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皋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2010-08-28孙小锋

绿色科技 2010年12期
关键词:如皋市秸秆污染

孙小锋

(如皋市环境监测站,江苏 如皋 226500)

1 引言

农村环境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载体。相对于地域狭窄、经济集中、人口拥挤的城市来说,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分散居住、环境容量较大,因此相当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主要放在城市,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远不及城市。但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正日益凸显,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质下降、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问题正越来越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否妥善处理农村环境问题,是关系到广大农民能否安居乐业,关系到农村及整个社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课题,也是“十二五”沿海开发中必须切实解决好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地区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和取得的主要成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作一探讨。

2 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1 大环境缺水,农村河流得不到优质水源的及时补给

2.1.1 资源性缺水

如皋市境内内河地表水水源近90%直接或间接来自长江。近年来,长江水位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枯水季节更甚(2004年初,呈一度下降到50年来最低水位,长江水位低于如皋市境内内河水位1m以上,潮头水位也较低且相对平缓),致使如皋市内河进水和蓄水都十分困难。

2.1.2 工程性缺水

如皋市内河进水及其水位主要靠江边人工水闸控制。但这些水闸已运行多年,维修措施未能及时跟上,漏水严重,保水蓄水功能逐年下降;闸区水道船道共用,又缺少有效的保水设施,当长江水位低于内河水位时,因船舶通行使大量内河水倒流入江;多条骨干河流长期未进行彻底清淤,淤泥增厚,河床抬升,容量减少,不少4级以下的小河沟塘更是杂草丛生,淤塞严重,基本失去了蓄水供水功能。

2.1.3 季节性缺水

枯水季节缺水已成为如皋市水源供给问题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和突出问题。此外为防止海水内渗,每年4、5月间,如东沿海都要引淡排咸,将使地处上游的如皋市内河水大量东引,水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与此同时,农灌用水又进入高峰,大量河水被灌入农田,而此时尚未进入丰水期,加上日照充分,蒸发量大,内河水位仍处于很低水平。由此可见,从每年的11月份起到次年的5月份,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如皋市基本都处于季节性缺水状态。

2.1.4 水质性缺水

尽管如皋市目前主要河流水质全年监测均值基本达到相应功能区要求,但由于水环境容量较小,历史污染陈帐积累较多,现实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污染治理能力较弱,如皋市内河地表水水质在部分河段和部分时段还难以满足相应水域功能要求,某些人口和工业集中的城镇,其地表水水质甚至经常处于黑臭状态,自净功能基本丧失。

2.2 农村生态脆弱,稀释和净化污染因子的能力不强

如皋市地处平原,无山无林,虽然濒江近海,但水资源紧缺,如皋市生物物种也并不丰富,种群单调,数量较少。这些都决定了如皋市广大农村生态资源匮乏,生态缓冲能力不强,抗污染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相对较差。当某些污染因子的持续作用,或较高浓度的污染因子短期急性作用都易导致环境质量的恶化,甚至难以逆转。

2.3 人口密度大,环境资源消耗大

解放初期,如皋市有96万人,但到20世纪末,如皋市人口总数猛增到145万人,人口增长了1.5倍,生产生活中所产生和排放的废物量也越采越大,给如皋市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环境资源和环境容量带来巨大的冲击,城乡环境质量必然因此而有所下降。

2.4 农业投入品的大量增加,给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农药、化肥、地膜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3大投入品,如表1所示,如皋市每年都有数万吨的化肥,千余吨的农药、塑料地膜进入农田,它们为农业的增产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们同时又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构成了广大农村最为突出的面源污染问题[1]。

表1 如皋市2006~2009年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 t

资料表明,我国施入农田的化肥,其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都进入环境,污染水体和土壤,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在施用的化学农药中,几乎全部暴露于环境,其中80%~90%散落在土壤和水中;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农用地膜用量大增,但回收甚少,给农田造成“白色污染”。此外,农村秸杆得不到有效处置也是构成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5 分散性居住,生活污染处理难度大

过去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成份较为单调,以可降解性有机物为主,大多用作农肥,对环境污染较小。现阶段,如皋市农村居民一方面仍以分散居住为主,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不但产生量增加,且组成越来越复杂。在目前情况下,要求一家一户对其产生的生活污染物进行处理显然不可能,实施集中处置更不现实,成为农村环境问题的一大隐患。

2.6 工业“三废”污染

少数企业主环境法律意识淡薄,往往错误地认为农村地域广阔,企业分散,排放点“三废”并无大碍。因此不认真治理污染,超标排放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污染项目还有向农村转移的迹象和趋势。特别是畜禽养殖场粪便和污水对周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2.7 环境意识不强,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缺少动力

