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均衡教育的成都样本

2010-08-20李曜明

决策 2010年1期
关键词:名校成都市成都

■李曜明

成都市众多名校携手挺进灾区、走进山区,把优质的教育资源播撒到山野,扩散到乡村。

全木质结构的校舍,标准化的塑胶跑道、带卫生间的学生宿舍、自动喷灌的消防管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成都市为数众多的农村小学会如此现代化。

如果不是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你很难想象,石室中学、树德中学、第七中学这些成都市的名校能够在彭州、崇州、都江堰、金堂等地落户。

如果没有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你很难想象,成都市的名校长、名教师能够在偏远的乡村小学上课,而且一呆就是几年。

四川省成都市自2004年开始推行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一下子拉近了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距离,改变了固有的教育格局和教育形态。而其背后的“源动力”则是“全域成都”视野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幕后推手:城乡一体化

成都市政府较早认识到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全域成都”理念,让1100多万成都人来都可以享受到“市民”的待遇。

“全域成都”的理念让整个城市迅速发展,可教育面临的问题太多,城区学校现代化的教学楼与乡村学校简陋的砖瓦土坯房形成了强烈反差。硬件之外的“软件”反差更是强烈。仅仅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是不够的,还要在资源配置、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实现城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发展。所有新旧难题都要在这些年全部解决,面对挑战,成都运用“四个一体”来接招。

首先是规划一体,所有学校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之中。山区小学搬下山,集中办学,方便孩子们上学;初中进镇,高中进城。

紧接着是标准一体的跟进,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公用经费标准、质量和评估标准进行统一。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4.5亿元,全面完成410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

接下来迅速展开配置一体。教师资源向农村倾斜,每年从城区学校选派教师到农村定期服务,并将在农村任教一年以上作为晋升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组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农村骨干教师进城跟岗培训。

重点强化管理一体。通过一体化管理,提升农村学校的“软实力”,增强农村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全域成都”范围内,每个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都有交流和轮换的机会,市里每年选派100名城镇学校的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为期3年。成都市财政设立专项经费,对这些校长每人每年奖励1万元。与此同时,对70%的农村中小学校长进行系统培训。

而在此基础之上,成都市的另一个创新是对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教师全部由单位人变成系统人,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工资,统一配置师资,本区域内可以无障碍流动。如此一来,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师资流动的长效机制得以搭建,实现了教育人力资源的城乡合理分布。

传播星火:名校集团化

成都市的名校基本上集中在几个主城区,小学有“五朵金花”,中学有“四大王牌”。成都市教育局的领导认为,要把名校的大门打开,要将这些资源覆盖到最边远的农村地区。在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名校放下了架子,主动走出校园,承担起了“传播火种”的重任。

石室中学王明宪校长带领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进驻彭州市白马中学。起初只是建立了一种帮扶关系,名师讲几节课就走了,一批完成任务,再换一批。

王校长觉得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支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改变薄弱学校是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在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教学方法、教师培训等方面下功夫。

为了改变,他将白马中学纳入了石室教育集团,更名为石室白马中学,并派自己的助手到白马中学当校长。如此一来,双方就成“一家子”了,两所中学的教研活动、教学要求、教学检测、学生管理也就统一起来了。

王校长还是觉得“不过瘾”,他要让彭州市更多的学校分享石室的资源。他将石室白马中学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向彭州市所有学校的老师开放,谁都可以派人来听课。王校长将自己的使命定位为:办好一所学校,辐射一个地区,锻炼一支队伍,探索一种模式。

彭州市一位农村教师对记者说,几年前,进名校的大门都要被人家盘问半天,更不敢奢求去听一堂课。现在,名校的教师主动上门来了,这样的阵势从来没有见过。

从政府强力推进,到名校自觉担责,成都的名校已经步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目前,成都市18个义务教育名校集团、6个优质学前教育集团,3个普高优质教育集团,8个专业职教集团,都担当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急先锋,他们迈进新兴的工业园区,挺进灾区,走进山区,把优质教育资源播撒到山野,扩散到乡村。

强弱联姻:一对一捆绑

除跨区、县的远距离结对外及合并外,成都市还有很多近距离的“联姻”。其中实施较早、力度较大的成功范例就是武侯区“一对一捆绑发展”模式。

武侯区将农村12所农村小学与12所城区名校一对一捆绑结队,组成12个“城乡教育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不是形式上的结合,而是真正融为一体,实行“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两个法人单位,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新体制。城市小学校长任这个“共同体”的校长,原农村小学校长任副校长。

这样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会不会拉高就低、削峰平谷,影响城市学校的发展速度?武候区教育局局长雷福民认为,应当发挥城区学校的辐射作用,让“先发展起来”的城区学校,用先进的经验带动农村小学的发展,以此来激活薄弱学校的竞争活力,达到强的更强,弱的渐强,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雷局长认为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各自还要有特色。两校如果完全融合在一起,农村的教师可能会下岗,要给农村小学的教师发展的机会。所以,在评职称和经费使用上,分别开来,互不挤占。人流和物流只能是城市向农村学校流,而不能逆向流动。

除此之外,政府也搭建了一条让城乡学校教师行走自如的通道。12所“联体”的城乡学校也制定了教师互派、交流和学习计划。城市学校搞专题培训,都要请农村小学的教师参加。武侯区还运用远程教育的网络视频技术,实现了城乡学校的“零距离”对接。

武侯区“一对一捆绑发展”的模式迅速在成都市推广。市里选出100所较好的学校与100所基础较弱的学校深度结对,采取“一对一”对口支援形式,强校弱校联手实行“捆绑发展”。成都市试图通过这种跨区域的带动和帮扶,将中心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出去,整体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又保留了农村教育的乡村特色,发挥农村教育的生态优势和本土知识优势,为城市教育提供发展的动力和空间。这样的变化所产生的效益是长期的。

造峰填谷:成都经验启示录

教育均衡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想要改变师资薄弱的学校,不仅是在硬件上达标就是“均衡”了,只有理念和行为习惯上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而名校扶持弱校,不仅要输出品牌,还要品牌再造。

成都的实践表明,均衡不是平均,一体化不是一样化,标准化不是模具化。而成都市各区(市)县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一体化推进模式,破解了城乡教育发展的诸多难题。

更为重要的是,名校在扶持弱校的过程中,没有“削峰填谷”,稀释名校的资源,而是既“造峰”、又“填谷”。既增强品牌学校的示范性和辐射力,又提升城郊学校的办学水平,城乡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实现区域教育的整体推进。

成都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从个别区县的探索,到“全域成都”范围推进,逐步化解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难题。日前,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就“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满意度”对该市1840户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8.2%的市民对这项改革表示“赞同”,85.11%的市民对成都当前的教育现状表示满意。由此看来,任何以解决民生为本的改革,自始至终都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的。

猜你喜欢

名校成都市成都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名校介绍
穿过成都去看你
成都
赶集挑名校
在成都