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机械化为现代农业提供装备支撑

2010-08-27张文娟

中国农村科技 2010年12期
关键词:机械化农机生产

本刊记者 张文娟

农业机械化是推动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力量。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在改造传统农业中,促进了农业增长、农民富裕、农村经济繁荣,推进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进程。在农业领域,农业机械化被作为对农业生产贡献的关键技术之一,排在良种、水利和化肥之后,位列第四。

2010年5月26日,河南南阳镇平县的一块麦田里,陕西农民张强正驾驶着一台联合收割机抢收小麦。这一幕景象在如今的农村并不是“个案”。南阳是黄淮海小麦主产区的最南端。随着麦穗从南到北渐次由青变黄,今年有27万台联合收割机将像候鸟一样一路向北,通过机械化的方式收割粮食。这种跨区农业收割机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中国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在我国黄淮海粮食产区适合农业机械化操作的地方,如今已经采用了“小麦联合收获——秸秆机械打捆——粮草运输——玉米精播”等“一条龙”的收割方式,它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正是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十一五”农机化主力军作用凸显

近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向记者表示,近七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机装备保有量大幅度增长,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农机总动力由2003年的6.04亿千瓦增加到2009年的8.75亿千瓦,预计2010年可达9.2亿千瓦,增长了5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03年的32.5%增加到2009年的49.1%,预计2010可达52%,7年增长了19.5个百分点。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以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和抗灾救灾的主力军。

2010年9月29日,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的安徽省滁州市,今秋500多万亩水稻已全面进入成熟期,为了保证颗粒归仓不误农时,该市全力组织了16万台农机参与水稻收割会战。

另据了解,目前全国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50.52万台,比“十五”期末增长151.2%,年均增长速度25.9%;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机具达到542.06万部,比“十五”期末增长139.1%,年均增长速度24.3%;小型拖拉机增速基本持平,配套农具2880.56万台,比“十五”期末增长16.2%,年均增长速度3.8%;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农业机械保有量增长速度也很快,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保有量分别达到26.09万台、8.17万台,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27.8%和807.8%,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4.6%和73.6%,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林果业以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也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以粮食生产机械为主的传统农业机械化发展结构得到改善。

农业机械还向薄弱环节进军,除了小麦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以外,水稻种植、水稻收获、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达到16%、56%、17%。马铃薯、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机械及畜牧、林果及农产品初加工的生产机械化取得新的进展。

1952~2008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情况

2009年,我国农机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64.5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12.47%,我国已经能够生产出7个门类65大类337个中类1374个小类的农机产品。可以看出,“十一五”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质量不断提高,效益稳步提升的5年,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了全面跨越,迈入中级阶段,为我国粮食连续丰收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农机化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推动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力量。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在改造传统农业中,促进了农业增长、农民富裕、农村经济繁荣,推进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进程。在农业领域,农业机械化被作为对农业生产贡献的关键技术之一,排在良种、水利和化肥之后,位列第四。

首先,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促进了粮食稳产增产,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完成人畜力无法达到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起到了“抢农时、防灾害、促丰产”的效果。例如,水稻机插秧效率是人工插秧的20倍,1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可替代200多人工作量,1台玉米收获机能替代70~80个劳动力,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每亩还能节约生产成本40元左右。近年黄淮海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地区,机收机种同时进行,“一条龙”作业,时间缩短10~15天,将“三夏”变为“两夏”,既简化农艺又节本增效。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农业机械的广泛参与,大范围的农业抢收抢种工作是难以完成的。2004~2010年,累计有280万台收割机投入“三夏”麦收,80%以上的小麦收获由机械完成,7年较人工收获累计减少损失372亿斤。2010年春耕期间,东北等地区低温寡照,通过农机抢耕抢种赢得了农时,“三夏”高峰期全国日机收小麦1200万亩,麦收时间比去年缩短4天,为夏粮丰收到手作出了突出贡献,为秋粮生产奠定了基础。

其次,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农业机械化缓解日益突出的劳动力短缺矛盾,实现了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农机户的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了农民的增收空间。河南省在2000多万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湖南等一些地方近年将单季稻恢复为双季稻种植,生产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是重要因素。

农业机械化还培育了新型农民,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在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整体素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业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全国现有4300万农机手,大多数农机手的思想解放,市场意识强,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其中的400多万农机大户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在一些地方,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大力推广,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使机械化生产的技术水平普遍提升。不少地方还依据资源秉赋加大了薯类、油料、茶叶、果园等生产机械化的示范推广,积极引导发展特色农机。长江流域油菜机械直播、开沟、收获等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果业机械在陕西、江西、新疆等水果主产区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此外,农业机械化还推动了农机工业振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横跨农业和工业两大领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体现。农机装备总量迅速增加,推动了农机工业的振兴与发展,取得了农工共赢的良好效果。农机作业、销售、维修、经营服务已成为农村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收入达3060亿元。

科技为我国农机技术提升提供支撑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力量提供的支撑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国重点领域农业机械制造以及应用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早在2006年,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要求,全面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提升我国现代化农业与机械化耕作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技术进步,科技部就启动“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现代化农业与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国家投入经费3500万元,在超级稻栽插,玉米、稻麦、花生和马铃薯收获,保护性耕作,牧草生产和草地改良等机械化技术以及高效植保,温室设计,营林等机械化作业和机具选型,机械化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撑等方面设置课题10个,到2009年,10个课题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撑下,我国“第一代自主研发的草原改良机械”问世、“4YZ-4A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HQL-2全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达国际先进水平。

而且,“十一五”期间,我国自主研发出380马力大型拖拉机;水稻种植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研发取得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日趋成熟;棉花精量播种铺膜机成功研制和推广,油菜联合收获机及其配套的机械化直播技术进入应用实践;保护性耕作技术及配套机具研发、设施农业装备研究均取得新进展。一大批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农业部“948”项目等重点计划范围之内农业机械化科研项目取得突破进展,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而国家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建立则标志着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

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

农业机械化最大的好处是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机械作业成本低于人工成本,有利于促进农业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农业机械化把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农民的迫切愿望。

我国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的发展用了半个多世纪时间,目前进入了快速成长期。据统计测算,到2007年年底,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1%,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左右,标志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跨入中级阶段。这意味着农业发展方式由原来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的重大转变。

但是,一个现实情况是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只相当于韩国上世纪70年代水平。虽然全国机耕水平接近60%,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水稻机收水平接近50%,但大宗农产品生产总体机械化水平较低,多数劳动强度较大的主要生产环节农机化发展滞后,水稻机插秧水平只有11%,玉米机收水平仅有8%,花生、马铃薯机收发展刚刚起步,油菜、甘蔗、园艺作物等优势农产品机械化基本空白。

在近期举办的“2010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会议上,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刘宪副司长指出,今后五年,我国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趋势,粮食作物耕、种、收类机械,特别是田间管理机械需求不减,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发展空间巨大。

再者,耕地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转移趋势明显,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对大中型农机作业需求旺盛。

但是目前我国国产农机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日益增长的农业机械化需求与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仍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依靠科技教育。

因此,当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生态保护。只有为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才能促进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机械化农机生产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不一样的农机展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