由于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认知水平,要求广大农民主动参与污染防治工作,不随意倾倒垃圾,生活废水全部综合利用,不排入水体;不用或少用农药化肥,改用低毒农药或生物灭虫,施用有机肥如桔杆还田等还都很难。

2.8 农村污染控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在我国环境法治法规体系中,有关农村污染控制的内容还不太齐全,一些环境标准也未对农村地区作出明确规定,在对农村实施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特别是在对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方面,操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困惑。

3 如皋市农村生态保护的实践措施

3.1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实施生态农业建设

近年来,如皋市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 ,改单一的粮棉生产为粮 、棉 、花 、木 、草 、桑 、菜 、果等多种经营,使土地得到轮作,污染得到缓解。特别是花木盘景生产取得了长足进展,已经逐步形成特色产业,支柱产业。2004年新发展花木4000hm2,花木交易额10亿元,2005年再发展花木4000hm2,花木交易额15亿元,目前,全市花草苗木基地已经突破14000hm2。与此同时,2003年起,如皋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面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申报工作,到2009年底,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90824hm2,认定绿色食品基地面积3273hm2,认定有机食品基地 500hm2,“三品”基地面积共94600hm2,全市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5个,认证绿色食品38个,认证有机食品6个,认证数量和质量在南通市名列前茅。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0630hm2,复种指数184.3%,“三品”基地面积占播种总面积的62.8%。截至2009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已超过4000hm2。花木产业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建设,不仅获得到更大的土地产出率,同时也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的环境效益。由图1、图2可见,如皋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如皋市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有密切关系。

图1 如皋市2006~2009年化肥施用量变化

图2 如皋市2006~2009年农药使用量变化

3.2 实施改善农村水环境容量和质量的系列工程

3.2.1 建设防渗渠

传统的土渠引灌,必然造成大量水的渗漏,对于以高沙土为主的如皋市农村来说,这种渗漏尤为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如皋市在综合治理高沙土的同时,大力实施农灌渠建设与改造工程。截止2009年底,全市农用渠总长度达6870km,其中硬质防渗渠2506km,地下防渗渠219km。2010年上半年,如皋市结合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如皋项目的实施,全市又新建防渗渠116571m,新建改建灌排站14座,整修防渗渠道79410m。随着农灌系统的不断完善,特别是硬质防渗渠和地下防渗渠的全面推广,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

3.2.2 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2002年,如皋市实施了城河整治工程,整治后的城河集引水排水、绿化造景、休闲娱乐于一体,城河风光带成为AAAA景区,荣获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2003年起,结合“三清一绿”和“六清六建”工程,将河道整治向广大农村延伸。先后投资2亿多元,整治各级河道4048条、4273.7km,清淤土方6904.6万m3。河道的全面整治,加上工业、生活污水的全面治理以及多轮引淡排咸和生态补水,全市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全部达到了相应功能区标准。如皋市荣获全省河道整治工作先进(县)市、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

3.2.3 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

从2007年起,如皋市大力实施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工程,经过近3年的努力,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21座,日处理能力达16.2万t,实现了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17%。镇区及周边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统一纳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农民集中居住区小型污水集中处理配套工程正在加紧推进,目前已有近20套建成投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迈上了快车道。如皋市农村改厕和“一池三改”率达到95%以上,农村散户生活污水也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3.2.4 实施农村改水

2002年以来,如皋市政府将农村改水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予以强势推进。通过各镇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到2004年底止,全市共改、扩、新建自来水厂14座,全市累计共建成自来水厂33座,供水总规模 20.76万t,累计延伸供水主管道3581.16km,支管道11774.2km,累计自来水受益人口达142.05万人,普及率达到99%以上。为进一步提高饮用水质量,确保饮水安全,2004年,如皋市正式启动了日供水 60万 t的区域供水工程。2008年底,日供水20万t的一期工程正式供水。区域供水水源地得到切实保护,确保了出厂水水质。经监测,水质全部符合国家新颁布的饮用水106项指标,是目前苏中苏北地区唯一达到了优质饮用水等级的饮用水。

3.3 多途径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

(1)机械还田,2009年,全市新增大中型拖拉机及秸秆还田机90台套,保有量达到937台套;小型秸秆还田机械保有量达到3742台;新增秸秆切碎机400台,保有量达到685台,机械还田利用量占秸秆利用总量的55%以上。

(2)秸秆外售发电。2008年起如皋市在全市设立秸秆收购点36个,将收购来的秸秆压饼后直接送如东秸秆发电厂焚烧发电。

(3)秸秆制粒制炭。2009年,如皋市爱洁科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发成功适应本地区的秸秆制粒机,并在全市广泛推广使用。如皋市郭园镇秸秆制炭厂应用炭化技术,将秸秆炭化成高效木炭,可消化全镇农作物秸秆,其产品供不应求。

