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建筑大师张锦秋之新唐风
2010-08-21张琳琳郭建伟
张琳琳 郭建伟
1 地域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不同的文化观念决定了不同的居住形式和空间形态,各地特有的人文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技术个性,影响着当地建筑的形式、演变和发展。我国在现代建筑创作中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曾走过了曲折艰辛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初提倡“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60年代提倡“中而新”;70年代提倡“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80年代从“形似与神似”之议到主张“弘扬建筑传统文化理念”;到 90年代末,“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现代化”和近几年提倡的“本土化”基本成为共识。设计大师张锦秋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五十年来始终存在而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对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价值、对本民族建筑文化传统本体,需要重新提高到理论上加以解释,以实现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自我认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师都将面临的永恒课题。”[1]
2 巾帼建筑师的“新唐风”建筑
西安大雁塔旁的“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钟鼓楼广场、华清宫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法门寺总体规划、大唐芙蓉园等,与很多城市中显眼的西式建筑相比,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更多的地域文化的气息。这些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风格的建筑,被人们称之为“新唐风”建筑。张锦秋设计的建筑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建筑物”的范畴,建筑作品的创作已成为创建建筑文化的过程。
2.1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突破了以往大型公共建筑一般只采用楼阁式造型设计的传统格局(见图1)。最引人注目的是博物馆的整体色彩构思:白色砖墙面、汉白玉栏板、瓦灰色花岗岩台阶、柱子、石灯、浅灰色喷砂飞檐斗拱、深灰色琉璃,全部色彩未超出白、灰、茶三色。这和北京故宫等明清建筑以亮丽的黄、红两色为主调的色彩构思截然相反。问张锦秋何以放弃偌大的宫殿式建筑色彩不求亮丽,却以沉稳的白灰色为主调。她回答:“其一是受国外许多名建筑的影响。那种灰白色调子平稳安详又充满活力。其二是国画‘水墨为上'的观念。自唐以后水墨画成了各代画家追求的绘画形式,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这种高雅的格调对中国园林建筑影响极深。我们决定在陕博这座‘宫殿式'建筑上作一尝试……”当人们赞许她的“新唐风”建筑艺术成就时,她的回答却十分简单:“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1]
2.2 大唐芙蓉园
“盛唐主题天下第一园”大唐芙蓉园位于古城西安东南曲江新区,遵循古建筑应是延年益寿,不是返老还童的原则。建筑材料设计均采用砖瓦混凝土结构与木材结构相结合,既保存了唐代建筑的原貌,又能使古建筑长久不受损害。总建筑面积近10万m2,亭、台、楼、阁、榭、桥、廊一应俱全。其中水面 300亩,是以水为核心,集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大型主题博物园(见图2)。
唐式古建筑在建筑规模上全国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集中了唐时期的所有建筑形式,普遍采用了张锦秋所创造的“新唐风”建筑风格,是中国园林及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简约、淡雅,被专家称为“中华古典建筑博物馆”。
2.3 也说“新唐风”
1)张锦秋的方案。唐代最具代表的就是宫殿。她设计的方案并不是模拟一个具体的宫殿,比如大明宫、北京的故宫,而是把传统宫殿中的要素和基本特征高度的概括。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这是中国古代宫殿基本格局的体现。“新唐风”即是一种地域建筑,没有陕西唐文化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就没有大气的宫楼殿宇。
2)张锦秋的色彩。色彩上没有完全拘泥于古建筑,古建筑是比较绚丽多彩的,红、黄、绿等,她在充分考虑到现代人审美的同时,又和传统的审美相结合。传统审美既有欣赏色彩华丽的那种美,也有像中国山水画、水墨的这种素雅之美。所以张锦秋的设计以黑、白、灰为基调,既是中国传统,又能被现代人审美观点所接受。看到建筑就好像在看一幅内涵深厚的图画,不像很多现代的建筑,让人感觉空洞,无法玩味。
3 对地域建筑的思索
很多人认为地域建筑不能成为主流的建筑,很多国家大型建筑项目做出来的风格形式都是国际化的高技术的同时更是冰冷的。有的人不能接受,认为没有内涵,类似于“鸟巢”“国家大剧院”“CCTV”这样国际式建筑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它本身没有文化可言,没有本土特色可在;当然,有的人更乐于接受。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不排外的,但是吸收不是盲目模仿,吸收更不是完全代替,极端的认识一种事物一定是东施效颦。
吴良镛先生曾撰文指出:“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将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对建筑来说颇为确切。今天到处是‘欧陆风'建筑的兴起,到处是不顾条件竞请洋建筑师来本地创名牌……种种现象都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而且在城市的大建设高潮中往往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每个城市如果真正深入地研究自己的历史文化,总结其历史经验,创造性地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与地域优势,城市发展必将大有可为。”[2]
4 结语
地域建筑的发展已经成为本土建筑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不加批判的采用西方模式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而肤浅地模仿地域传统也绝非良策。建筑是同时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一个整体概念。只有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中的精髓,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并融会到新的建筑创作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中国地域建筑。“新唐风”的建筑形式,对中国古建筑的继承,对中国建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这也只是中国特色地域建筑风格中的沧海一栗,或者说,还有很多的中国本土建筑风格需要发展和延续(如云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文化的缺失导致建筑的混乱,为了找寻适合中国自己的建筑之路,为了在盲目跟风的建筑文化中立足,还有更多的中国本土建筑师正在不懈努力着。
[1] 商子雍.梁思成的女弟子——张锦秋[J].艺术世界,2000(3):9-12.
[2] 吴良镛.建筑的文化品位[N].人民日报,2003-03-21(11).
[3] 洪哲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创新[J].山西建筑,2008,34(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