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28例临床护理

2010-08-26刘华容汤晓辉

当代医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室性胺碘酮心率

刘华容 汤晓辉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可发生于任何心脏病病人,也可发生于正常人,严重心律失常则直接阻碍心室的排血功能,甚至迅速导致死亡,而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在心律失常中占第一位,是潜在的最重要最凶险的危及生命的疾病,从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更是倍受关注。自70年代胺碘酮(Amiodarone,AM)用作抗心律失常药后,因毒副作用较多,曾一度受到冷落,近几年通过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胺碘酮除了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外,且对死亡率无不良影响,故逐渐成为临床抗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不可缺少的药物,然而,胺碘酮在抗心律失常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劳力性呼吸困难、干咳、胸闷、心悸、头晕、黑晕等不良反应[1-2],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和护理极为重要。本文拟对我院心内科2008年5月~2009年5月期间28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通过护理,及时发现并分析病因,指导治疗,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心内科2008年5月~2009年5月期间28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42岁~68岁,平均(54±8)岁。入选标准:24小时心电图检测诊断为室性心率失常的患者,同时结合病史、体检、临床症状与情绪及活动相关性、有无基础心脏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作为入选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两组年龄、性别、心功能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胺碘酮治疗组在常规治疗(β受体阻滞剂、利多卡因、洋地黄制剂等)的同时,加以胺碘酮治疗。胺碘酮用法:治疗组患者均采用口服给药,每日0.4g,分2次口服。7d后改为0.2g,分2次口服,维持量。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连用14d。给药期间持续监测心电及血压变化,记录患者给药前、给药后即刻及给药后4h的心率、心律失常、收缩期血压及舒张期血压。

2 结果

2.1 患者给药后即刻患者心率、收缩期及舒张期血压分别由给药前(96.35±20.36)bpm、(129.44±21.63)mmHg、(72.10±16.75)mmHg改变为(88.24±19.15)bpm、(123.56±21.52)mmHg、(75.54±20.58)mmHg。届时,心电监测记录室性早搏数已显著减少,而原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消失。此外,收缩期及舒张期血压无显著改变(P>0.05),但平均心率的下降幅度达9%。

2.2 疗效 胺碘酮治疗组显效9例(9/14,64.3%),有效4例(4/14,28.6%),总有效率为92.9%。用药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后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

2.3 不良反应 胺碘酮治疗组出现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伴腹泻1例,剂量最大时(0.4g)明显,减量后逐渐减轻,停药后消失。有1例出现了共济失调、失眠、入睡困难等不良反应,医嘱将胺碘酮减量后,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逐渐缓解,甚至消失。

表1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n(%)]

3 护理干预

室性心律失常不仅病情危重,且于接受胺碘酮治疗期间可因给药不当而加剧病情,故需在严密观察病情的同时,同步实施相关的医疗及护理干预,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增加给药安全性,以确保疗效。

3.1 用药前护理 用药前给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使其了解用药的意义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处理方法,消除患者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3]。询问患者有哪些不适,如心悸、乏力、胸闷、头晕、晕厥等,并了解症状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犯病前有无诱因,如过度紧张、劳累,或生气着急等,犯病时及犯病后对日常生活是否有影响。同时多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达最佳疗效。

3.2 用药中护理 在用药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确保用药安全准确无误,严密观察病情,必要时心电监测,判断是否存在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房颤等心律不齐等。此外,还要观察神志状态、血压、呼吸频率。当病人突然发作心律失常时,及时描记心电图,并在心电图记录单标明日期和时间。进行连续心电监测的患者,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及其类型、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治疗效果等。护理人员还应熟练掌握胺碘酮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咳嗽、恶心、食欲下降、共济失调、睡眠障碍、震颤、心动过缓等,还要注意生命体征的各项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做相应的护理措施。

3.3 用药后护理 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沟通,询问用药后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认识所用的仪器设备,介绍仪器的使用目的、功能、安全性等。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病人,鼓励其正常工作和生活,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时,应嘱病人采取高枕卧位、半坐位或其他舒适的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可使病人能感到心脏的搏动而加重不适感;合理安排护理操作时间,以减少对病人的干扰,尽可能去除不良刺激。当情况许可时,提供有关知识的指导,并向患者介绍一些节奏缓慢、优美婉转的乐曲,以宁心安神,缓解患者内心的焦虑情绪。用药后,观察心率、血压变化,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并注意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3.4 康复锻炼 心脏康复锻炼是尽可能确保心脏病患者拥有良好的身体、精神,社会生活状况所必须的行动总和,它主要包括运动疗法、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预防、饮食、服药、日常生活指导及心理护理等。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指导,如服药的方法及副作用的观察,预防心肌梗塞危险的措施等,并告知患者尽量避免使心脏负荷增加和血压急剧上升的活动,如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出院后1个月左右不要做抱小孩等增加尺神经张力的家务,告诉患者入浴、排泄的注意事项。另外,日常生活也应以监测脉搏为指导,避免剧烈运动等。总之,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设计个体化的锻炼计划,循序渐进、严密观察,取得更好的效果。

4 讨论

胺碘酮属于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通过阻滞Na+通道而减慢室内传导;阻断β受体、阻滞Ca2+通道降低心率、减慢房室结传导;抑制K+通道延长心房、心室的复极,延长心肌组织(包括窦房结、希氏束、浦氏纤维以及心室肌等)的动作电位时间、复极时间及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 从而能有效地治疗多种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其复杂而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理效应决定了其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口服胺碘酮适用于治疗及预防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静脉注射可用于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可使快速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转复为窦性心律,是目前临床应用中重要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然而,该药半衰期长,通常在一周后可显出疗效,长期服用时半衰期平均40d,全部清除需4个月[4],所以,该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约80%),但只有5%~10%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主要不良反应有肺毒性、甲状腺毒性、肝功能异常及心脏毒性等,本组14例病员中有1例出现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伴腹泻;还有1例出现了共济失调、失眠、入睡困难等不良反应,因此,在用药期间护理人员一定要密切观察,并及时发现及处理严重不良反应。

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身体康复。它要求护理人员随时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疏导、安慰和鼓励,另外,护士规范的操作、熟练的技术、温馨的语言、主动的服务都会使患者感觉到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患者在护理中感觉的关怀越深,对护理的满意度越高,同时优化了护患关系,减少了护患纠纷。

[1]Khanderia U,Wagner D,Walker PC,Woodcock B,Prager R.Amiodarone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ing cardiac surgery:development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Clin Cardiol.2008,31(1):6-10.

[2]付丽娜.胺碘酮的副作用及其防治[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6(3):37-38.

[3]何淑云,周忠泉,郭晓玲,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16例治疗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7):864-866.

[4]胡大一,李瑞杰.预防剂量胺碘酮对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衰患者死亡率的影响—胺碘酮试验荟萃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1999,1(1):17-20.

猜你喜欢

室性胺碘酮心率
心率多少才健康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不同起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