(4)秸秆气化。如皋市搬经、郭园等镇都有秸秆气化站,贮气罐容量分别为60m3和600m3,每年可消化500hm2左右的农作物秸秆。通过上述综合措施,如皋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3.4 规范农村环境监管工作

3.4.1 全市环境管理机构健全

如皋市环保局为市政府组成部门,下设环境监察大队和环境监测站,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市20个镇(区)均设立环保办公室,配备专职环保助理。333个村均设置了兼职环保员,形成市、镇、村三级环保网络。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考核结果计入各责任单位年终综合考核得分,并与考核奖金挂钩。

3.4.2 履行“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在建设项目环境审批中,特别注重农村环境容量,严禁污染向农村转移,所有化工企业全部进入化工园区,依法划定水源水保护区和畜禽禁养区,并严格监管。

3.4.3 实施集中生产、污染集中治理工程

为解决化工企业分散建厂,污染农村水质的问题,2004年,如皋市正式出台文件,在如皋港开辟化工园区,对新批化工项目原则上全部入区,老化工项目逐步向化工园区搬迁。政策出台后,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目前已有多家化工企业进园,化工园区也初具规模。这样做,不但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统一环境管理,更有效地防止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减轻了农村环境压力。肠衣生产一直是如皋市的传统特色产业,肠衣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的30%以上。但分散生产、作坊生产不但限制产业做大做强,更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针对如皋肠衣加工点多、散、小、乱,大多分散在农村,严重污染农村环境的问题,2006年,如皋市启动了“中国肠衣城”项目。2007年底,包括污水处理厂在内的一期工程全面竣工投产。2007年下半年起,如皋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肠衣专项整治行动,所有分散经营的肠衣加工点必须全部进入肠衣城集中生产、集中经营,废水集中处理。集聚在如皋城郊结合部的211家小肠衣全部被关闭。161家肠衣业主与肠衣城签订了进“城”合同,其中已有107家正式进“城”,88家正式投产。肠衣集中生产后的环境效益初步显现,如泰运河如城段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质出现了近20年来最好的状态。

3.4.4 依法拆除农村土窑

为保护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如皋市政府先后多次组织联合执法,在给予适当补助的情况下,对所有土窑和立体窑强行拆除,共拆除400余座,并及时复耕,不仅增加耕地面积千余亩,而且有效地保护了农村大气环境。

4 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4.1 加大对农村的环保投入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应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加大中央财政的投入力度,保证投入的长效化。投入方向从偏重末端治理上,过渡为偏重环保技术与清洁生产技术领域。以政府投入为引擎,吸收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2]。

4.2 加强生态环境管护,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1)加强生态补偿的立法,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方面的立法才刚刚起步,范围仅局限在生态公共地的补偿上,要加快立法步伐,使城乡之间的生态补偿真正纳入法律轨道。

(2)科学计量补偿标准,以生态公平为导向,依据“碳源-碳汇”平衡规则,在科学计量的基础上,在各种区域范围内建立财政支付转移制度,生态受益区就向生态保护区予以一定的生态补偿,城市地区对农村地区应在生态方面的牺牲与转嫁予以补偿。

(3)因地制宜地探索补偿形式,补偿形式可以是资金、实物,也可以是技术开发等,关键是契合实际[2]。

4.3 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自我发展的关系,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法规

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正不断加重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尽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保护法,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农业生态污染有法可依,克服以罚代法现象,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减少社会冲突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农民要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相应责任,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意识。另一方面,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开发是要赋予农民环境权,真实反映生态环境与农民主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形成生态环境与农民自觉主导环境保护的新模式,以实现环境保护与农民自我发展的良性互动[3]。

4.4 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大力推进农村经济新理念

要因地制宜引进农业新理念,如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等,走循环农业、清洁农业之路。要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如立体生产技术、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种植、养殖、加工相结合的配套生态农业技术、农村能源开发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维持土壤肥力的植物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等,为现代化农业打下基础;在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科学指导力度。如调整肥料结构,控制化肥用量;深施氮肥,减少化肥损失;改进灌溉技术,减少化肥流失;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用量;确定用药间隔,推广无公害农药等。

4.5 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要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文化在农村群众中宣传和教育,推动环保公众参与,积极鼓励环境公益诉讼,提高广大农民对于生存权利的重视程度;启动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并尽快在全市推广;鼓励农村居民集中居住,使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集中处理成为可能;采取相应措施,使农村企业向园区集中,以便于监管,便于污染治理。

[1]林 真,李卫华,丁 洪.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24(1):32~35.

[2]宋言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历程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J].苏州大学学报,2008,29(6):24~26.

[3]李建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830~831.

猜你喜欢

如皋市秸秆污染
如皋市抡好安全监管三板斧
曲径通幽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小小展台
看书的姿势有讲究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
SONG OF SMOG AND F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