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2010-08-25李继刚
李继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陵 712000)
西藏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李继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陵 712000)
通过考察西藏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发现西藏居民消费结构开始优化、升级,对第三产业的要求日益明显,但由于西藏第三产业自身的滞后性、结构的单一性、技术的落后性等因素制约了消费结构的升级。
西藏经济;消费结构第三产业;
DO I:10.3969/j.issn.1671-4733.2010.01.14
1 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以及相互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它直接反映了消费水平、消费特色和消费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消费的变动规律。而产业结构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三大产业或具体产业间的关系和比例。产业结构的变动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动,消费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消费结构变化是主导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力。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必须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要求,同时一个新产业的出现同时也是新需求的出现。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呈现这样的关系: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变→产业结构改变→经济进一步增长。
消费结构要影响产业结构需要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来实现。首先,通过收入弹性影响产业结构。经济学告诉我们,当一国或一地区生产率提高时,人均收入会随之提高,人们开始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增强,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社会资本会流向高档消费品部门,生产高档商品的部门比重就会增加。随着消费结构由温饱型过度到小康型,然后再到“自由发展与个性张扬”的高层次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中生产低收入弹性产品的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生产高收入弹性产品的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具体到产业就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的需求层次上升,首先是农产品的收入弹性越来越缺乏,而工业品的收入弹性又会不断的低于劳务产品,这种收入弹性有规则的变动反映了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向;其次,通过价格弹性影响产业结构。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的生产条件会发生很大化,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发生变化,消费者会做出灵活的反应。消费品相对价格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通过需求的价格弹性来衡量的。一般说来,生产高价格弹性产品的产业受产品比价变动的影响较大,生产低价格弹性产品的产业相对比较稳定。总之,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消费者将根据收入和价格的变动来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并通过消费对生产的影响,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西藏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寻求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以此促进西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
2 西藏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总体描述
有关西藏居民消费的统计资料不完善,我们主要侧重于对1990年以来该地区居民消费的变化进行考察。
一是恩格尔系数下降,居民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增加,但进展缓慢,不尽人意(见下表1),这反映出西藏居民生活整体上还处于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表1 1990-2006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第三产业消费性支出构成系数(%)
二是产业各层次的消费普遍有所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西藏地区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由此产生了城乡居民两个不同层次的消费结构。就第三产业来说,虽然城镇居民在消费层次高于农村居民,但他们对第三产业的需求都在增加,进而促进了第三产业内部各层次的全面发展。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从1995年的6元,增加到2007年的61元,增加了10倍。城镇居民交通和通讯费用从1990年的12月增加到2007年的866元,增长了71倍多。同时我们也看到城乡差距也在拉大,仅就交通和通讯消费费用来看,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消费的5倍还多,见表2。
表2 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元)
三是西藏居民对第三产业需求总量有限。在西藏由于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加之交通不便,人们很难形成有效的分工体系,开展市场交易。许多产品和服务只能靠自给自足。实物性消费在2004年以前占消费总支出的一半左右,货币性消费只是到2004年之后,才在消费支出中占到优势地位,如图1所示。
图1 家庭生活消费支出
3 西藏消费结构变化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3.1 西藏消费结构变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
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消费需求是社会生产的前提,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最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水平和消费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潜在的需求将逐步形成和扩大并对新供给产生强大的拉力。在需求拉力的作用下,生产新产品的企业将逐渐出现并发展起来,在社会分工的作用下,将不断产生各种关联效应,新兴产业将随之发展起来。现在,西藏人民收入水平得到较快提高如图2所示,这将引起消费结构的提升,为第三产业发展和升级创造市场条件。
图2 1990-2008年西藏自治区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3.2 西藏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促进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西藏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对教育、文化、保健等产品需求的增加,提高了西藏人力资本的存量,提升了人力资本的质量,为西藏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生产要素支持,也为第三产业的良性循环创造条件。我们知道,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就开始转向对服务业的需求,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弹性开始迅速提高并在市场的拉动下快速发展。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扩大,他们对物质产品之外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追求,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力发展。就报刊业的发展来看,报刊数从2001年的16种发展到2008年的23种,印数也从2001年的2 248,增长到2008年的5 694。
