 坚)

2010-04-10

梧州学院2009年科研立项课题(2009C025)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东南课余体育训练
丰富的课余生活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藏东南溜砂坡的发育特征与防治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峥嵘岁月东南行——回忆“十年动乱”中陪同粟裕的一次外出调研
东南沿海抗倭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