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010-08-23赵顺喜
赵顺喜
(五邑大学信息学院,广东江门 529020)
将网络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当中,对于丰富实验教学的资源,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制作基于网络的实验教学系统是电子线路课程建设的一部分。把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网络化的软件资源挂到校园网上,实现了学生网上预习,对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意识有积极的作用,也为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1 网络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
电子技术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包括前台实验教学和后台管理两个部分。我们为其选择了ASP结合DreamWeaver,以构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的前台教学和后台管理页面,使用Microsoft Access作为后台数据库。对系统网页内容划分为两类:实验项目和留言板以及管理和予约。
1)实验项目和留言板
实验项目和留言板网页为系统前台设计,教师具有控制班级和学生的权限。学生经前台提供的身份验证成功后才能浏览实验内容和留言。
(1)实验项目
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在内容上由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和数字电路系统EDA实验两部分组成。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又分为幅度调制与解调、频率调制与解调、集成混频器、集成锁相环和频率合成等14个实验;数字电路系统EDA实验分为数字跑表、频率计和序列检测器等9个实验,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实验系统基本构成框图
每一个实验主要包括五个组成部分:①实验目的;②实验电路或原理;③实验仪器设备;④实验步骤或设计要求;⑤实验报告要求。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涉及很多电子测量技术,如频域测量中的扫频测量技术;而数字电路系统EDA实验则使用多种PLD器件。在网络环境下,可在有关专题学习的相应网页中或直接在扩展性学习中链接,对其进行详细介绍。这样既不会影响教学,又可以补充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使实验课起到对理论课补充的作用。系统采用了如下两种方式:演示实验和虚拟仪器实验。
系统的演示实验有视频和动画两种演示方式。考虑到数字电路系统EDA实验用到集成开发环境MAX+PlusII软件,为避免实验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该软件的使用,可将MAX+PlusII的操作示例—模12计数器的设计过程用图像制作与处理工具屏幕录像拍摄下来,经过编辑和处理后放到服务器上使用。我们还使用四个动画进行模10计数器的演示实验,突出地显示教学的中心内容。
系统的虚拟仪器实验采用专门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VIEW,设计并制作了虚拟示波器和虚拟信号发生器,再运用 LabVIEW 集成的 Remote Panels技术嵌入到一个网页中。由于虚拟仪器操作与实际仪器极为相似,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学习仪器的使用以及完成相关实验。这些虚拟仪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代替真实仪器进行教学实验,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教学效果。
(2)网络留言板
系统的留言板功能用于辅助进行网上教学实验。留言板是学生与教师的网上交流平台,在网上互动为实验室的开放性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2)管理和予约
系统的管理网页为系统的后台设计。系统根据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为纯硬件实验的特点,建立一个高频电子线路实验预约系统。网上预约系统主要由设定实验和选择实验两部分组成。
2 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
我院使用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开展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和数字电路系统EDA实验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实验教学手段由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网络实验教学系统运用图像、文字、动画、音频和视频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实现了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
(2)实验教学形式实现了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系统开辟留言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进行讨论和答疑,学生相互间可以进行交流,使得学生不仅能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部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教师还能根据教学工作实际情况提出专题讨论,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实验预约系统的建立,提高实验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3)实验教学内容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意识培养转变。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用花大量的时间讲解实验步骤、器件的应用、仪器设备或软件的操作过程等。
3 结语
基于网络的实验教学系统目前在以下方面还有待改进之处。
(1)建立动画演示实验互动模块。在动画演示中加入数值显示功能,提供交互接口,让学生输入相关数据以控制动画演示的实际过程。
(2)系统集成后提供与MAX+PlusII软件的接口。系统直接调用或输出相应的文件,给学生提供一个网络仿真实验平台,使学生在此环境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最后通过仿真得到实验结果及相关数据。
(3)在每一个典型实验的结构中增加电子实验报告生成系统。
[1] 李雪梅等.基于网络的现代电子技术EDA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J].乐山: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2] 王艳凤等.网络实验教学的实现方式[J].北京: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1)
[3] 孙荣平等.基于多媒体仿真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虚拟实验教学系统[J].北京: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