3.3 西藏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和谐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和谐理论认为,在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自身、各子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在空间意义上存在着协调和均衡,其核心是:任何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都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那么,根据和谐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消费结构系统和产业结构系统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生产是为消费服务的,只有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才可能生存,消费结构自身的系统越完善越高级,就要求产业结构适应其发展需要。消费构成的各项目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相关。有的消费项目与某一产业发展相关程度高,与其他产业相关程度相对低一些,与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有关系,比如,食品消费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农业的发展水平,但是其他产业的发展对食品消费也有影响。比如,食品工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品种更多经过深加工的食品,从而使居民增加食品消费支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样可以使居民增加对休闲食品的消费支出。再如,交通通信消费支出的增加,主要取决于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但是,也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因为农业的发展会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更多的交通费用和通信费用。随着西藏消费结构的变化,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必然带来产业之间更加协调的发展,产业内部更加细化的分工。
4 西藏第三产业现状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
尽管西藏的第三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西藏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制约了消费结构的升级:
4.1 西藏的消费政策落后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
尽管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发展已产生重要影响,但西藏在利用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时仍有较多不足。
政府利用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第三产业优化升级重视不足。经济增长问题说到底是市场问题,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才有持续的增长潜力和市场竞争力。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来看,消费主导型产业是政府大力扶持和推进的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需求决定供给。在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经济进程中,西藏未能及时对此问题展开调查与研究、未能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以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进而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消费政策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吻合。由于西藏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政府在促进西藏市场经济发展中,政策上存在着发展与稳定的两难选择。这就难免在出台以消费变动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中失去效率。
4.2 西藏第三产业缺乏投资主体
在西藏投资于第三产业的资本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社会不时有不稳定现象发生,投资预期收益不确定,限制了区内外资本的投资冲动。由于达赖反动势力不时对西藏经济社会进行干扰,使得外界对西藏不安全性增加,极大地制约和动摇了投资者投资信心,导致其投资行为变得犹豫不决。
民间投资启动乏力,社会投资难以形成规模。由于西藏市场容量有限,加之各地交通不便,特别是在农牧区很难提升第三产业。即便是在西藏的城镇当中,第三产业也由于城市化建设的落后而受到阻碍。
西藏第三产业垄断现象严重,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在西藏几乎所有涉及生产生活的设施、服务的都是由国家所有和经营,尽管这种单一所有制结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满足了国家的效用,对西藏经济社会飞跃式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结构的变化,这种单一制结构明显的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制约了西藏第三产业的发展。
4.3 西藏第三产业科技含量不高,服务质量低下,客观上制约了消费需求
由于种种原因,几十年来西藏的第三产业结构不完整,内部行业不齐全。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无法满足边远地区文化娱乐等较高层次的需要。例如,目前全区尚有30个县需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绝大多数村无文化活动室,仍有一定数量的农牧民群众从未目睹过电影、电视。虽然早在1997年第三产业产值就成为西藏的第一大产业,但它的发展水平和内地一般省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由于产业的关联性,第三产业的发展制约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的收入水平,客观上制约了西藏本身就不大的市场需求。
5 政策建议
随着西藏地区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人民收入水平将进入一个迅速的增长期,随之而来的是消费结构的提升和优化。现阶段,第三产业如何更好更快的发展,适应西藏人民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促进消费结构优化,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5.1 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结构
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一方面要减少政策限制,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产品和劳务的价格,促进市场容量的扩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按照消费需求结构升级规律,通过对不同消费群体,特别是中等收入阶层的引导,如进行消费示范和实施消费信贷等,全方位推动消费增长;由于西藏地域辽阔,各地具体情况差异性很大,政府应该区别对待,如实施消费可持续增长的环境保护政策;要制定城乡特别是农牧区人们生活设施的投资政策和信息消费及其管理的政策等。
5.2 加速西藏城市化进程,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化来支撑。第三产业是以一定规模的城镇为依托的,当城镇规模超过特定服务业的门槛时,就会有新的服务业部门形成,如商饮服务业、文教卫生事业(医院、学校、影院)、金融机构等。只有工业集中、人口集中,服务业才能发展起来。没有这样的条件,就不可能使服务业获得合理的利润。西藏的城市化建设非常滞后,人口没有实现有效聚集,无法满足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门槛人口,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改革开放后的20a中,我国农业劳动力每转移一个去第二产业,只能带动0.7人转向第三产业,而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的国家,这个指标是2。因此,通过多元化城市发展战略,加速城市化,提供第三产业发展所要求的人口集聚、规模经济、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等,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西藏自治区应结合当前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取向,在扩大有效需求的同时,有重点地增加与城镇居民“住”与“行”升级的有关投资,加强道路、住宅、供电、供水等配套建设,如增加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投资,满足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需要。同时,加快城市化发展需要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电讯网宽带化、个人化、智能化的发展。通过这些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越的消费环境,使消费需求变为现实。
5.3 引入竞争机制,降低第三产业的垄断程度
一个行业的发展是通过增加投资和提高效率实现的。西藏乃至全国第三产业发展都比较缓慢,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存在垄断。垄断的存在既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壮大,也导致了第三产业内部的低效率。
人们的偏好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市场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更是多样,单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满足的。笔者以为在西藏各种资源匮乏,人力物力稀缺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在第三产业的各领域引入社会资本,集中社会力量,加快发展西藏的第三产业。特别我是政府应该抛弃旧有的思想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意识。因此,这就要求给私人投资进入第三产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包括良好的法律环境、公平竞争的规则、简化工商登记程序等,使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第三产业中去。
5.4 提高人口素质,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西藏居民1990年的储蓄存款为39 961万元,到2008年为1 848 908万元,如何把西藏潜在的需求发动起来,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的需求,是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参与的。由于西藏地理环境恶劣,长期以来处于封闭落后状态,加之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弱点和糟粕,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到很大的扭曲,在消费上缺乏仁爱,忽视人的需求,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供奉上,扭曲了人性,也是人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尽管西藏解放后,政府投入了极大的财力人力,提高西藏人口素质,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习惯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所以,随着西藏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间面临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即引导人们正确消费,健康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大力普及消费常识,提高人口素质,宣传正确的消费观。只有西藏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消费习惯,消费结构才能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升级。
[1]侯志阳,戴双兴.城乡居民二元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J],企业经济.2001,(8):10-11.
[2]文启湘,冉净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和谐性及其测度[J],中国工业经济,2005,(8):16-21
[3]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book=1,ebook=51时离开计算机面向学生,尽量避免对屏讲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注重信息反馈,根据课堂情况及时修正教学的内容、节奏,利用课件的形、声、光的同时,应配以教师细致解说,注意适当的停顿和重复,使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起到优化生理学教学的作用。
全生产管理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部门必须为安全生产服务,积极配合安全部门制定出一整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管理功能,促进煤矿企业劳动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峰.矿山企业劳动安全与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企业文化2008,(3):50-51.
[2]海峰.安全管理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孙健,王玉海.安全生产的管理模式[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4]涂景德.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教材[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周莲英.浅析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7):66-67.
[2]薛鉴,周玲蝉.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J].西北职教,2006,(5):53.
[3]焦向英.多媒体课件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02,4(2):126-128.
[4]李学农.论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与启示[J].医学教育,1994,(12):37-39.
Abstract:Due to its own advantages,multi-media course ware has become a major supplementary means for the teaching of Physiology for the major of Senior Nursing.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eaching with multi-media,and discusses how to explor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with multi-media,in order to avoid weaknesses,so that those advantages could play an positive role in teaching.
Key words:Advanced-Nursing;Physiology;Multimedia
On the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for Labor Safety
Yang Yu-Ping
(Huainan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Huainan Anhui232001)
The safe production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in the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of coal mine enterprises.There are many labor safety accidents because some concerned people have weak security consciousness,makes illegal operations,lacks professional and safety knowledge,which lead to ill management.In this case,the cooper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 and production supervision departments can use unique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ways to standardize staff’s’behavior in labor process,which prevent accidents from occurring,and promote labor safety management in the coal mines.
labor safety management;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coordination;promotion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Physiology Teaching
LIU Li-na
(Huainan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Huainan Anhui232001)
F014.5
A
1671-4733(2010)01-0051-04
2010-01-17
李继刚(1975-),男,陕西蓝田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和西藏经济,电话:13201909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